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浮力教学反思范文合集

浮力教学反思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3-10-19

浮力教学反思范文合集

2023-10-19 19:09:17

浮力教学反思范文(篇1)

浮力是力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课:

由于本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课堂容量大,为了节省时间,我采用直接点题的引课方式,通过把梨、木块、泡沫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自然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

二、新授:

通过上面的实验得出什么是浮力后,教师板书浮力的概念。(为了节省时间,处理本节的重难点。)浮力的方向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我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猜想浮力的方向,有的学生列举出放飞的氢气球是竖直向天空飞的,有的列举出把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竖直向上升起而不是斜着上升。看到学生能根据这样的生活现象想到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我感到非常高兴。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把一个铝块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学生看到铝块在水中下沉,根据这一现象,我提出问题,下沉的物体受不受浮力?你们能不能用你身边的器材进行研究,并叙述你的实验过程及看到的现象和结论。接下来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对个别不会的小组加以指导。学生们通过研究,能利用称重法研究出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从而我也自然引出什么是称重法。为了让教学的重点、难点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我然后让学生用手中的橡皮泥进行造船比赛,看看哪一组造的船承载的硬币数量最多,并观察,放入不同的硬币,水面上升的高度是否相同?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接下来就是学生的造船活动,有几组造的船还没等承载重物就已经沉没,有四组同学造的船承载了三枚硬币。为了是活动推向高潮,我用同样大小的橡皮泥造了一艘船,和学生进行比赛,结果我造的船承载了5枚硬币。我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老师造的船比你们承载的硬币多呢?你们看出了有什么不同?这时有不少学生齐声喊道:“老师造的船比我们造的船大,橡皮泥捏的薄,在水中排开的水多。”之后我让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钩码重复一次称重法测浮力,并注意观察:“当钩码接触水面,到全部浸没在水中以及在水中下沉时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从看到的现象中能分析归纳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来?”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基本上能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它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这样使教学的重点一点点突出,而难点在学生的实验中逐步被化解。

在学生完成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我为学生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即利用称重法测量同一个钩码在两种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相同?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对他们有什么启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生都能想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这样难点逐步被化解,重点也越发突出。

另外,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由于本节的内容较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总是害怕时间来不及,因此也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讨论,甚至忘记了在实验前告诉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多应该学习如何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真正做回课堂的主人,而不是仅仅关注教师怎么教。

浮力教学反思范文(篇2)

前一课,孩子们明白了浮力测量的方法,了解到了物体(上浮)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排开水量有关。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所受的浮力越大,拍开水的体积越小所受的浮力越小。然而,孩子们一定有个疑问:那么那些本来就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虽然这个问题会困扰孩子们,可是他们未必很主动地发现这个问题。所以在上课时我就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问完这个问题后,我就观察他们的反应。我本来想他们中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分歧,应该有一半人会认为不受水的浮力的。然而出乎我的预料的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的。于是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觉得这个追问还是有必要的。孩子们的判断,有的来自本身的思考,有的则是来自别人的判断。如果能说出判断依据,那就是自己的思考了。即使自己是蒙的,或者是从了“众”,听一下别人的思考过程也是好的。

有的孩子说在水里拿重的东西比较好拿,有的说不管是什么物体,都是受水的浮力的,有的说是从书上看到过的,……

从孩子们的发言看,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片面的,表面的,不确定的。所以这节课最大的目的就是用实验来证实他们的猜想。

实验本身比较简单,而操作的难度也不大。所以我就难度体现在了对实验的设计上了。由孩子仿照上一课的实验过程来设计本课的实验方法和过程。而孩子们的表现和证实了他们是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的。

另外,在今天的课上,我又一次重申,要在科学课上学会安静。安静地思考,安静地倾听,安静地讨论。孩子们也很配合,互相监督着、提醒着,课堂的秩序保持得不错。我表扬了他们,也希望在以后的课上能继续良好的表现!

浮力教学反思范文(篇3)

今天听了两位老师的科学课,学习了天平和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收益匪浅。

两位老师分别对教材,课标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总结 、反思。第一位老师首先通过一段对话,引入小船漂浮的情景,引出向上的拖力就是浮力,为浮力下定义,接下来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物体的沉浮情况,引导他们发现物体的沉浮情况不同可能是与与浮力有关。第三部分为探究实验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就测力计的使用给予相应指导,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大小不等的浮力的作用,然后讨论如何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来改变浮力的大小,从而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对浮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最后通过“橡皮泥造船”的活动,应用浮力的知识,同时与实际生活结合,反思生活中的船和浮力,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使它漂浮在水面上。

本课教学以探究实验为主,在多次探究实验中,让学生认识沉浮现象,了解浮力的原理,在预测和实验结论中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反思并修正想法,进一步锻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行观察、分析、反思和总结的'能力,充分锻炼了学生逻辑思考、反思求证的能力,最后通过“橡皮泥造船”的活动,应用浮力的知识,同时与实际生活结合,反思生活中的船和浮力,体现了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浮力教学反思范文(篇4)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教材这句过渡语,很自然地把教学活动引入对下沉物体的浮力研究。那么,怎么研究?该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了。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浮在水面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和排开的水量有关。现在我这有一个圆柱形铁块,放入水中它是下沉的,请问它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生:应该有。

师:你有什么办法证明?或者说你可以通过什么实验来测量?(经常听见这样的对答:你说有,那怎么证明呢?做实验。这已经成为学生熟悉的套路,然后是教师讲解怎样去做实验。如今我要让学生去思考做怎样的实验才能证实自己的猜测,而不仅仅是个实验操作者。)

生有些迟疑,看来这个实验设计还是有点难度的。

师:这样吧,如果我把这个铁块挂在弹簧秤上,铁块受到哪几个力?(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拉力)它们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相等,弹簧秤上的读数就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如果我把弹簧秤移到水槽上让铁块浸在水中,你们觉得弹簧秤上的读数会不会变化?如果会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

生:变小。

师:你为什么认为变小?能说说你这样猜测的理由吗?(在水中的铁块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同时也受到了向上的拉力和浮力,因为物体是静止的,重力的大小=浮力+拉力,重力不变,有浮力的帮助,拉力就小了。)

然后就出示相关材料,进行第一个实验“下沉的物体浸水体积不同的浮力大小”的研究。这个实验操作比第5课测量泡沫块的实验要简单多了。写到这,我突然想到教材的顺序,编写者让学生先研究浮物再研究沉物,主要是从学生的思维角度上考虑,但是忽略了实验的难易程度,如果把顺序换过来,在讨论沉物、浮物是否会受到浮力之后,先做操作简单但有争议的沉物实验,再研究操作复杂的浮物实验,会不会更方便实验的指导呢?

书上的第二个实验,是用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头来做实验,我不喜欢,首先是石头不好绑线,其次是不同石头其质地不同实验不规范,最后这个实验和前一课雷同无变化。我把它改为测量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在水中浮力大小的比较,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和分析,再通过实验发现,虽然铁块和铝块的重量不同,在弹簧秤上的读数不同,但是浮力大小(浮力=重力—拉力)是相同或相近的。从而让学生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概念;和上浮的物体一样,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就越大。

浮力教学反思范文(篇5)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打出)

有几个小朋友正在花园里踢球,一不小心,球滚进了一个树洞里了,怎么也拿不出来,同学们你能想办法帮助他们吗?

(学生兴致很高纷纷举手,激情引趣)

生:往树洞里灌水,球就能浮上来。(多媒体演示证明正确)

师:球为什么能浮上来?

生:球受到水的浮力。

师:真棒!看来浮力能帮我们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浮力的问题好不好?(板书课题)

师:在水中正上浮的物体受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浮力?

生:受浮力,小学自然里学过。

师:浮在水面的物体受浮力,正在上浮的物体也受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

生甲:受浮力。

生乙:不受浮力。

[学生基本分成两派,争论,都想试着说明理由,但又有点说不清楚]

[意图: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现在证明自己观点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生:实验。

师:好,同学们利用手头实验器材,自由组成小组,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看谁正确?开始。

(让学生自由分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一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在水里能漂浮、下沉的物体,有的学生用铁块、铝块、石块做实验,有的学生用自带的钉子、弹力球做实验,1分钟学生举手示意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好,大多数同学都已经通过实验,验证了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谁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的。

[学生纷纷举手,都想到前面演示,教师巡视时,看到大多同学都已得出结论,设计的很简单、易操作,为了促进平时不太发言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故把机会让给这样的同学了]

生:我把小石块用细绳拴住,在空气中测出重为3.2牛顿,然后又把挂在测力计上的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测力计示数变为2.8牛,说明它受到浮力了。

师:另一观点的同学可以证明你们的猜想吗?

生:实验证明我们的观点错了。但是我有个问题,为什么测力计示数变小了,就能说明小石块受到了浮力?

另一生:分析小石块的受力情况就能说明:小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3.2牛,测力计向上的拉力2.8牛,仅这两个力的作用,小石块不能处于静止状态,但小石块在水中确实处于静止状态,说明它还受水给它向上的力――浮力(0.4牛)。

师:请坐,同学们他分析的好不好?大家都很有头脑,我很高兴。

生:好,(鼓掌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师发现有几个学生眼神有些茫然,好像没明白,估计是对石块受到向上托的浮力感到有点抽象,不理解,为澄清这一事实,教师特意做了进一步演示]

师:把石块浸入水中,测力计示数减小,说明它受浮力,我们再等效演示,把石块从水中拿出,改用手向上托,也让测力计示数为2.8牛,可知手向上托的力为0.4牛,像在水里一样,由此证明,石块在水中受到向上托的力----浮力。

[这时发现学生眼神亮了,直点头,很高兴,听懂了,对以后的知识学习充满了信心,如果教师不能随时观察到学生的反映,一味推进课程,这部分学生就可能卡在这里,影响以后知识的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习物理的兴趣.]

师:通过实验分析证明: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既然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那为什么有的物体上浮,有的下沉,还有悬在液体中?下面利用手头器材研究:做一做看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并分析一下原因?

[学生开始做实验,有的学生把铁块直接放入水中,铁块下落得很]快,砸得烧杯底“叮铛响”,学生也吓了一跳,生怕砸漏了,当我让她把铝块也放入时,学生不敢,经过鼓励当他把同体积的铝块同样放入时,发出的声音又很小,这时,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疑问,怎么不一样呢?有的学生把一乒乓球用力压入水中,一松手球自己就上来了。]

[有的学生把包装用塑料泡沫块压入水中,一松手也浮上来了,学生都在用手头器材进行实验,发现了很多问题]

师:好,同学们先放下手中的实验器材,你在实验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我发现一些比较轻的物体像乒乓球,塑料、木块等能漂浮在水面上。

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漂浮在水面上?

生:它们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师:确实与物质的密度有关,现在同学们利用密度知识还不能准确解释,同学们试着从物体受力的角度去分析,试一试,看能不能给出合理解释。

生:以乒乓球为例,受竖直向上的浮力,竖直向下的重力,由于乒乓球处于静止状态,合力为零,受平衡力所以浮力与重力大小相等。

师:很好,漂浮时,F浮=G,还有没有其它现象?(板书)

生:铁块、铝块放入水中都下沉,我分析了它的受力情况,下沉时,仅受重力和浮力,且物体向下运动,根据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我认为这时重力大于浮力,(板书)

生:我也做了上述两同学的实验,得出了同样的结果,但是经过分析:我认为还应该有既不上浮也不下沉,悬在水中的物体,但是手头没有合适的物体,没有看到这种现象。

师:很好,同学们不仅通过实验分析了上浮、下沉物体的受力情况,而且还经过推理,得出还应有悬浮的物体,大家认为这种推理科学吗?

生:这种推理应该是合理的。

师:大家看:这有一个容器、水、鸡蛋、食盐,你能让鸡蛋悬浮吗?

生:配制与鸡蛋相同密度盐水,鸡蛋就能悬浮在水里。

[教师演示。学生非常兴奋,真有悬浮的物体]

师:大家分析鸡蛋的受力情况,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受重力和浮力静止,重力和浮力大小相等。

师:谁能归纳一下,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生:①上浮:F浮>G②悬浮、漂浮:F浮=G;③下沉:F浮<G。

师:学以致用,我们来解释一下下列现象:

[多媒体展示情景,增强直观性,降低了难度]

1、如图所示,分析潜水艇的浮沉情况。

生:浮力大于重力,合力向上,潜水艇上浮[动画展示潜艇上浮]

[教师描述情景,图片展示]

2、由于大桥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奔驰跑车落入河中,试分析车的浮沉情况。

[学生兴致很高,跃跃欲试][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生:由于车的重力大于它所受浮力,所以车下沉

[动画演示,跑车慢慢坠入河底]

3、美国的一艘参加伊拉克战争的潜水艇受力如图所示,分析它的浮沉情况

[图片展示]:

生:由于潜艇所受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潜艇下沉。

[动画演示潜艇下潜,慢慢没入水下]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几个浸在液体中物体受力情况,进而研究了物体的浮沉情况,那么,有没有同学想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生:由于物体浸在液体中,所以是液体施加的。

师:与物体接触的只有液体,所以我们能确认是液体施加的,那又是怎样施加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

[多媒体展示一个浸没在液体中立方体,让学生分析液体对立方体的施力情况,引导学生分析]

师:(提示)运用液体内部压强规律进行分析:

生:左右、前后在液体中所处深度相同,压强相等,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合力为零。上表面所处深度浅,压强小,向下的压力小。而下表面所处深度深,压强大,向上的压力大。上、下表面压力不等,合力不为零,方向向上,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所受的浮力。

[多媒体同步打出受力分析图]

师:很好,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那么谁依据这一知识,给出求浮力的方法。

生:我能,浮力=向上的压力-向下的压力即F浮=F向上-F向下(板书)

[同步给出公式]

想想议议:

[多媒体辅助显示情境,一皮球从水中上浮的全过程]

师:分析从球露出水面到漂浮在液面过程中,

①重力如何变化;②浮力如何变化;

③球浸没在水中的体积如何变化?④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开始讨论,并有同学举手]

生:重力不变,质量一定。

生:浮力变小,一开始露出时,浮力大于重力,最后等于重力。

生:浸没体积逐渐减小。

生:浮力与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浸入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多媒体同步给出正确结论]

师:太好了,分析很精彩[鼓掌表示鼓励]

小结:学生完成。

评析:尚志市教师进修学校/方传丽

这是一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好课,可以说是教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典型课例。

1.情境设疑,激发求知欲望。

本节课一开始,便借助于色彩艳丽的动画故事创设情境,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巧妙的引入了新课。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1)当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2)当所学的知识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含义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比水轻的物体木头等能浮在水面上,比水重的铁等沉入水底,这是学生习以为常的,谁也没有考虑过其中的“为什么”,高老师巧妙的设计情景把学生兴趣激起,让学生产生找到答案的欲望。

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

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高教师设疑,学生形成两个观点,自然分成两组,进行两组比赛,引导学生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激起学生的过程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3.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

高老师从学生的眼神洞察学生心理,故意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自己找合作伙伴,学生的猜想教师不直接说出结果,而是让学生进行实验证明比赛。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积极参与,相互尊重。注意了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4.多媒体的应用为本节课注入了活力,增大了课容量。‘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凭空讲将会很枯燥,动画演示却把学生带入真实情境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浮力教学反思范文(篇6)

背景:为迎接区优质课大赛,我校在报名老师中进行海选,据说只有两名老师可以有幸入围。应该说凭我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想入选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不报什么希望,顺其自然,。但是“上天只眷顾有准备的人”,所以我莅临听课指导。 教学内容为——浮力。

教学程序:

引入、说说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体验浮力——测量浮力——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练习——小结等环节。

引入环节:

我选择了一个氢气球,幽默的语气开始本节课。(原来打算表演小魔术——不能浮起的乒乓球,后舍去)

体验浮力:

把乒乓球和易拉罐用手指按入水中。比较手所受的浮力和现象。

测量浮力:

把硬币投入水中,提问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吗?要求学生小组内利用身边的器材,合作设计简单的实验说明这一问题。(事实证明:学生能利用弹簧测力计通过称重法比较和测量浮力,解决问题)

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按照探究环节进行,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猜想的理由要求说出(教师可以提示,猜想的'依据可以是生活经验、实验现象、公式、学过的知识,甚至是“直觉”,经过前面的铺垫学生可以说出几个猜想)。难点在于猜想的合并归纳和排除。最后是小组分组实验,交流得出结论。

反思:课后我及时找到听课老师和领导,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意见。用高校长的话说“这节课不愁教学反思的撰写了”。的确,结合自己的感受并大家的意见,现总结如下:

其一、教学的程序安排合理,教学方法得当,有备而来。

其二、部分环节设置不妥,造成后两个环节没有完成,是个遗憾。

1、要求写出实验验证浮力和密度关系的步骤的环节可以删去。时间占据了六分钟之多。

2、体验浮力的实验,在提问上或者器材上可以做改进。(提问:哪个更费力代替哪个更容易?用小塑料瓶子代替乒乓球,防止乒乓球的旋转带来的影响

其三、自制了一个器材方便测量浮力,效果不错,虽然在实验室待了两天,几经改进和挫折,非常不容易,但是结果还是值得欣慰的。

其四、在猜想环节上,我准备了八种可能猜想,并对每一种可能设计了处理方法(后附),但是处理结果还可以更准确、更科学、更明晰。

其五、在教师语言、语气语调的变化上加强锻炼。

比如引入用疑问语气,提问用祈使语气,表扬用感叹语气等,语言要波澜起伏,这是个慢功夫,今后注意加强和改进。其六、活动型课和讲授型课的比较。(第三节课听了刘老师同样内容的课,同课异构。)学生更喜欢哪一种?哪一种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探究和自我建构有没有优势,哪一种更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的长久性?经历挫折和困难,然后解决问题,其中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找机会把这样的体验给我们的学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社戏教学反思范文精选

    发布时间:2023-11-10

      作者为什么把文中的戏和豆说的那么好?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作者对童年生活回忆。大抵来说,回忆的总是美好的事物。那么,该如何来引导学生来理解这篇文章呢?从《社戏》文章来看,那晚的戏并不好看,豆呢也仅仅是水煮豆。而作者呢,却说是:“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作者如...

  • w
    正数和负数的教学反思范文合集(5篇)

    发布时间:2023-11-07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教学反思范文”更多的信息,希望本次交流能够对你有所帮助。片言之赐,皆我师也,越来越多的教师习惯在上课前备好教案。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有效梳理教学思路。...

  • w
    中华崛起读书教学反思合集

    发布时间:2024-03-24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优秀的课堂一定离不开教案的帮助。 准备教案可以让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化,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您收集了一些与“中华崛起读书教学反思”相关的重要信息,建议您收藏此页面以便日后查看!...

  • w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23

    写教案时教学要求一定要得当,认真备好课,才能有长足的进步。编写教案能使教学工作更具有目的性,一份好的教案是怎么写出来的?敬读阅读编辑整理的“《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我相信这个网站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

  • w
    草原上教学反思范文(9篇)

    发布时间:2023-10-22

    事前做好准备,这样当事情来临时,才能不慌不忙,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师通过教案可以熟悉一节课的流程,的编辑特别为您推荐这篇文章来深入了解“草原上教学反思范文”的知识点,期待您读完后有所领悟!...

  • w
    搭石教学反思范文4篇

    发布时间:2023-11-30

    教师塑造了人类的灵魂,老师伴随教案里的节奏让学生更沉浸在学习的课堂上。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经过不断努力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终于整理出了今天的“搭石教学反思范文”,热烈欢迎您访问这个网站我们将为您提供有用的信息!...

  • w
    《鲸》教学反思教学反思5篇

    发布时间:2023-11-16

    我找到了一篇非常棒的“《鲸》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网络文章推荐给大家,我们将会持续为您带来更多有趣有用的信息请您关注我们的网站。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必须了解教案的作用之大。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 w
    《zcs》教学反思范文简短11篇

    发布时间:2023-11-05

    今天学习的是声母zcs,在这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课始,课件出示了小刺猬,我对孩子说我们让小刺猬带我们去野外去玩,好吗,小孩子很高兴,兴趣一下子高涨了很多。接着出示课件,把孩子带进了一个美丽的郊外,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爱学习的小姐姐,看到了打...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