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11-19
1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必备九篇)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可能能影响一个人一辈子,如果觉得内心所感无处抒发,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 记录自己的观点,写出观后感是很棒的方法,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学会更好地表达自己。你掌握了写观后感的方法了吗?为了让您的需求得到满足好工具范文网编辑特别制作了这个“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我想这些信息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1】

电影《中国医生》深刻的诠释了什么是“中国精神”。国有难,操戈披甲;民有困,八方支援。在这场全球瞩目的疫情防控战役中,4万余名医护人员在武汉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身影,也把“英雄”二字牢牢地刻在了国人心上。一份份请战书仍然历历在目,一声声“让我来”依然深深地感动着所有中华儿女。他们的面孔,我们或许无法知晓,但他们悉心救治病人的每一个瞬间,他们为国为民的伟大精神,却是那么闪耀动人、那么感人肺腑,值得我们永远感怀、永远铭记。

有一种温暖叫中国援助,有一种传递叫中国精神。据统计,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向82个国家和世卫组织、非盟提供对外援助,并且在援助物资上都印有“千里同好,坚于金石”“青山一道,同担风雨”“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等美好寄语,堪称“世界诗词大会”。文字的背后,饱含了中国人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深情厚谊、彰显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共同战“疫”的坚定决心。历经五千年栉风沐雨,中华民族始终传承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这是华夏儿女割不断的共同的文化传承,它诠释了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中国精神,凝聚起捍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义力量,推动世界文明的巨轮劈波斩浪,奋力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这精神,始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文化认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沧桑岁月凝聚的精神力量,在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洋洋洒洒写下了辉煌壮丽的华章。风雨疾来,唇亡齿寒;唇齿相依,同舟共济。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普遍认同,让“志和者,不以山河为远”,纵然时空相隔,也要跨越山海逆行相助。在古代,文化认同藏在辛弃疾的水龙吟里,也藏在范仲淹的生死忧患里,更藏在屈原的国殇里。在今天,它又呈现在84岁高龄仍奋战防疫一线的钟南山院士、脸庞留下深深勒痕的“最美医生”刘丽、身患渐冻症却没有休息过一天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等人的身上。若问家国情怀为何物,我想它大抵存在于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壮怀激烈里,正是这些“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群像,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汇聚了直抵人心的时代力量。

这精神,合于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团结奋进。危难时刻彰显初心本色,也才能看到一个民族浮现出来的真正的强大。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动员能力,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人民听从国家的安排、响应国家的号召,或实施自我隔离、或积极走上前线,以高度的自律意识和较强的组织管理,...

查看详情>>
2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一下与“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相关的重要信息,你是否在找一篇关于观后感范文呢?人生中有许多有趣的电影值得我们观看,观看作品时,我们常常会产生触动。 观影可以放松身心,收获不一样的感受,希望我的观点能够引发您的共鸣!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1

“你们是怎么把一个人口一千万的城市控制住的?”“因为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集体主义和利他精神。”

――《中国医生》

我看完《中国医生》后,对“集体主义”和“利他精神”两个词有了一点体会,下面我就从几个人物里说说这两个词的具体意义。

首先是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众所周知,他患有无法医治的渐冻症,但他没有跟上级领导讲自己因身体原因,无法承担重任,他没有坐以待毙,反而发挥自己的余热,抗战在一线。他把集体放在第一位,甚至连家人都没来得及关注。当妻子患上新冠时,他没有给妻子“留后门”,因为他已经把床位都留给了其他同事、朋友。

还有就是杨小羊,因为他刚来实习就赶上了新冠肺炎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所以他为了能救助更多的病人,勤奋地学习插管,别人睡觉他学习,别人吃饭他学习,别人视频通话他学习,在夜以继日地练习下,他学会了插管,能熟练地为病人插管,俨然一位专业医师的样子。

最后是陶峻,他应该算整部电影最有个性的人物了。刚到金银潭医院时意气风发,后来身边的患者一个接一个逝世,挫败了他的锐气,和院长闹翻。虽然有不和,但为了诊治患者,他又回归了集体,和同事们并肩作战。还有就是有一位患者有身孕(小文),文婷文主任建议给她剖腹产,但是其他主治医师害怕背上人命,所以不答应。陶峻挺身而出,用一阵冷嘲热讽,舌战群“医”,打动了院长的心,最终小文的手术顺利进行并圆满成功。

其实不仅是这些医生,全国人民也坚守“利他精神”和“集体主义”,听国家的话,国家喊隔离就绝不乱跑,不出来给国家添麻烦。中国人就是听党话,跟党走的“好孩子”。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2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但必须承认的是,没有人本该承受这种苦难。时间过的太快了,甚至有些难以察觉。在观影过程中,我才渐渐意识到,我们已经从战疫最艰难的那段时间走出来一年有余了。

如今,虽然人们走在街上依然戴着口罩,但紧绷的神经早就松弛了下来,因为我们知道,新冠病毒在我们国家已不再会对我们构成大的威胁,我们战胜了它,作为中国人的安全感回来了。历史上的每一次天灾人祸,都是这样的。那些在灾难中倒下的人无疑是可惜的,而你我这样幸免于难的人也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侥幸,带着记忆,多一分敬畏心,好好活下去。

英雄也是平凡人

《中国医生》聚焦于湖北武汉金银潭医院,这里是抗疫“主战场”,我们无数次在新闻中听到的名字。影片虽名为“中国医生”,但不仅仅着墨于医生,更是对武汉打赢新冠战役的一次全景展现。

我们已经在新闻报道中获悉了太多医生们的“英雄”事迹,而本片中,他们不再只是“抽象”的英雄形象,而是被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人。我们也许...

查看详情>>
3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集锦11篇)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不论是新手还是老手,了解"观后感"都是非常必要的。如今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在休息时间观看电影或电视剧,看完之后总是会回味其中优秀作品的情节。因此,我们需要总结整体的观影经验,写下一篇观后感。在写观后感时,我们不能脱离实际情况,需要有时代气息,才能让读者真正感受到我们的真情实感。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请不要忘记和您的朋友们分享哦!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1

我比较喜欢这部片里,对人的细致描写,片中经常有给演员眼睛的特写镜头,准确来说,是给演员眼神的特写镜头。

因为影片讲述的是金银潭医院在抗疫初期的事,在那个非常时期,大部分人都是戴着口罩的。

所以片中的大部分演员,大部分时间,要么就是戴着口罩,要么就是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

这时候,要想传达一些情绪给观众,一般就会给眼睛特写。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能通过眼神表达出情感。

其实,平日里,我坐公交车上下班,我就很喜欢观察周围人,观察他们的表情、观察他们对周遭人的反应,比如甲背着大书包挤着乙,乙微嗔微怒又隐忍不发的表情;比如车上上来一个身材姣好、穿着清凉的女子,周遭人或艳羡或嫌弃的打量眼神,我会在想,他们此刻心里在想什么,揣摩他们心里的想法。

这样一来,冗长的公交之旅,仿佛也增添了不少乐趣和韵味。

但是,除去公交车这个场合,生活中大部分时候,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反应,我还来不及琢磨,就转瞬即逝;或者手头上有事在做,时间不容许我对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做太多的思考,就推着我急冲冲地往前走了。

看电影的时候,则不然,你作为一个旁观者,能够心无旁骛的去感知这个眼神,并且好电影的节奏也把握得比较好,留给观众足够多的时间去揣测这个眼神、琢磨这个眼神、品味这个眼神。当然前提是,演员的演技也很到位,就靠眼神就能传递所有想说的。

《中国医生》就有很多眼神传递情绪、眼神传递台词的镜头,经常是,一个眼神特写,并留白一些时间,演员演得多,说得少(相对),给了观众很大的感知空间。我挺喜欢这样的。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2

因为真实,所以感动。《中国医生》开篇就将我们带回了2020年的那个春节,听到前排的人咳嗽,我还下意识的拉高了口罩。影片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新冠肺炎大爆发时期,全国医护们聚集武汉全力抗击疫情的那段真实经历。其中一段情节是联合国专家初入武汉的那句话“你们是怎样让武汉一千多万人待在家里的”,一句话就道出了我们和国外疫情控制的差距。就像那位专家一样,他们不理解中国的事情还有很多,就控制疫情这件事来说,中国做的是最有效的。

在疫情大考面前,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与使命,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不惜一切代价,为人民建起了一道生命的安全屏障。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奋斗,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援鄂医疗队和物资,国家的紧急动员,人民的密切配合,这些都是我们拥有十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这次疫情中的制胜法宝。抗疫期间,最美的人,不再是身材、颜值的代名词,而是穿...

查看详情>>
4

最新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分享5篇)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1】

星期六下午,妈妈带我去天虹看《中国医生》。这部影片记录的是不平凡的2020年,它也是一部致敬所有为疫情付出的医护人员的影片。

2020年武汉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新型病毒突然袭击,让武汉人民恐慌。疫情发生时,武汉每个医院的病人都挤不下,所有人疯了似的往医院挤,有人摔倒、有人插队,为了活下来所有人都把规矩忘到了九霄云外。这时候文婷主任冲着人群大喊:“你们都想活命,我们都想救,请给我们一个机会。”于是混乱的场面才逐渐安静下来。起初,医生们不太了解病毒,病毒太残忍,拔管时病人一口气没有缓过来,死亡;打针时不配合情绪太波动,死亡;再就是突然吐血,死亡。电影里张院长的妻子不幸感染“新冠”病毒,张院长即使担忧,也只能忙里偷闲在视频里鼓励妻子,特别令人动容。还有医院里防护服、口罩全部达不到防护级别要求,又是病人来势汹汹的时候,院长赶紧向别的医院借防护服。不一会儿,只听到医院左侧传来“口罩到了”,右侧又听见“防护服到了”。我想这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吧!

影片结束后,妈妈对我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被口罩磨破了脸颊,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服。生活中,妈妈总教导我要学会感恩,我们总是被最勇敢的人守护着。是啊,我们要感恩,感恩抗击病毒,奋斗在一线最勇敢的人,请接受我真诚的感谢与崇高的敬意!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篇2】

这个春天,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猝不及防。在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受到巨大威胁时,有一群人如钢铁洪流一般,逆流而上,驻守在疫情一线。他们没有武器,没有超人一等的体魄。他们以信仰的白衣作为战袍,在人群中逆向而行,与最危险的病魔殊死搏斗,他们感动着我们,也牵动着我们的心。

这群人的名字就是中国医生。正因为呼应了当下人们对医生群体的关切,近日上线的纪录片《中国医生》获得热烈反响,引发社会思考。《中国医生》获得关注,首先在于它所蕴含的真切的、炙热的、足以打动人心的力量。《中国医生》将镜头对准成都华西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合肥的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6家大型三甲医院,跟踪拍摄了近30位医护人员,深入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不同科室,进行长达一年的纪实拍摄,镜头更多聚焦的是医者之心,以及他们身为普通人的真实悲喜。

在《中国医生》第一集《挚诚》中是朱良付对着镜头无奈、沮丧又不解地说,曾经有个老太太,是一个老爷子的家属,那个阿姨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说我把他家老爷子给害死了。我跟那个老爷子我们在病区里关系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但他们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那个老太太一边这么说一边还说,我近来高血压了,你再给我看看,但是不耽误她投诉你。

心脑血管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发病紧急无前兆,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残乃至致死,很多...

查看详情>>
5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例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看电影是一种享受的过程,观看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不断有思维的火花在跳跃。所谓观后感,就是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行记录。在写观后感作文的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你知道应该如何去写作品名的观后感吗?我们为您准备了这篇“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的精华内容,如果需要更多帮助,请继续浏览我们的网站!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1

“你们是怎么把一个人口一千万的城市控制住的?”“因为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集体主义和利他精神。”

――《中国医生》

我看完《中国医生》后,对“集体主义”和“利他精神”两个词有了一点体会,下面我就从几个人物里说说这两个词的具体意义。

首先是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众所周知,他患有无法医治的渐冻症,但他没有跟上级领导讲自己因身体原因,无法承担重任,他没有坐以待毙,反而发挥自己的余热,抗战在一线。他把集体放在第一位,甚至连家人都没来得及关注。当妻子患上新冠时,他没有给妻子“留后门”,因为他已经把床位都留给了其他同事、朋友。

还有就是杨小羊,因为他刚来实习就赶上了新冠肺炎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所以他为了能救助更多的病人,勤奋地学习插管,别人睡觉他学习,别人吃饭他学习,别人视频通话他学习,在夜以继日地练习下,他学会了插管,能熟练地为病人插管,俨然一位专业医师的样子。

最后是陶峻,他应该算整部电影最有个性的人物了。刚到金银潭医院时意气风发,后来身边的患者一个接一个逝世,挫败了他的锐气,和院长闹翻。虽然有不和,但为了诊治患者,他又回归了集体,和同事们并肩作战。还有就是有一位患者有身孕(小文),文婷文主任建议给她剖腹产,但是其他主治医师害怕背上人命,所以不答应。陶峻挺身而出,用一阵冷嘲热讽,舌战群“医”,打动了院长的心,最终小文的手术顺利进行并圆满成功。

其实不仅是这些医生,全国人民也坚守“利他精神”和“集体主义”,听国家的话,国家喊隔离就绝不乱跑,不出来给国家添麻烦。中国人就是听党话,跟党走的“好孩子”。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2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最近,在中国大陆上映的一部电影《中国医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中国援助非洲的医疗队在埃博拉疫情期间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医者精神。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触动,对于中国医生及其所承担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这部电影给予了我对中国医生的更全面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医生的关注主要是他们在医院的工作表现。但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医生职业的不同侧面。这些医生不仅仅是行医者,他们承担着使命感,放弃了自己的舒适生活,奔赴疫区,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挽救生命。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危险,但他们毫不退缩,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这部电影让我更加敬佩中国医生,他们是伟大的人类英雄。

其次,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医生们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在非洲的埃博拉疫情期间,医生们必须应对恶劣的工作条件、缺乏医疗设备和药...

查看详情>>
6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范文7篇)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我为您准备的“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一定会完美符合您的要求,被分享给您的家人和朋友,将传达寻求幸福的秘诀。观看影片时,其中的经典感悟会逐渐沉淀,一部优秀的作品总能使我们的情绪有所转变。而再次观赏时所获得的收获也至关重要,写关于观后感的作品名需满足一些格式要求。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1

有时主流舆论会习惯性地赞美医生、拔高医生,而非以一个普通职业去看待医生、以普通人去看待医生,这在不知不觉间会影响一部分公众对医生的认知和期待:他们认为医生就该牺牲自我,认为医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治愈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时,是带着一种消费心理的:我花钱看病了,你就得负责把病给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过来了,人没了就是你医术不精、是你把人给治死了,你就得负责……很多医闹事件的发生都源于此:患者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医生却没帮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错解了几个事实:

一,医术的进步往往是技术的进步,就像朱良付说的,相比于医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

二,再安全的手术,都可能存在风险,这是概率问题,医生无法承诺百分百安全;三,这世上还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现在的医学技术仍无法攻克。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认知: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

《中国医生》让我们看到医生面对疾病的无力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谈起她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在1990年,做过我们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顾性分析,做了以后让人家很凄惨,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剩一个病人,最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全军覆灭。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医生再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么……”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罕见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神医传奇了,可事实上,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气馁归气馁,孙自敏还是迎难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00年起,孙自敏带领她的团队进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终于攻克了脐带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难题,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给许多白血病患者带去了希望。

电影中国医生观后感20

由刘伟强执导,刘伟强、李锦文共同监制的'抗疫题材电影《中国医生》,张涵予、袁泉、朱亚文、李晨、易烊千玺、欧豪、周也、冯文娟、宋佳在片中饰演的角色悉数亮相,展现出生动的抗疫一线众生相...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