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10-28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2024-10-28 13:51:02

【#实用文#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作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认真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计划有助于科学、有效地管理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植物向性运动的概念及意义。

②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③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实验并预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自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其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判断思维和创新能力;还通过课堂上学案使用的教学方法不但明显加强了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还显著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教学过程】

A.引入课题

导言1、请同学们观看教材窗台盆景这幅图,想到了什么诗词?(回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红杏出墙”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讨论,是外界什么诱惑使这“红杏”探出脑袋,向外张望?这是植物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B.新课讲授

一、植物向性运动:

这部分内容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学案上的知识预览填空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先向学生介绍胚芽鞘是什么?

达尔文实验:图解的形式,flash演示(A组胚芽鞘保留尖端,B组胚芽鞘切除尖端C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D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下面)

问题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AB,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CD,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活动之后,及时布置学生完成学案上达尔文向光性实验设计相关问题

(二)温特实验

老师介绍材料中的琼脂块是什么物质?

问题探究三:胚芽鞘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

这个探究活动安排是先让全班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提示完成整个实验设计方案、现象、结论之后,再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把实验设计方案、现象用图像来表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温特实验单因子变量是什么?为什么要做一个琼脂块没有接触胚芽鞘尖端对照实验?

(三)郭葛实验:这部分内容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学案上的知识预览填空。

C.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生长素发现过程两个经典实验,要领会到设计实验所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并且要在实验步骤中从语言上、逻辑思维上体现这三个基本原则。还特别要注意描述的实验结论要与实验现象相吻合,即有什么样的现象应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D.练习巩固:全班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课堂演练

学案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生长素的发现

课时:1课时

【问题探究】

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

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

探究三:胚芽鞘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

【知识预览】

一.植物向性运动

(一)概念:植物体受到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运动。

(二)实例:、等

(三)意义: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1.外界条件为。

2.取材:四个长势胚芽鞘

3.实验步骤:

⑴取,分别标号为A、B、C、D

⑵A组不作处理,B组切掉胚芽鞘,C组用锡箔遮盖胚芽鞘,D组用锡箔遮盖胚芽鞘。

⑶四组都用照射,然后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

⑷观察四组胚芽鞘生长状况

4.实验现象:

5.实验结论:

(二)温特实验:

1.取材:几个生长状况胚芽鞘及琼脂块。

2.实验步骤:

⑴切下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以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一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作为实验组A

⑵另取

,作为对照组B。

⑶将A、B两组放在同样且条件下培养,然后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

3.实验现象:

4.实验结论:

(三)郭葛实验:他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其化学本质是,由于它能促进植物生长,故取名为。

【课堂随笔】

1、这堂课的重点为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特别要注意设计实验的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同时还要注意实验相应的结论要与实验出现的现象相符合。

2、这堂课的`难点为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分析,关键要抓住实验设计的两大原则:对照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进行实验设计。

【课堂演练】

1.植物的向性运动从根本上取决于()

A.应激性B.适应性C.反射D.遗传性

2.图Ⅰ图Ⅱ是是生长素发现的两个相关实验。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Ⅰ是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图Ⅱ是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琼脂块探究胚芽鞘产生某种物质的实验②图Ⅰ实验能够说明向光性的产生与尖端有关,感光部位是尖端③图Ⅱ实验说明能够产生促进生长的物质的部位是尖端下部④根据图Ⅱ实验可以推测:植物的弯曲生长可能和促进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有关⑤两个实验均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生长素

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②⑤D.①③④

图Ⅰ图Ⅱ

3.给你两个黑纸箱,两个长势一样的胚芽鞘,一盏台灯,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具有向光性

⑴实验步骤:

⑵.实验现象:

⑶实验结论:

【课后思考】

1.胚芽鞘的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在哪里?作用的部位在哪里?

2.植物受单侧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向光性?

生物学案体例说明

杜友珠

【问题探讨】

1.提出与这堂课重点知识相关的某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方法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把这堂课某个重要的结论性知识可演变为探究性设计实验让学生去思考实验方法、步骤、现象,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推出实验的结论,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体现新课标探究性学习重要理念

【知识预览】

把这堂课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每个知识点以填空的形式展现出来,目的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知识,达到这堂课的教学知识目标

【课堂随笔】

主要是对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法指导,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课堂演练】

选做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题目,并且要突出重点知识和难度的梯度,题目的量不要出得太多。这是学生对知识巩故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思考】

提一些这堂课趣味性的问题或与下堂课内容相关的质疑让学生课后去思考,使学生对当日的学习产生回味无穷的感觉,也为学生学习下一堂课内容做好铺垫

页眉:全校统一格式。

页脚:指总页数。

撰稿、审稿:每期必须填写。

参考答案:另设页面附在学案之后。

参考答案

【知识预览】

一.植物向性运动

(一)单一方向、定向

(二)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

(三)适应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1.单侧光2.一样

3.⑴四个长势一样胚芽鞘⑵尖端、尖端、下端⑶单侧光

4.A组的胚芽鞘向光生长、B组的胚芽鞘不生长、

C组的胚芽鞘直立生长、D的组的胚芽鞘向光生长

5.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尖端有关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二)温特实验:

1.一样

2.⑵没有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切成与A组一样小块,放在一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⑶适宜

3.A组的胚芽鞘会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B组的胚芽鞘不生长

4.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

(三)吲哚乙酸、生长素

【课堂演练】

1、D2.A

3.⑴取两个黑纸箱标号甲、乙,甲黑纸箱在侧面挖一个洞,用这两个黑纸箱分别罩到一个长势一样的胚芽鞘,再用台灯照射甲黑纸箱有洞一侧,将甲、乙两组放在同样且适宜条件下培养,然后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

⑵.甲组的胚芽鞘会向光生长乙组的胚芽鞘直立生长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2

一、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部分是个重点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节提到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以后学到载体蛋白、酶等知识都与蛋白质紧密相关。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分为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我们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一节,其中第一课时完成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种类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剩下内容的教学同时通过练习加强巩固。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子目标来完成。

1、知识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探讨氨基酸的缩合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氨基酸结构比拼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以及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四、学情分析及教法设计

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学习化学才一年多的时间,有机化学的知识比较肤浅,没有看过比较复杂的化学结构式、化学键,也没有学过有机物反应的过程,因此对本节课重点内容难以把握,给课堂教学带来比较大的障碍。本节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让学生观察氨基酸的结构,然后归纳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陌生的化学结构式让学生很难领悟,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客体(学习内容)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要么通过同化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要么通过顺应作用,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包容进去。它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自主的、自动的建构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酸、氨气等化合物,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因此,对本节教材的教学采用问题引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本课设计情景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化学知识,然后改组原有的知识结构,纳入新知识,最后分析、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然后介绍氨基酸种类,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质食品的正确选择上,联系到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组成,过渡到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学习。这里并没有按照教材通过看图来引出氨基酸的缩合方式,而是通过上述来实现知识点的过渡。把这幅图放在下一课时讲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时才一起讲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基酸结构及结合方式

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积极思维

看图激趣创设情景

变构感悟寻求思路

温故知新探究发现

灵活运用深入探究

变式演练激励创新

整理知识构建网络

自我小结融入体系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3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①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能力目标: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价值观目标:体验发现生长素过程中蕴涵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学习难点:

科学实验严谨性的分析。

导学过程:

一、向光性的概念:植物的向光性,即在_________的照射下,植物朝向________方向生长的现象。

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一)达尔文实验:

进行实验:(取材: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

阅读教材:1图3—1中的4个胚芽鞘是否生长?如何生长?

2胚芽鞘向光性与什么有关?达尔文是如何设计实验的?(画简图表示)

3胚芽鞘向光生长与什么部位有关?达尔文是如何设计实验的?(画简图表示)

4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具体是什么部位?达尔文是如何设计实验的?(画简图表示)

(得出结论:)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部位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_______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产生某种______,并传递到胚芽鞘尖端以下时,会造成伸长区_______面比______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二)19xx年詹森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通过传递给下部。

思考:如果把透水的琼脂片换成不透水的云母片呢?胚芽鞘生长情况应是________(猜一猜)。

(三)19xx年拜尔的实验

注意思考: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来弯曲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_____________造成的。

(四)1928年温特的实验

首先根据课本分析实验过程:

(1)a组:

①处理:把_____________琼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

②现象:胚芽鞘会________生长。

(2)b组:

①处理:把______________琼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

②现象:胚芽鞘__________。

(3)实验结论:

胚芽鞘尖端能产生_________,会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这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_________。

●1946年科学家分离并鉴定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__(iaa)。

●向光性产生的原因:

三、植物激素的含义:

由植物体产生,能从__________运送到_________,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____________。植物激素除了生长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限时训练:

1、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a、尖端、尖端、尖端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来源:]

c、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下面部分d、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

2将甲、乙两株幼苗分别种在单侧光照射的暗盒中。甲幼苗顶端罩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结果幼苗直立生长,乙幼苗不戴锡箔小帽,结果弯向光源生长,此实验主要说明()

a.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b.向光性与植物生长无关

c.尖端是感光部位d.尖端能产生某种能促进生长的物质

3.下图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最佳实验组合是()

a.①②b.③④c.④⑤d.⑤⑥

4.下列是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一些说法,错误的是()

a.达尔文设计简单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来证实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

b.如果詹森用玻璃片代替琼脂片,胚芽鞘产生的刺激也能传递给下部

c.温特用实验证实了植物的'向光性确实和某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有关

d.首次分离的生长素不是从植物体内,而是在人的尿液中

5.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4

【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方法。光合作用在高中生物的整个教材中都是处于重要地位。本章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和通过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来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二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第一课时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结合自己所动手完成的实验,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

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最想突出的处理: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了解光合作用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⑵.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反应方程式、概念、过程、意义;

⑶.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和实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③明确科学的研究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⑤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②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②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实验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四、教学难点

单因子变量原则中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的辨析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搜集相关图片和素材;制作Flash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绿色植物硕果累累的图片;人和其他动物吃的各种食物的照片。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了解?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激情引趣,引起学生对光合作用的重视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

(问:光合作用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2、光合作用的发现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要每个同学对几个著名实验的实验年代、科学家人名、国籍、实验过程、实验结论逐一整理。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体会讲述如何自己设计实验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

为加深印象,教师通过Flash多媒体课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并归纳实验结果。

从光合作用发现过程我们看到科学工作者对科学事业执着追求,严谨的科学态度,巧妙的思维方法值得我们很好学习,我们更需要学

习科学家们科研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设计意图:感受科学发现过程,提高学生探索求实的科学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探究的原则和方法。

问:我们刚刚学习过了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1880年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那么同学们回忆第二章学习过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分析比较叶绿体中哪些结构与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请一学生上台对着细胞挂图讲述细胞中叶绿体的结构设计意图:巩固已学知识。

3、叶绿体中色素:教师展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图帮助同学回忆,用几分钟讲述实验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原理、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4人一组完成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设计意图:认识实验探究过程都必须依据一定的科学道理。体验合作学习过程。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给学生演示叶绿体的色素吸收光谱的现象。方法是:用红、橙黄、绿、蓝紫色的薄膜,分别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叶绿体的色素提取液的试管,分别放在红、橙黄、绿、蓝紫色光前、让学生观察这些光透过色素提取液的情况。可明显地看到红和蓝紫色光透过的较少(暗),橙黄和绿色光透过的较多(亮)。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得出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在此基础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曲线含义,总结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点。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5

知识目标:

1)了解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

2)掌握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3)理解和掌握主要化学元素的作用;

4)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非生物的对比,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技能目标: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这些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2.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元素是碳;

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教学过程:

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已知的大约200万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在个体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大体相同的,也就是说,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各种生物体细胞内的生命物质,查明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细胞的物质和世界上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生命的物质基础的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到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含量对比表,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解读,找出规律。那么,如何来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呢?或者说通过什么方法来寻找规律呢?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出两者不同的地方。除了找不同点外,还要找相同点。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恰当科学的方法来解读表格中的数据,归纳结论,然后进行交流。我们通过比较,发现玉米和人的化学元素组成差异较大,除了O和C两种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有较大差异外,一些含量较小的化学元素差异也很大。

我们来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是否相同?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

3.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对比分析,回答了上述问题。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思考问题。

分析上表,我们知道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基本元素是C、H、O、N,这四种元素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从上表还可以看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期体内各元素含量也有不同。同种生物体内不同器官各种元素的含量也有差异。

另外,同学们思考一下: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鲸,组成他们的化学元素是否大体相同?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有没有差别?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鲸的化学元素大体相同;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有差别。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理解了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不同生物中含量有差异。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大量元素;那么什么是大量元素呢?大量元素就是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Mg等。

与之相对的是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例如:Fe、Mn、Zn、Cu、B、Mo等。

同学们要注意: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6种元素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如表1-2,大约共占细胞总量的97%.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由上述六种元素组成的。例如:糖类多是由C、H、O组成,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组成的,而蛋白质由C、H、O、N等元素组成。

一是: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如糖类、蛋白质、核酸、脂肪等,这些化合物在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例如,油菜缺B时,会出现“花而不实”的现象。这是因为微量元素B能够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在缺少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Mo作为牧草生长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兰草场钼矿)。

小孩缺钙长不高,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人缺铁会出现贫血症状,果树缺铁会的黄叶病;植物体缺钾茎秆软弱易倒伏;人体缺碘易患大脖子病等。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化合物是生命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例如,C、H、N3种化学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73%左右,而这三种元素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还不到1%。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小资料)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学性质,使它能够通过化学键连结成链或环,从而形成各种生物大分子。可以说,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6

本课将继续研究各种类型的土壤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让学生们在实验中了解土壤的保水能力,最后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状况,让学生们从中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适合栽种什么植物。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的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2、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能分别举出2种分别适合在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目标

能通过多种调查方式说出当地的土壤适合栽种哪些植物,并能分析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土壤的图片及实物。

课时建议: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翻开书P5,看书上最上面的一段,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学生朗读。

教师: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大家想一想,花生适合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沙地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花生为什么都种在沙地里。

花生是根部有根瘤菌共生的一年生豆科植物,由于其种子富含蛋白质和又分,营养丰富,因此被广泛种植。

花生都重在沙地里,因为花生属于豆科植物。豆科植物是一个是相当大相当特殊的家族。大部分在根部都会有一个小小的瘤,我们称之为“根瘤”。

所谓的“根瘤菌”和根部共生。因为沙质土壤通气良好,根瘤菌的活动就特别旺盛,可以固定土壤中大量氮气,使花生能获得更多的养分,长得更好。

另外一个原因是花生的特殊习性所造成的。花生的果实是长在地下的,可是花生的花还是和其他植物一样开在地面上。当花儿凋谢之后,脂肪里的胚珠已经受了惊,子房下部就会迅速生长伸长,并接触地面,钻进沙土中,好让果实在地下发育完成。如果花生不中在沙地里,不但根瘤菌不活跃,子房不断钻入土壤中,花生的果实就结得不好了。

教师:看来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1、认识三种土壤

(1)观察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三种土壤的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三张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三堆土。

教师:为了大家观察的更清楚些,老师按照这三幅图片准备了土壤,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取土,然后仔细观察。

学生上讲台前取土。

教师:谁来说说你打算怎样观察?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感官从颗粒大小、颜色和粘性等方面来认识。

教师:看来大家的观察方法还真多,下面就用你们自己想到的方法或老师提示的方法开始观察土壤,记着要做好记录呦。学生活动,亲自体验三种土壤特性的不同。

(2)交流汇报

学生相互交流实验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教师适当点评。

(3)活动结束,教师小结。

教师对三种土壤的性质进行陈述。

①沙土。结构松散,通气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容易干燥。因此,用沙土作为盆栽基质时,应多施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沙土性质。

②粘土。质地细密,通气性差,容易积水、板结。用这种土壤作盆栽基质,不利于根系生长,必须要掺入适量的腐殖土、沙土或腐熟煤灰,经改良后才能利用。

③壤土。壤土是介于沙土和粘土之间的土壤,具有较理想的团粒结构,通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土温和肥效发挥稳定,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盆栽基质。可在菜园地、瓜地里选取。

2、设计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不同。

(1)提问设疑

教师:下雨天,刚开始雨水并不能成小水流。那么它们到哪里去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2)讨论

教师:你认为这三种土壤的渗水性会一样吗?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吗?

学生思考,教师适当提示。

(3)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4)制定实验方案,写出实验计划。

板书设计:

第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活动1: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1、认识三种土壤

①沙土。结构松散,通气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容易干燥。因此,用沙土作为盆栽基质时,应多施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沙土性质。

②粘土。质地细密,通气性差,容易积水、板结。用这种土壤作盆栽基质,不利于根系生长,必须要掺入适量的腐殖土、沙土或腐熟煤灰,经改良后才能利用。

③壤土。壤土是介于沙土和粘土之间的土壤,具有较理想的团粒结构,通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土温和肥效发挥稳定,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盆栽基质。可在菜园地、瓜地里选取。

2、设计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不同。

实验方案:

①实验方法;

②实验步骤;

③现象与结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谈话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不同类型的土壤,谁来告诉老师土壤都有哪些类型呀?

学生回答。(沙土、黏土、壤土)

教师:那谁来告诉老师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渗水性不同)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土壤的性质。

(二)新课教学

活动2:渗水比赛

1、实验

教师:为了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我们上节课设计了实验方案,首先看老师来做个实验。

演示实验:取3个去了底的塑料瓶,将细纱布包在瓶口上,用线扎牢,在3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壤土;把3个瓶子放在支架上,取3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分别放在3个瓶子的口的下面;在3个瓶内同时倒进同样多的水。

教师:大家看清楚老师怎么做的了吗?请大家按照实验方案亲自体验土壤的渗水性,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书上P6表中。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教师:大家仔细观察,看哪种土渗水快?

学生观察。

教师:3个瓶内的土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

学生回答。

教师:看一看,哪种土中剩下的(保存的)水多?

学生回答。

2、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有什么关系?

3、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以知道,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差;粘质土渗水慢,保水性好;壤土的渗水性与保水性居中。

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是相联系的,渗水快的保水性差;渗水慢的保水性好。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也是由土壤的颗粒大小决定的。土壤颗粒大的,渗水快,保水性差;土壤颗粒小的,相反。

(三)巩固练习

根据记录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A()B()c()

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A()B()c()

1.教师简单概述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

(1)土壤分为几类?这是根据什么分类的?

(2)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一般情况下,沙质土大颗粒较多,土壤通气性较好,透气性强,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土壤养分释放容易而保持能力差,土壤的保税和供水能力也较差,土壤容易发生干旱。而黏质土壤能相反,细粒物质较多,土壤通气和透水性较差,供水性好,作物根系不易伸展,土壤养分能力强而释放缓慢。壤土颗粒粗细适中,孔隙颗粒比例协调,土壤通气和透水性较好,保水保肥性较强,适宜作物生长,肥力较高。

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下,比如:花生、西瓜等适合生长在沙质土中,一些植物则适合生长在黏质土壤,而绝大多数植物适合生长在壤土里。

(3)土壤的渗水快慢、保水性好坏、是由什么决定的?(或问这些性质与土壤的什么成分有关系?)

(四)布置作业

观察、实验:当地的土壤是哪类土壤?

板书设计: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活动2:渗水比赛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差;粘质土渗水慢,保水性好;壤土的渗水性与保水性居中。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回忆上节课内容

提问:三种土壤的渗水性和保水性?

2、让同学们拿出第一课培养的豆苗。

(二)新课教学

◆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1、确定方案

教师:如果我们将豆苗分别种在沙质土、黏质土或壤土里,在保持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的情况下,豆苗的生长状况一样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那你的理由是什么呢?小组可以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这些都是大家的猜测,那究竟豆苗在哪种土壤里长得更好呢,还要通过亲自种植并观察来验证。

教师明确任务:观察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更好?小组讨论,确定实施方案。

教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回答。(从上一课培育的豆苗中选出生长情况相似的6株,分别在等量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里各种2株,观察豆苗的生长情况)

教师对各个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的评点,不提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注意:

①除了土壤不同,应尽量保持其他条件(如光照时间、环境温度、浇水量等)一致。

②把豆苗的根部埋在土里,深浅要一样,不要太深。

③保持土壤湿润,浇水要适量,不要过多。学生活动,取土种豆苗。

教师:大家种好豆苗后,请商讨后期的护理及观察记录等工作,将观察记录记在P7表格中。

2、分析数据,解释豆苗适合生长的土壤

2星期后,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提问:

①结合土壤性质,试着解释豆苗在三种土壤中生长的情况。

②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3、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独立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4、课外作业:

调查当地的土壤适合生长哪种粮食作物、蔬菜及花卉。

板书设计: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确定方案:从上一课培育的豆苗中选出生长情况相似的6株,分别在等量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里各种2株,观察豆苗的生长情况

注意:

①除了土壤不同,应尽量保持其他条件(如光照时间、环境温度、浇水量等)一致。

②把豆苗的根部埋在土里,深浅要一样,不要太深。

③保持土壤湿润,浇水要适量,不要过多。

结果:

沙质土中的豆苗黏质土中的豆苗壤土中的豆苗初始状态第一周第二周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7

一、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部分是个重点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节提到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以后学到载体蛋白、酶等知识都与蛋白质紧密相关。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分为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我们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一节,其中第一课时完成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种类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剩下内容的教学同时通过练习加强巩固。本教学设计是针对第一课时来进行的。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子目标来完成。

1、知识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探讨氨基酸的缩合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氨基酸结构比拼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以及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四、学情分析及教法设计

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学习化学才一年多的时间,有机化学的知识比较肤浅,没有看过比较复杂的化学结构式、化学键,也没有学过有机物反应的过程,因此对本节课重点内容难以把握,给课堂教学带来比较大的障碍。本节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让学生观察氨基酸的结构,然后归纳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陌生的化学结构式让学生很难领悟,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客体(学习内容)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要么通过同化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要么通过顺应作用,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包容进去。它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自主的、自动的建构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酸、氨气等化合物,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因此,对本节教材的教学采用问题引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本课设计情景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化学知识,然后改组原有的知识结构,纳入新知识,最后分析、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然后介绍氨基酸种类,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质食品的正确选择上,联系到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组成,过渡到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学习。这里并没有按照教材通过看图来引出氨基酸的缩合方式,而是通过上述来实现知识点的过渡。把这幅图放在下一课时讲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时才一起讲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Ⅰ)。

(2)技能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Ⅱ)。

(3)情感目标:

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

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显然应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

①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活化能这个名词在高中生物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来不能进行反应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是增加了反应物的自由能,还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实验和类比,必需要让学生理解。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过程与方法:

1.在资料分析中,进一步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资料一: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资料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是通过细胞体现的`。

资料三:人的学习等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

资料四:生物体的某一种细胞受到损害,也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命活动。

小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

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2、引入新课:

课前,尽量准备关于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录像片,如电影《生物的进化》中有两只斗鸡相互攻击的生动镜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栏目中有许多动物攻击与防御行为的节目,如“兔子”、“白犀牛”、“克什米尔赤鹿”等录像片中都有精彩的镜头。上课时,先播放有关动物攻击行为的录像,再播放有关动物防御行为的录像,用时3~5分钟。请学生归纳这些行为,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3、自学本课内容:

①浏览课文。

②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进行对比,琢磨二者概念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将书上介绍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与自己原有的认识作对比,想一想有什么不同之处,记下所想到的问题。

③慢而透彻地阅读课文,仔细看彩图,想一想能否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击行为的例子;同样仔细看书上三幅插图,想一想能否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防御行为的例子,用自己的话归纳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4、小组讨论:

①交流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

②补充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例子,讨论对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的理解;讨论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种族的意义。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情况,介绍本组举出的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例子,着重说明本组对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的理解。对学生代表的发言要认真聆听,及时点评。

②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本课的知识结构。

6、建议学生边学习动物行为的类型,边完善各组上节课进行的观察或实验设计,争取将观察或实验设计付诸行动。

运用报刊上的新闻内容穿插讲课或介绍最新生物成果,能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接着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通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能力欠缺,体现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通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学法

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五、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能力弱。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情境引入

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感受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探究实验

⑴提出问题:

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

⑵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⑶制定计划:

a、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一定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

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只有变量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

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建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保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c、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图示说明,图示板演)

一大组:牙齿和舌头作用实验方案;

另一大组:唾液的作用实验方案;

d、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整合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顺利掌握从探究一个因素上升到同时探究两个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难,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体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图,把两组对照实验中相同实验组合为一体,适时点拨: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可以把两个因素放到一起同时进行探究,只要先把实验组设计出来,各对照组只要变量与其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即可。由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实验设计

⑷实施计划

⑸得出结论

⑹表达交流

小组汇报实验完成情况,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交互式评价。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做下铺垫。

进一步探究:

为什么强调在37℃条件下进行实验?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温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吗?

兴趣小组展示课前做好的处于60℃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知道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响。

课堂小结

1、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3、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搅拌与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课后反思

1、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实验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实际操作对实验能达到的效果了然于心。

2、鉴于淀粉的分解过程无法直观感受。将原实验设计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通过颜色由蓝变浅蓝、再变成黄色来感受淀粉分解的过程。

3、由考虑单一变量提升到同时考虑多个变量的探究。

4、增加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

但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原因,在实验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规范。

  • 作为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优秀案例范文 篇1  1、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1知识...

  • 作为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模板 篇1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前根据统计,人类因病死亡的总死亡率中,癌症居第二位,且日趋年青化,...

  • w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4-10-18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通常需要提前制定方案。方案通常包括指导思想、目标、重点、步骤、措施和要求等内容。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学生教学质量提升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减数...

  • w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发布时间:2024-10-22

    高中生物是理科中一门重要学科,涉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篇1  一、教材分析  ⑴教材内容、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

  • w
    2024高中生物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2024-10-26

    作为优秀的教师,通常需要依靠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24高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1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基础之上,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观察,引导...

  •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常常需要准备详细的教学设计,通过这些设计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科学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大全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  2...

  • 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编写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 w
    2024高中生教学设计案例

    发布时间:2024-09-13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4高中生教学设计案例 篇1  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是对...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