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范文 >

跟师心得分享12篇

跟师心得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1-03

跟师心得分享12篇

2024-01-03 19:21:09

【#心得体会范文# #跟师心得分享12篇#】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对工作生活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不妨系统地去写一份心得体会。撰写心得体会时,我们要多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不能脱离实际。以下是栏目小编为您收集的“跟师心得”供您参考,以下内容将为您提供帮助请仔细阅读!

跟师心得(篇1)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

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

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跟师心得(篇2)

针灸跟师心得体会

近年来,针灸作为中医学的代表性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作为一名学生,我有幸能够拜师学习针灸,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受益匪浅。在跟师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针灸的奥妙与神奇之处,也理解了师徒相传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下是我与师父的学习与交流的心得体会。

针灸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学习针灸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技术。在我跟师父学习的开始阶段,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巩固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师父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我和师父一起进行了大量的实际操作练习。师父耐心地指导我如何进行穴位定位和针灸技巧的施展,使我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师父的悉心指导与实践训练,我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

针灸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从师父身上学到针灸治疗的方法和流程。师父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同时也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与我们分享。我发现师父擅长辨证施治,能够综合运用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师父教导我如何进行针灸治疗前的望闻问切,如何确定辨证主要症状,从而确定治疗方案。师父还教我如何运用多种针灸技术,如毫针、波针、射针等,以及如何运用灸疗、刮痧、拔罐等辅助疗法。通过师父的传授和指导,我深入理解了针灸治疗的整体思路和方法,提高了自己的临床能力。

在学习针灸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更重要的是从师父那里接受到了一种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师父深深地热爱着针灸学科,对待患者充满了关怀和责任心。师父告诉我,作为一名针灸师,要以人为本,真心关爱患者。只有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针灸治疗。师父还特别强调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他告诉我,只有通过长期的实际操作,才能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针灸技术。这种敬业精神和治学态度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不仅在技术上进步,也在精神上有了新的提升。

学习针灸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师徒相传的传统文化。尽管现在技术手段的发展,学习资源丰富,但是针灸这门学问依然需要师徒相传,才能更好地保存和发扬。我意识到在学习针灸的过程中,师父是无可替代的。没有师父的悉心指导和教诲,我无法学到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技术。通过与师父的交流和学习,我深刻体验到了师徒相传的意义,针灸这门传统医学技艺的可贵之处。

总的来说,跟师学习针灸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我不仅学到了针灸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也体验到了师徒相传的传统文化。同时,我从师父身上学到了一种医学精神与治学态度。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能够应用所学的针灸知识,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健康与希望。我将倍加珍惜与师父在一起的时间,不断努力,精益求精,将针灸这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技艺发扬光大。

跟师心得(篇3)

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

——跟师路志正教授有感

李福海摘要: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培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而提出的学习原则和方法,通过跟随国医大师学习体会,结合读经典和做临床,通过 “治未病”、“运脾胃调升降”以及“方证相对”三方面,对路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经典;路志正

自2009 年,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优才项目”培训大纲要求和省中医药管理局意见,跟师路老学习,在老师的教诲和 “点拨”下,中医临证水平和林论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对老师的学术思想有了进一步体会和认识,现简要总结如下。

i 上工治未病妙手起沉疴

路老作为临床大家,可谓是中医界公认的 “上工”,其处方用药无不体现出中医传统文化和修养,蕴含着较深刻的中医理念,不细心体会,难以理解。尤其是 “治未病”思想,始终贯穿其中。路老常对我们讲,中医提倡治未病,不是简单的未病先防,还包括既病防传、已病防变,也就是说,对于病人讲,防止病情深入加重或向其他脏腑延伸是非常重要的。

在 《内径》中首先提出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张仲景在 《金匮要略》绪中提出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唯治肝也”,明确了既病防传的思想,金元名医朱丹溪曾提出“若夫救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清代叶天士,提倡 “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理念,是在仲景治未病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路老融汇了历代医家治胃病的理念,并将其运用到临床治病当中。如有肝硬化患者,男,48岁,西医诊断为丙型肝炎后肝损伤15年。

一年前体检发现脾肿大、门脉高压,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20天前发生食道出血。初诊时见其面色萎黄,晦暗无泽,胸腹部有蜘蛛痣,腹部膨隆,自述疲乏无力,时有胁肋胀痛,睡眠一般,舌质紫暗,苔中、根腻 ,脉弦细滑无力 。近年来,超声显示肝硬化腹水血红蛋白低、白细胞低、白蛋白低、血糖高。

路老又以健脾柔肝、柔骨散结、活血通水为治法。处方:五爪龙 30g,西洋参 10g,橘叶 15g,丹参 18g,八月札 12g,炒白芍12g,炙鳖甲 18g,虎杖 15g,醋莪术 12g,玉竹 12g,生谷麦芽各 40g,建曲 15g,水红花子 10g,醋元胡 12g,煅牡蛎 30g,大黄炭 15g。

茶饮:竹节参 10g,青蒿 12g,炒谷麦芽各 30g,鸡内金 12g,绿萼梅 10g,玉米须 20g,玫瑰花 10g,生甘草 3g,金钱草 15g。14剂饮食应清淡,避免辛辣发胖,生活规律,避免愤怒。

二诊时见患者精神明显好转,体重增加,超声提示腹水已不明显,餐后血糖正常,纳寐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自,脉细滑 。路老看病后,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益伏龙肝60克,先用水煎服,再入药,再用水蛭胶囊口服。

在第三次诊断中,患者服药近两个月,精神面貌进一步好转,无再出血,各项化验指标复查情况有所改善。遂再以原方进退调理。并嘱其节饮食,忌恚怒。

肝硬化,病位在肝,中医亦归属于属于 “癞积”范畴。从这一角度说,脾胃是保证人体正气的根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建,正气充,则人体不能受邪,脏腑疾病不能相传,脾胃衰,则正气败,邪气将会进一步深入。尤其肝和脾之间,关系密切,木土相克,互相影响,肝病最易影响到脾胃,脾胃~伤,正气不支,肝病就会进一步恶化。

这一病人久患肝病,脾胃受伤,正气已虚,同时并发腹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已属肝硬化晚期,为本虚标实之证,症候复杂,**颇为棘手,路老抓住了病机的关键一脾胃,通过健脾胃,调动人体积极因素,再配合柔肝、活血、利水,散结、软坚诸法。所以在方中用了五爪龙、西洋参、竹节参、炒谷麦芽、建曲、鸡内金、甘草这些健脾益气之品,以巩固后天,为方中之主药,实为治本之举,又以橘叶、八月札、白芍、玫瑰花柔肝疏肝,以丹参、鳖甲、莪术、虎杖、元胡活血散结,青蒿、金钱草清肝经之热,水红花子、玉米须利水,绿萼梅、甘草生津为佐,以防伤阴,全方体现了实脾固本为先,兼以柔肝、活血散结、利水的标本兼治思想。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理,正气逐渐恢复,病情得到缓解。

路老又嘱其注意节制饮食,忌恚怒,继续配合药物**,正所谓 “慢病缓图”之意,该病例实为治未病之典范。我曾在临床上,用老师的思路,**一位肝癌患者,患者因不同意手术和放化疗,在进行一次介入后,边改服中药**,诊时见其面色萎黄,胁下胀满,疲乏无力,食欲欠佳,大便粘滞,小便黄,舌淡嫩有紫斑,有齿痕,苔黄腻,脉弦细滑,证属肝郁脾虚,湿毒内蕴,法当以健脾、疏肝、通络、解毒之法**,药用西洋参 12g ,黄芪 30g,山药 15g,生谷麦芽各 30g,柴胡 10g,郁金12g,莪术 15g,茵陈 30g,八月札 12g,全蝎 9g ,薏苡仁 30g ,清半夏 9g,枳实 15g,白芍 15g,甘草 9g。

药后 10d,症状明显改善 ,以原方进退,服药 1 年,病情稳定,至今未发,一直坚持服药,而且己正常上班。

2 运脾调升降阴阳归平衡

升降学说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历来受到各年龄段医生的重视。他是天人相应观念的重要体现。路老非常重视天人相应,一年四季变换,在路老处方中都能体现。陆常说,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命规律应该符合自然规律。

自然界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构成了生命存在的条件,“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天地和气,名之日人”,这就是自然界的升降规律,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也不能例外。“非升降,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出入,无以生长化收藏,是故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后来医生李东垣和叶天士都注意起起伏伏。

路老根据前人的论述,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将其灵活运用到临床当中,如脾升胃降,肝升肺降,肾升心降等,都有体现,但路老最重视的还是脾胃升降,因脾胃居中州,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正常,人体气机升降就能正常,脏腑阴阳就能归于平衡,这一法则,是路老治病一大特色,如有一位冠心病支架术后的患者,此人因患急性心肌梗死,做了两个支架,已经两个月了,仍然感觉胸闷、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生气后也加重,而且该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一点小事也不能容忍,有时甚至感觉要 “疯了”的感觉,口唇紫绀,舌质暗滞,苔薄白腻,脉沉细结代。发现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持续3年。看了病人后,路老对我们说 “中医看病要用中医思维,不能完全被西医检查左右”。

遂处方:①五爪龙 30g,西洋参 10g,瓜萎皮 20g,姜半夏 12g,黄连 10g,郁金 12g,石菖蒲 12g,炒杏仁 9g,炒薏苡仁 30g,厚朴12g,藿苏梗各 12g,旋覆花 12g,茯苓 30g,泽泻 15g,薤白 15g,白芍 20g,甘草 8g,炒枳实 15g,竹沥汁 30g,生姜一片为引。②茶饮方:

竹节参 15g,炒麦冬 10g,小麦 30g,炒枣仁 30g,夜交藤 15g,姜黄 15g,紫石英 (先煎) 30g,桂枝 10g,炙草 6 g,大枣 2 枚。

**后**随访期间,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精神较**前轻,无明显胸闷气短。因此,要求原方继续服药,以巩固疗效。

这个病人病机的关键,就是气机升降不利而至胸闷气短,而导致气机不利的原因很多,在这个病人身上,主要是中焦脾胃。肝气横逆,至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 (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致湿浊内停,瘀血和痰浊至胸阳痹阻,心脉运行不利,而成此证。方中包含了瓜萎薤白半夏汤、藿朴夏苓汤、菖蒲郁金汤、清心温胆汤、芍药甘草汤等多层方义,几个方子合在一起,核心思想是调整气机,化痰降浊、俾痰浊一降,气机升降自如,诸证自会消除。

所以说冠心病的**,关键不在活血,而在气机”,气机顺畅,则血脉得调,所谓气行则血行 。

我根据老师的思路 ,运用升降理论,**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脂肪肝等代谢紊乱病人,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

如有一位中风后遗症患者,血糖居高不下,16 毫摩尔以上,胰岛素用之每天 40 单位,伴有高血脂、高血压,诊时其自述头晕乏力,四肢酸懒,口渴口粘,胃脘胀满,大便溏薄,粘滞不爽,舌体胖,齿痕,苔薄黄腻,脉弦滑 ,证属湿浊内蕴 ,精微不化 ,我用路老升清降浊方法,药用:黄芪 30g,藿苏梗各 15g,竹茹 12g,清半夏 9g,党参 15g,炒苍白术各 15g,茯苓 30g,薏苡仁 30g,黄连 12g,干姜 9g,黄精 15g,枳实 15g,茵陈 30g,黄芩15g,沙参 15g,玉竹 15g。

将药物熬成膏剂,服用 1 月后,血糖降至正常,在坚持服用两个月后,胰岛素已减量,至今坚持服药,病情稳定。

3 治病遵经典理论寻根源

路老治病处方,常合经典之意,而不拘泥原方,初学不解,日久便有体悟。如路老用桂枝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厚朴三物汤、理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麻杏石甘汤等,往往根据病情,抓住病机,选其中

一、二味药,所谓取 “某方之意”,常能获效,可谓 “知常达变”,“圆机活法”。路老常告诫我们,要活学经典,结合临床,切忌生搬硬套 、人云亦云,胶柱鼓瑟 ,要能钻进去 ,还能跳出来。在老师的启发下,今年我又对经典进行了温习,有了新的体会,如对 《伤寒论》101 条 “伤寒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一文,有了新的理解。

我认为,张伸景写伤寒论最大功绩是将东汉及汉以前临床有效方剂加以整理和总结,并按六经层次进行归纳,形成了以六经为纲,以证为 ii,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可谓千古一人。症候是指一组症候,一般以一定的汤命名,如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等。张仲景命名某一证,往往列举一组代表症状,如桂枝汤 “瑟瑟恶寒,淅淅发热,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麻黄汤 “必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小柴胡汤 “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都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表现,并没有分出主次,古人惜墨如金,且以张仲景治学之严谨,断然不会将一些无关紧要之症候表现随意列入其中,所以,“一证”,绝非指某单一症候,而是指以某汤命名的一组症候群。

如小柴胡汤,书中有21篇。仲景是指小柴胡汤只要有一组症状就可以使用。这句话也适用于其他证据的使用。

众所周知,《伤寒论》之方证,统称经方,尽管自宋朝以后,历代医家对 《伤寒论》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注释,据统计,《伤寒论》注家有

四、五百之多,有“以经注论 ”,有以 “伊尹汤液经”为源注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逐渐形成了一个大的医学流派 “经方派”,但不论如何注释,经方派临床使用仲景方的特点都强调方证相对,而且方证相对越准确,临床疗效越好,所以说,不论 21条中那一条,只要方证对应准确,就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只一点从刘渡舟教授**食物中毒,“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医案得到证实,我们在临床应用小柴胡汤时,也深有体会。并不局限于某几个症候,关键是看符合某条文之症候群。

本人临床曾遇一病人,忠感冒近 2 周,反复服用感冒冲剂等发汗药,汗后热退,旋后又发,如此反复多次,后体温正常,但疲乏无力,纳差,脘腹胀满难忍,曾服用吗丁啉,木香顺气丸,沉香化滞丸等中西药物,不见好转。诊时见其精神差,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滑无力。根据 《伤寒论》66 条 “发汗后,腹胀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此病例属于反**汗,伤及脾阳,所谓 “脏寒生满病”,于是给其温脾化湿除胀。

处方:清半夏 10g,厚朴 12g,生姜 3 片,党参 15g,藿苏梗各 15g,白蔻仁 9g,苍白术各 15g,甘草 9g。

服用7剂,症状明显改善,再服用7剂,腹胀消失,饮食正常。

以上是近年跟师的点滴体会,通过跟师学习,体会到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生命科学,具有很深的哲理性和技术性,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学好中医,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这次推出 “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使我们缩短了中医学习的路程,尤其是跟随路老这样的大师学习,无论从理论还是到临床,都获益非浅。

(本文校对:张文娟收稿日期:20 11-08.31)

跟师心得(篇4)

“回城跟师”心得体会

化工公司学校

我们有幸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回城跟师活动,接待我们的是府东街小学教导主任常老师,她热情大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入学第一天,常老师安排我们组成一对老师,还对我们一周的工作做了详细的安排。之后,我们便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听和讨论课程。我们发现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的精心展示令学生陶醉痴迷,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也让听课老师们大为赞叹。通过分析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执教老师在重组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确定重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方面,都能看出这些老师们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正因为他们吃透教材,才有了课堂上精彩的表现。

二是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一主体的引导者。这些老师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他们在简短的导入后,便进入了本课时的教学,他们以课件逐一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而老师则充当了学生的角色,与他们一起学习,并及时引导点拨,孩子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他们的表现令人赞叹。全班气氛活跃,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第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如:

在读文章时对有生字或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样就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及时纠正汉字的发音,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正确发音的习惯;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批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等等。

第五、亲切的评价语言。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简单自然的语言,让我感觉很深刻。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尽量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些优美的评价语言。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对语文教学应是动情去读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一切以生为本。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提高对祖国语言的运用能力,这些都需要语文老师去引导。

今后努力方向 :

1 、必须不断地学习。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新课程理念的忠实践行者。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不断地阅读,要博览全书,要坚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来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2。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做新课程的忠实实践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现在,需要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平等地跟学生交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树立新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提倡自主、合作和**的学习方式。

总之,这一次,我们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跟师心得(篇5)

Xx从事中医妇科专业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妇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主张治病务求其本,以调脏腑之气为重,而调肝由为首要。认为妇科病多隐微,必须详问细察、诊断确切,则用药无不中的。

从跟师的第一天起,老师就教导我:跟师不能仅仅抄抄方,不能只学会看跟师时见过的病,最重要的是学会临证思维,一定要“学我,像我,超过我”。在中医学界,业师有“活字典”之称,他认为只有融古贯今、溯本求源才能发展中医;反复强调中医学不是古董,而是实用的科学,只有切实解决病人的疾苦,才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如何才能解决病人的疾苦?必须学会勤读、泛读、精读古今医书,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触类旁通,拓宽临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并认为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妇科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黄院长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

老师常说,高超的医术来自人的聪颖和勤奋,但更重要的是来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提高医术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第二、对人体和疾病要有全盘的把握度,诊断要明确,问诊要详尽;第三、熟练运用中医妇科专业技术;第五、学习知识,运用技术,提高水平,升华境界,不断进步。

跟师心得(篇6)

8月开始,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别参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以及海淀区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学习,跟师至今,已近一年时间。通过这一年的学习,中医科的医生无论是在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还是医德、医风上,都深深受到了带教老师一言一行的影响,颇有感触与体会。

我的老师吕培文主任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外科主任,她1969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外科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中医启蒙于外科名老中医赵炳南、房芝萱等老中医,在中医外科治疗各类疮疡、乳房疾病及周围血管病,如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大动脉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师的教诲,医术上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学无止境。1991年国家为了抢救祖国医学遗产,使传统医学后继有人,吕培文主任成为王玉章老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继承了王老行医50年的绝技,如对乳房疾病的辨证论治、对慢性溃疡的阴阳辨证及一些传统外用药的制作与用法等。吕老师已从医40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而我有幸成为了她的学生,跟随她学习中医外科学的知识。作为一名社区中医全科医师的我,刚刚参加临床工作近3年,临床经验的绝对不足,既往中医外科知识的零接触,那么这三年的学习将对我本人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和过程。

学习中医外科以来,我的临床思维更为开阔了。中医内科和中医外科虽同属于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从中医内科来说,常用的辨证思维侧重于脏腑辨证,在于病人的整体,往往忽视了病人的局部;而吕老认为作为一名中医外科大夫,临床辨证除了整体辨证之外,局部辨证也显得非常重要,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要相结合。因为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瘙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观性,能够有效地提供了临床辨证的客观依据。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却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异,因而转归顺逆相差甚远。因此,外科辨证虽多从局部病变着手,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绝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证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吕老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临床要注重临床体格检查,在辨证施药的同时也要巩固西医基础知识。吕老在临床上除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还很注重临床的体格检查,并有着深厚的西医临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诊还是复诊,她都一个一个地耐心检查,仔细询问及触诊。外科病患比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痈等有创伤的疾病,局部创面的流脓、恶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吕老师不怕脏和累,亲力亲为,一一认真细致的检查,对于病患的西医检查报告也是仔细的查看,就病情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病患对自己疾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谢与感激。吕老师这种敬业和专业的精神,与病人之间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醒我们年轻一辈的医生,应该好好学习西医基础知识,注重临床最为基本的体格检查,不要老是依赖各种辅助检查,同时要与病患进行良好的沟通,为病人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师学习转瞬即逝,虽然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围血管疾病、湿疹等疾病的西医诊断及中医药治疗有了初步的认知和体会,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自己离老师预想的阶段、与上级部门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将继续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师学习,在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不辜负院领导、同事们以及老师的期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区中医师,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跟师心得(篇7)

中医师承是中国传统中医的教育模式之一,是指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习中医,通过跟随有资质的中医师学习,逐渐掌握中医知识和技能,最终成为合格的中医师。以下是我在中医师承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1. 尊重师承制度:中医师承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医技术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师承制度,尊重师承期间的学习和训练,遵守相关规定和纪律,做到尊重传统、尊重老师、尊重患者。

2. 勤奋学习:中医师承学习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作为一名中医师承学生,我们应该勤奋学习,不断探索和实践,掌握中医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3. 注重实践:中医师承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中医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和实践。在师承期间,我们需要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掌握中医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治疗效果。

4. 尊重老师:中医师承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是我们最重要的导师。我们应该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认真学习和领悟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5. 保持耐心:中医师承学习是一项长期的学习任务,需要我们保持耐心和恒心。在师承期间,可能会出现学习困难、实践效果不理想等情况,但我们要保持耐心和信心,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坚持学习和实践,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

中医师承学习是中国传统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尊重师承制度,勤奋学习,注重实践,尊重老师,保持耐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跟师心得(篇8)

中医师承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跟师学习,掌握中医药知识和技术,成为中医师。以下是我对中医师承跟师的心得体会:

1. 跟师学习需要认真勤奋。中医师承的学习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中医药知识和技术。因此,需要认真勤奋地学习,跟随师承导师学习,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2. 尊重师承导师。师承导师是中医师承学习的重要指导者,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对于学习者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尊重师承导师,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向他们请教相关问题。

3. 与师承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中医师承学习需要与师承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起互相信任和理解的关系。通过与师承导师的交流和互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知识和技术,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 实践是中医师承学习的关键。中医师承学习需要通过实践掌握中医药知识和技术,因此,需要积极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遵守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规律,保持谨慎和谦虚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5. 中医师承学习需要坚持。中医师承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学习和实践。在中医师承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耐心和毅力,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成为中医师。

总结起来,中医师承跟师学习需要认真勤奋,尊重师承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实践是中医师承学习的关键,需要坚持。通过跟师学习,可以掌握中医药知识和技术,成为中医师,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贡献。

跟师心得(篇9)

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习它,但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

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

平衡针灸创始人——平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在针灸的过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适的体位,积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针灸疗法和疗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顾忌和怕痛的心理,积极配合医生,以期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与平衡取得更好的疗效。

此外,还要注意患者的状态和体质,饥饿患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应取穴少,轻刺为宜;过饱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刺;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体弱者,针刺手法宜轻;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扎针。再次,人体在不同的季节影响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如春夏阳气升发在外,气血容易浮于体表,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人体就以出汗散热来调节。秋冬阳气收敛内藏,气血闭于内,故皮肤致密,出汗减少,体内必须排出的水液就从小便排出。因此在春夏季节针灸后的患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易至风邪入侵,务必叮嘱患者不要急于洗澡和吹风,以免加重病情。

二、掌握配穴原则,灵活取穴

1、先后次序的灵活应用由于人体每一个穴位的主治功用不同,因此取穴时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在我院朱宝医师的指导下,我们掌握了针灸学的普遍应用的“八要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透。这八句话,共四十个字。每一句讲了一个穴位,一句五个字,即讲了一穴位,又讲了它治疗的部位。对于初学针灸的我们在配穴方面有很大的启示。

朱宝医师还特别强调取穴的先后次序,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人分清主次,灵活掌握取穴的先后顺序。如发作性痛症,易先刺远隔穴位,运用导气手法,通过经络的远隔诱导作用,使疼痛改善后,在刺痛处穴位,就可避免病变部位因疼痛过敏引起的肌肉紧张,造成进针困难,加重疼痛。又如胃痛时常先刺远端足三里穴,再刺中脘;三叉神经痛先泻合谷,再取头面部穴位。可见,取穴的先后顺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

2、循经选穴的原则临症选穴配伍,朱宝医师倡导按照“循经选穴”的原则,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病机和症候,在其所属或相关的经脉上选穴配方。在明确辩证的前提下,直接选取与病情相关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治疗,临床上常取经脉循行远隔部位的经穴作为主穴,这些穴位是经络之上下、出入的处所,具有远近联系的功能,对本经头面、躯干、脏器等疾病,有直接的治疗作用。前面所提到的“八要穴歌”正是临床循经取穴法的高度概括。在临床应用中以本经取穴和他经取穴多见。如手厥阴经病变出现的心绞痛、心悸取内关,手太阴经病变的咳嗽取尺泽,咯血取孔最等。此外还有中病旁取,远近取穴法等多种取穴法,临床上根据病情酌情应用。

3、疼痛选穴以“以痛为愉”的原则在循经选穴的基础上,直接选取患部经脉循行所达的穴位,以局部选穴为主。如眼病取晴明,耳疾取听宫,膝痛刺犊鼻等。

4、灵活补泻,辨证施治在补泻手法的应用上,朱宝医师重视针刺手法,认为恰如其分的运用补泻手法是针灸疗效的关键,认为进针得气后,应根据个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不同和气血盛衰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用针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将补针和泻针分为轻、平、大三类,即轻补、大补、平补、轻泻、大泻、平泻、平补平泻等七法。对不同的病人甚至同一病人,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病情变化辨证施治。如一例胆绞痛患者的治疗,初期采用大泻法针刺阳陵泉止痛后,改用平泻法刺其他穴位,使经气保持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针灸理疗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如大海般浩瀚渺茫的中医世界里,这些都只是皮毛。

跟师心得(篇10)

从事中医妇科专业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妇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主张治病务求其本,以调脏腑之气为重,而调肝由为首要。认为妇科病多隐微,必须详问细察、诊断确切,则用药无不中的。

从跟师的第一天起,老师就教导我:跟师不能仅仅抄抄方,不能只学会看跟师时见过的病,最重要的是学会临证思维,一定要“学我,像我,超过我”。在中医学界,业师有“活字典”之称,他认为只有融古贯今、溯本求源才能发展中医;反复强调中医学不是古董,而是实用的科学,只有切实解决病人的疾苦,才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如何才能解决病人的疾苦?必须学会勤读、泛读、精读古今医书,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触类旁通,拓宽临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并认为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妇科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黄院长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

老师常说,高超的医术来自人的聪颖和勤奋,但更重要的是来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提高医术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第二、对人体和疾病要有全盘的把握度,诊断要明确,问诊要详尽;第三、熟练运用中医妇科专业技术;第五、学习知识,运用技术,提高水平,升华境界,不断进步。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二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胡剑波老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在临床实践中,胡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胡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胡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胡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

而今,跟从胡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胡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中医,胡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胡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胡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跟师心得(篇11)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

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

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

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跟师心得(篇12)

中医师承是中医传统师徒传承的方式之一,也是中医师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跟师学习是中医师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1. 选择好的导师非常重要。好的导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 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 能够指导你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让你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

- 能够为你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帮助你实现中医师承的目标。

- 能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你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 跟师学习要勤奋认真。中医师承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因此,我们要勤奋认真,认真学习导师传授的知识和技巧,不断练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疗效。

3. 要尊重导师,认真听从导师的指导。跟师学习期间,我们要尊重导师,认真听从导师的指导,遵守学习纪律和规定,尊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

4. 要善于交流和沟通。中医师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与导师和其他学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分享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和提高。同时,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与导师和其他学员进行探讨和协商,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

总结起来,中医师承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通过跟师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提高疗效,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育儿心得分享

    发布时间:2023-04-28

    很多感悟都来自于思考,无论大小,我们应该写一篇心得体会来进行总结和概述。心得体会最直观的反映我们的想法,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我们根据您的实际需求编辑了“育儿心得”,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 w
    事故心得分享

    发布时间:2024-02-13

    下面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事故心得”。当我们完成这件事之后,会对它有新的认识,我们可以动笔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撰写心得体会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这个作品。希望这些软件可以让你更轻松地完成工作!...

  • w
    演练心得分享

    发布时间:2023-04-26

    生活感悟总是在反思中得到的,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记录。我。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您将会在下文中了解有关演练心得最新的科技应用,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 w
    家训心得分享

    发布时间:2024-02-22

    经过好工具范文网编辑反复校验和调整这篇“家训心得”得以呈现,把我的回答收藏起来以便你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找到。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一些想法,写好一篇简单的心得体会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心得体会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写下最真实的文字。...

  • w
    地铁服务心得分享

    发布时间:2023-11-30

    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录下来,有助于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那么,如何才能写好心得体会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 理清思路:在写心得体会前,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确保能够清晰地表达你想要传达的内容。可以以时间顺序、事情发展过程或者主题分类等方式进行思维整理。2. 突出重点:展示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

  • w
    养花心得分享

    发布时间:2024-04-13

    当我们获得新的体验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是个很好的方式,可以持续更新我们的思维。那么如何撰写心得体会才能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优秀的养花心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养花心得 篇1  平素间喜欢养花。但一般都是不开花的花。一般都是仙人掌之类的植物。什么发财树、发财竹、龙骨柱、麒麟掌、吊兰、虎皮兰等。...

  • w
    跟师心得(推荐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1

    写心得体会可以督促我们不断前进,什么样的心得体会才能称之为优秀呢?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为您量身打造一篇有关“跟师心得”的文章希望您满意,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 w
    会展心得分享必备

    发布时间:2023-10-15

    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精彩的“会展心得分享”文章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将本网页的链接记住。当完成一项任务后,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并写下一篇有价值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并不难写,但在开始时需要仔细考虑要写些什么。...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