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第一课时(精华8篇)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10-15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第一课时(精华8篇)

2024-10-15 16:31:28

【#实用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第一课时(精华8篇)#】优秀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这是将备课转化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猫》七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第一课时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熟读课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着重揣摩对动物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树立不主观臆断的意识。(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的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污涩(sè)怂恿(sǒngyǒng)虐待(nüè)

蜷伏(quán)惩戒(chéng)怅然(chàng)

诅骂(zǔ)红绫(líng)

2.理解词义

(1)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2)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3)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4)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5)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6)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3.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4.背景链接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面对不会说话的猫,“我”因“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找出起止段落,并划分文章结构。

【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3—14段):写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养第三只猫的经过,以及“我”为冤枉了第三只猫而难过自责。

2.文中写了“我”几次养猫的经历?结局怎样?

【点拨】三次;失踪或死亡。

3.找出描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的词语、句子。

【点拨】

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

来历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张妈捡来的

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浑身黄色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后来吃胖了

性情活泼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宠物宠物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病死被一个路人捉去了被我打伤致死

四、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第一只猫的故事

猫第二部分(第3—14段):介绍第二只猫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介绍第三只猫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第一课时的讲解,我们对猫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的第二课时,相信大家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一)品读第一部分

1.作者是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具体怎样?

【点拨】作者从“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2.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点拨】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个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3.这只猫的结局怎样?家里人的态度又是怎样?

【点拨】这只猫最终病死了。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二)品评第二部分

1.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

【点拨】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出它的性情;“会爬树”“会捉蝴蝶”“会捉老鼠”等表现出它的本领。

2.这只猫的结局怎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点拨】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三)赏析第三部分

1.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点拨】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如:“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忧郁”“懒惰”。

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作者用了哪些词语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点拨】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此次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所以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四)细读课文,美点揣摩

1.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点拨】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猫都是主人因喜爱而要来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游玩,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这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被全家视若珍宝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难看出,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受的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受冷遇,是酿成它悲剧的直接原因。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故事推到高潮“芙蓉鸟事件”。在这个事件中,猫的负屈含冤与“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点拨】养第一只猫时,三妹追小猫玩,“我”微笑着看,当她报告猫的死讯时,“我”感到“酸辛”。养第二只猫时,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随着猫亡失消息的证实,“我”也“怅然地,愤恨地”。第三次养猫感情波动幅度更大。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打了它之后“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直到发现另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地难过”“难过得多”。文章的主题,正是通过对“我”一系列复杂感情变化的细节描写来不断升华的。

(五)主题探讨

这篇散文描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之情,进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事不能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如果被冤枉的一方没有机会辩解,那更会让自己良心难安。

三、板书设计

第一只猫:可爱小猫因病亡→酸辛、

难过(首次养猫)

猫第二只猫:活泼有趣却亡失→怅然、拒绝主观臆断

愤恨(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平白无故蒙冤屈→难过、

愧疚(永不养猫)

四、拓展延伸

关于误解的格言警句

1.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不要因误解而放弃。——曾仕强

2.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将自己的创作冲动误解为创作才能。——钱钟书《围城》

3.起支配作用的自私欲常常被误解为一个人投身人类事业的神圣热忱。——埃哈伯特

4.承认自己也许会弄错,就能避免争论,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有错。——戴尔卡耐基

5.人遇误解休怨恨,物过严冬即回春。——《格言集锦》

6.误解,圣解也!——钱钟书《围城》

7.对于诗人来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由于误解而受到钦佩。——科克托

8.谁要是选择吝啬鬼做朋友或信赖自私和怯懦者的虚假友谊,谁就有被误解的可能。——托布朗

9.即使是最神圣的友谊里也可能潜藏着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不能猜测出朋友的秘密而误解了他。——贝多芬

10.朋友间有误会应当坦率地交换看法,不可背地诽谤;有过失应当面规劝之,在背后则应赞扬他的优点。——贝原益轩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第一课时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倾注情感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和叙述顺序。

2、提取信息,品读语言,体会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3、通过纵向对比,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感悟深层情感:对于事物公正的评判态度,对于生命的关爱与尊重等。

教学重难点:

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平台上的自主性学习,通过归纳对比,领会作者对于猫的情感变化,以及变化后蕴含的深层情感。

教学过程:

课间时间,指导学生登录平台,自主参看电子教案,电子学案,相关图片,视频,幻灯片,了解作者情况等相关背景知识。

1、课前自测。

课前,学生利用自主性学习的平台自主检测本课的预习效果,完成“在线评测”部分的基础性知识题目,教师通过“在线评测”查看反馈结果,对学生答题情况做简要评价总结,对高频错误做出订正。

2、课前说明。

今天我们的课,利用自主性学习的平台来学,这更能发挥大家的主动性,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同时提供两种求助方式解决你的疑难问题:现场讨论和网上求助。操作上,大家直接进“网上讨论”板块提出问题即可。

3、导入。

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习哪一篇课文么?——猫,字典上的解释是:一种家畜,面呈圆形,脚有利爪,善跳跃,会捉老鼠。常被人当宠物养之。对于猫,我们都相当熟悉,不信请大家看一个小短片(播放1分钟视频)

怎么样?老师没说错吧,对于猫,我们相当熟悉,无论是动画片里出现的各具特色的猫的形象,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各具形态的猫,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师也知道,很多同学还有着养猫的经历,今天,郑振铎先生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一个“养猫人”的快乐与伤悲——哎?这我就纳闷了,养猫的乐趣我可以理解,但这悲又从何而来呢?相信同学们在预习时已经略知一二了,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参看“电子教案”、“电子学案”,确定我们这课的学习目标。

4、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重点段落(听取学生的建议,朗读第三次养猫的经历)。

(2)结构梳理。

提问:

原来关于养猫,郑振铎先生曾有这样的经历。

A、现在你读过了,老师要考考你们,谁能用一句话向在座听课的,没有课本的老师,介绍一下《猫》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内容?

B、快速划分一下课文段落。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4

第三部分:15~34

5、内容初探。

既然是三次养猫经历,每一次都有一只小猫步入作者的生活,那我们就给他们做一张简历,列一个表格,比比看。首先解决第一次养猫和第二次养猫,请同学们从课文中细心寻找勾画,左右同学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去“网上论坛”共同讨论。

(3分钟自由讨论)

(学生个别回答,找出关键信息的同时,分析外貌、动作等描写对塑造小猫形象,表达情感的作用。)

不知道有没有同学留心?文中写三次养猫,哪一次的篇幅最长?

恩,老师觉得作者在篇幅上的详略安排,可能体现了一个侧重。所以,我单独给第三只小猫制作了一张简历,请大家继续快速讨论完成。至于是不是第三只小猫更重要?为什么重要?我们继续往下探究。

(个别回答。)

比较两张表格,逐项比较。

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感觉出作者更喜欢哪份简历上的小猫啊?

是的,作者喜欢的是第一只,第二只小猫,对于第三只猫,不论是作者,还是他爱猫的妹妹,还是家里其他人,都觉得“若有若无”。这下,老师有疑问了——既然不喜欢第三只猫,那么它最终的亡失,为什么会给作者造成更大的情感冲击呢?

(课件)原来这中间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件“芙蓉鸟事件”。究竟这个事件的始末是怎样的?现在我就要求助在座的各位同学了,请你们来做一个公正的调查。

请大家依据课文,回到案发现场——

(讨论并完成这一重点事件的调查表格)

请同学们递交你的“调查报告”

案件分析、定性。

案件反思:

(1)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怎样?品读

(2)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从中,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6、情感迁移,深层把握。

作者的经历,让老师也回忆起了一段往事,在昨天的日记里,老师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个人经历分享,教师配乐朗读。)

7、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利用自主学习的平台,结合老师在“同步课堂”资源列表中为大家提供的12则参考资料(这12则材料形式多样:文本、图片、视频、幻灯片,内容涉及与本课相关的多个主题),展开小组讨论:“你认为作者和老师的`错误行为给你的为人处事,提供了怎样的经验与教训?学了这课,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收获?”

允许学生选择两种答题方式:现场答题和网上答题。

通过学生自主的查找资料,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的启示:

(1)用宽容的心态避免误解。

(2)评判事务要有公正的态度,明辨是非。

(3)关爱、尊重、善待生命。

8、课后作业

(1)将你学习本课后最深刻的感受整理成一篇小文章。

(2)找寻生活中可怜的小动物,给予他们关爱,并把你的行为记录下来。

9、课后随笔

本次公开课是利用学校的自主性学习的平台,进行的一次探索尝试课。这尝试,当然主要是在形式上,怎么样利用起自主性学习的平台?怎么样真正让学生能够“我的学习我做主”?怎么样把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与学生的自主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课前,我苦苦思索,与本组老师,与信息老师反复探讨,不断改进。得到了他们不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授课内容上的大力的帮助。公开课最终呈现出来,缺点多多,不够完备,但这一探讨过程中的收获,对我而言是弥足珍贵的。

就本课的教学环节安排而言,课文信息筛选、分析部分内容较简单但占用时间较长,可做改进。以“你最喜欢哪一只猫?”的问题引出对三只猫信息的比较分析,来代替表格的归纳,可节省课堂时间,尽快进入拓展部分主题的分析。

本课的亮点应当是立足于课本基础上的拓展延伸,也就是利用12则资料,学生自主归纳,得出启示的整个过程。遗憾的是,由于课堂时间安排上的不够紧凑,学生操作不熟练,平台系统尚存在不足等诸多原因,关键部分没能在课堂上得到完美呈现。若能压缩前面简单环节,调动学生集中精力配合,是可以有所改进的。

就本课常规教学和自主平台的结合情况来看,要想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将自主平台的各项有效功能都展示出来,并为教学实际提供实效服务,时间紧,环节多,难以面面俱到。其中主要功能,如“在线评测”、“资源的分类整理”,“网上讨论“几个板块对实际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大有益处,而“作业提交”和“在线批改”只有在日常实际教学中经常性地使用,才能体现其优越性与高效性。

自主平台,说到底,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种学习机制。这一机制的最终实行,需要硬件软件的双重配合,是一种观念上的根本性改变。尝试当然要继续进行,但如何将其灵活自如地运用到教学中,还需要一段历程。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第一课时 篇3

教学重点:

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5、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法:

对话法情境法

学法:

默读法圈点勾画法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二、默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整体感知。(教师出示生字词)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

3、这几只猫的外形和性格各有什么特点?

4、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

5、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一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一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三、文章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前两只活泼有趣,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朗读并感悟。

提问: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两只可爱猫的篇幅不如一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2、我家三只猫最后结局都是亡失,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四、精读赏析:15一一3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案发现场: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5、我的怀疑是正确的吗?

事实:鸟被另外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这只丑猫!

6、案件定性:冤案!

7、案件反思:

(1)在知道事情的经过之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个怎样的人?(2)为什么会造成冤案,我的过失是什么?

教师小结:根本原因就是“我”对那只丑猫有偏见!

明确:对三只猫,我和家人的感情是有区别的。正因为我的偏见,导致了第三只猫的死亡,所以,较前两只猫,我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更加难过。

8、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拓展延伸:感悟

六、主题:应善待生命、关爱弱小勿主观臆断、妄下断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作者家里养过三次猫,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作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有快乐、有心酸、有愤恨,甚至有无尽的懊悔。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的这种人生感悟的呢?

二、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的语句、抒情的语句、耐人寻味的语句,品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被描写对象的特点,并自然而然地将人物情感蕴抒情:将内在的情感外显化,更利于情感的抒发,感染人,打动人。

耐人寻味:“至此好久不养猫”“永不养猫”,不能忽视的句子,蕴含着作者不愿言表又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2、写法探究:本文在写作技巧方面有那些特点?

情节曲折、结构严谨:得猫一一养猫一一亡失一一再得猫一一再养猫一一再亡失一一复得猫一一复养猫一一复亡失一一永不养猫。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首尾呼应、设置伏笔:文章开头交代“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抛出线索,总领全文,结尾以“我记永不养猫"收篇,开拓新意,照应开头。伏笔的表现: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在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可谓连珠缀玉、浑然天成。

3、鲜明的对比:之前我们非常喜爱前两只猫,使之和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后者的命运更加悲惨,以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更加突出“我”过失之大,悔恨之深,有力地突出文章中心。

4、第一人称:文中的“我”是猫的主人,喜欢前两只猫。既是目击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便于直接抒情,解释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获得强烈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课外练笔:以“我最喜爱的小动物”为题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猫》作品鉴赏

清新朴素的文笔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郑振铎散文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此文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文章叙述作者一家养猫的经过,真切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文笔细腻委婉,清新动人。

行文紧扣“猫”这一题目,细针密线,娓娓述着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其中以“猫”为叙事明线,勾连全篇,而暗线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三次养猫,三次亡失,作者感情跌宕起伏,一次比一次深挚。第一次抱养了一只花白的新生猫,它非常活泼,“常如带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的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作者“在太阳光暖暖的照射下,坐在藤椅上看着三妹逗得小猫扑过来扑过去的情景”“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作者的叙述描写自然而形象,毫无雕饰之感,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欢愉、喜悦之情。可有一天,小猫不知为何死去了。作者的心里也感到一缕缕的酸辛。作者的主观感情为之一宕,从“欢愉”而变为“酸辛”。

第二次作者家又抱养了一只黄色小猫,比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而且还能捕鼠,这就成为全家饭后娱乐的心肝宝贝”,可某日又被人捉走了。小猫的再一次亡失给全家又一次带来不快,作者的主观感情又为之一宕,由“欢愉”变为“怅然”“愤然”。

由于两次养猫两次亡失,给作者及其一家带来了许多烦恼和不快,所以很久不养猫。但不久,一只可怜的小猫又一次闯进了全家的生活由于小猫不象先前那两只活泼、有趣,所以全家都不大喜欢它。小猫长大后,一件意外的事又发生了,一只野猫偷吃了家里的芙蓉鸟,作者却误认为是家猫偷吃了,于是不问青红皂白,用木棒追打了这只可怜的猫,以致后来猫死在邻居的屋脊上。作者对这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的亡失更为难过得多。因为是作者自己判断的过失,冤枉了一只不会说话、不能辩诉的小生灵。因此,作者的良心受到了刺激,对自己的暴怒、进行了自我谴责。此时作者的主观感情又为之一宕,由宕来的“暂时平静”而变为“悔恨”。这就是说,在短短的文章中,作者的主观感情总共变化了六次:由“欢愉”——“酸辛”——“欢愉”——“怅然”、“愤然”——“暂时平静”——“悔恨”,互相映衬,一次比一次强烈、深挚。这些感情变化实际上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借猫的故事表达出来。可爱者死去、有能者被劫、不幸者被冤,这正是那不公正的社会的写照。

作者笔下的三只小猫,各具特色,生动、形象、逼真,这一切都表明作者对生活观察是很精细的,感受是很真切的,从而在艺术表现上给人一种健康、真挚、朴实的艺术美感。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第一课时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梁实秋及其作品;

2、了解欲扬先抑的写法;

3、学会复述,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程与方法

连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圈点批注课文,体会“我”的复杂的心理感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课文对动物“母爱”的歌颂,从而培养自己关爱动物,关注它们生存状态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

1、学习比较式思维阅读文章的方法;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1、学习用比较的思维方式进行阅读;

2、学习本文充满谐趣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沉河的《生命》,生命是什么?

“生命,生命就是活着,做自己的事”,热爱生命,关注生命,歌颂生命,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反思自己行为而发出的真诚呼唤,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著名现代散文家,学者梁实秋写的《猫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在三分钟内默读完全文,然后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看谁遗漏的关键情节最少,保留的主要词语最多。

2、连读课文,圈画疑难词语和句子,小组交流解答。

3、检查预习,用幻灯片展示生字和解词,要求学生抢答,激发学生积极性,扫清文字障碍。

4、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

通过记叙一只母猫所惨遭不幸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充满怜惜和歉疚之意。这种歉疚不仅仅是对动物的'歉疚,而且是对生合的珍惜,表现了人类爱心和善良。

三、深入研讨

1、圈点“我”对猫的感情变化过程的语句和词语,揣摩”我“的感情变化和对生命的思考。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小组交流补充。

2、总结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我“的情感变化:

厌恶--憎恨--同情--痛恨--赞美

3、本文以时间和事情的发展为顺序,请以猫为线索,为文划分结构层次。

(见板书)

四、重点语段研读

1、本文的情节相对较多,你认为期中最精彩的情节有哪些?

学生讨论归纳,明确

A、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

B、结尾猫不顾一切回来喂奶,及我的感情变化。

2、阅读”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文段,回答问题:

A、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说说这个比喻的表达效果;

B、文中一些语言用在猫身上合适吗?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吗?

C、你认同厨师的做法吗?

D、如果是你,你地怎样对待这只猫?

五、能力提升

结合”我“的感情变化,抓住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再次复述故事;

六、作业设计

写一段自己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字数200左右;

七、板书设计

课文结构:作者的感情

开端猫干扰我的生活恶--憎恨

发展对猫进行惩罚同情--痛恨

高潮对猫刮目相看赞扬

结局猫一家悄然离去生命的思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第一课时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情感

3、感受作者用具体的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1、导入课文

同学们,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先生,他一生写了上千部作品,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老舍一生有三个爱好,一个是写作,另外两个是养猫和养花。这么伟大的作家,他笔下的猫会是一只怎样的猫呢?

课文里有一句话概括了猫的特点,是哪句话呢?(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1、“古怪”是什么意思?这只猫有哪些特点,老舍说它古怪呢?

二、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一段。

1、抽学生回答问题(老实贪玩尽职)

2、课文怎样写猫的老实?抽生读课文有关句子。过渡语:(整天睡觉的猫老舍可不用担心了,是不是?)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猫的贪玩?抽生读课文。

3、用“任凭也”说一句话。

4、说它贪玩把,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改为陈述句)

过渡语:这么贪玩的猫,老鼠可要高兴了,是吗?(不是)抽生读“尽职”部分。

5、“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大家找准一个目标,屏息凝视十秒钟,感受一下什么感觉.

6、抽学生表演“猫捉老鼠”

7、体会猫的古怪性格。

第一句运用了反语,表达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8、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

抓住“任凭也”“一连非不可”“实在”等词语。

三、学习第二段,继续了解猫的古怪性格。

过渡语:猫还有那些古怪性格呢?请看第三段。

1、抽生读第三段。

2、抽生回答(板书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3、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从这个词语可以看出老舍把猫当作人来写了,这是一个拟人句,“用身子蹭你的腿······踩印几朵小梅花”可以看出老舍把猫已经看成了自己的一个孩子,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4、比较句子。

(1)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个脏脚印。

(2)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5、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大家想象一下,想让老舍给它抓痒,会怎么叫?小猫吃饱喝足了会怎么叫?小猫生气了会怎么叫?)

6、总结:这段话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表现出来了,人爱猫,猫亲人,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画面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带我们走进了最美的境界。

7、有感情朗读第三段,注意把握作者的感情。

四、自学第三段

本段描写了猫的'哪些古怪性格?(胆小又勇猛)

小结

5、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语成年的猫性格古怪,作者喜欢它,小时候的猫呢?

1、学生自由朗读。

2、作者写小时候的猫主要抓住哪些特点来写的?(可爱和淘气)

3、那些句子能表达出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说说自己的感受。

六、小组合作,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老舍笔下的猫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讨论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1、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的特点。

2、用拟人的手法。

七、学以致用。

用具体的事例描写小动物的一个特点,开头用上中心句。

8、拓展阅读

课后两个描写动物的片段。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第一课时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共两课时。《猫》是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小说,文本围绕“养猫”这一中心,讲述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尽相同,但最后无一例外地亡失了,令“我”与家人悲痛、遗憾,以至于最后“我家永不养猫”。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格的方法,进行对比阅读,了解三只猫不同的外貌、性情及家中的地位等;

2.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样貌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解读文章主旨;

2.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尤其是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导学题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由小学课文《燕子》片段导入新课;

2.介绍作者郑振铎,引导学生抓住“名、时、地、评、作”五点记住文学常识;

3.借助导学题卡,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

二、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要部分,完成导学题卡中的表格一;

(设计意图:继续联系默读课文,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好习惯。)

3.学生自主梳理文章结构,划分层次;

4.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对比前两次养猫的经历并汇报;

5.通过表格,不难看出第二只猫比第一只猫更活泼、更受宠爱,而它的失踪案也给“我”及家人带来了更大的打击。请学生细读第二只猫的部分,还原“猫失踪案”的预兆、经过和结局。

6.学生再以小组形式讨论:如果你是“猫失踪案”的嫌疑人、目击者或受害者之一,你当时的心理活动是什么?从其中能看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文本,分析人物性格,感受作者的情感。)

7.“猫失踪案”之后,“我家”为什么很久不养猫?

三、深入读文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要部分,完成导学题卡中的表格二;

2.第三只猫的结局依然是一桩惨案,当芙蓉鸟惨死笼中的时候,家里人的反应是什么样的?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3.请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表格二分析:在芙蓉鸟惨案中,家里人都把矛头一致指向第三只猫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进行对比分析并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请学生细读第三只猫的部分,找出“芙蓉鸟惨案”之后,“我”的三处心理描写,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探究。

5.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对第三只猫逐步加深的内疚、忏悔的心理描写。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文,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6.随着三只猫的离去,作者对猫的感情逐层递进。作者借着写猫,更阐述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哲理?教师播放公益视频《再也不回来的乞丐》,帮助学生理解。

四、小结

我们借助表格,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我”养猫的三次经历,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文章主旨:讲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阐述了什么哲理。

(设计意图:教师锻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文章主旨,练习完整地表达观点。)

【板书设计】

郑振铎

第一只伤心、安慰

第二只难过、气愤

第三只愤愤-内疚-悔恨

得猫-养猫-失猫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如下:

1.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本课教师多次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中,让学生反复读文。从带着问题默读、精读到有感情地齐读,使学生充分从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

2.坚持“一课一得”,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一课一得”的原则,每节课都力求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如抓住5要点记住文学常识、利用表格对文章进行情节梳理和对比,让学生在今后的读文中能够学以致用。

同时,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等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如:

1.对本文精彩的描写手法,没能进行深入地揣摩和分析。

郑振铎先生擅长以简练、精准的语言和修辞对动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本文对三只猫的不同描写也是文章的精彩部分,但由于时间关系,教师没能引导学生对其描写方法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和仿写,日后的教学设计中应更加注意。

2.教师提问语言不够精准,学生回答问题能力锻炼不足。

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过于零散,提问频繁,这种方式不利于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完整表述的能力。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精准、不够丰富、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强,还学要推敲。

3.学生读文时间太短,不能进入文本理解作者感情。

教师在初读课文时,没能给学生更多时间读文,也没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使学生没有进入文本理解作者情感,耽误接下来部分的学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第一课时 篇7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2.激发同学热爱生活的情趣,初步培养同学抓住特点观察动物的兴趣。

3.学习课文的写法,围绕总起句写一段具体的话。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法,围绕总起句写一段具体的话。

教学过程:

一、品词句,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浏览课文1——3自然段,找出这一部分的中心句。

2.默读课文,围绕“古怪”老舍先生写出了哪几个生活场景中的猫?(举例:老实的猫)

3.交流。

4.思考老舍先生喜欢他家这只性格古怪的猫吗?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妙笔生花

1.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老舍先生家的大猫的特点,你选哪一句?如果用一个词语呢?(明确:本文围绕总起句写,内容具体,描写生动。)作者就是这样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先总再分,选取具体的事例。为我们展示了一只性格古怪的大猫。

2.拓展(播放视频)

(1)用一个词语来说自己喜欢的动物或人或场景的特征。(举例:自习课的特点老师用一个词“热闹”)

(2)把词语补充成一句话。(举例:自习课上教室里正热闹呀!)

(3)想一想围绕这个中心句,你可以写哪几个事例?(举例:我班的'调皮鬼在干什么;爱唱歌的在干什么;我同位在干什么……)

(4)连词成句,连句成段。(提示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3.交流点评。

三、品词句,体会“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过渡:现在我们不仅在老舍先生的描述下认识了这只性格古怪的大猫,还学会了语言大师的写作方法。接下来我们再来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回忆一下这只猫小时候的样子。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你觉得这是一只( )的猫。

2.交流:哪两个词提现了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3.自由朗读,读出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篇

同学你喜欢老舍先生家的这只猫吗?为什么?

五、作业

1、课后留心观察,把刚才写的片段修改完善。

2、搜集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阅读。

板书:

老实 贪玩 尽职

15 猫 大猫 古怪 高兴 不高兴

胆小 勇猛

小猫 可爱和淘气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第一课时 篇8

知识与技能 :

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

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对第一只猫亡的酸辛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检查学生注音、解释) 污涩 ( )怂恿( )婢女( ) 蜷伏( )惩戒( )

怅然( )诅骂( )红棱 ( )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思考以下问题:(目标1)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

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四、研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只猫的故事。(目标2)

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一只猫的故事。

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③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五、小结本课。(目标3)

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第一只猫的故事。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同时,也表达了对第一只猫亡失的酸辛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继续预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

学习课文第二、第三部分内容。

过程与方法:

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3分钟)

1.听写上节课所学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二、研读文章第二部分:第二只猫的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目标1)

2.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②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明确: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明确: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④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描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目标1)

1.默读第 15 16段。

思考: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指名回答后归纳: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思考:②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第一、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 w
    七年级开学第一课教案

    发布时间:2023-11-21

    在大量的资料中,我们找到了一篇非常实用的“七年级开学第一课教案”文章。如果这些经验能够帮助你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我会感到非常高兴。每一堂课上,老师通常都需要准备一份教案课件,编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备的基本技能。有计划地制定教案是教师事半功倍的关键。...

  •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七年级上册语文《猫》优秀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

  •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一新生开学第一课班会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七年级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 篇1  教育目的:  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时刻把安全记心头。  2、...

  •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班主任开学第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七年级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学生体育运动安全常识...

  • 七年级英语开学第一课ppt内容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  2、通过师生交流和讨论,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明确怎样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3、通过教材的梳理让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说说自己暑假...

  •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开学第一课道德与法治教案(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教案第一课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道德和法治的定义和作...

  • w
    七年级语文猫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24-09-29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有助于科学合理地管理课堂时间,是我们兢兢业业的必要工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郑振铎《猫》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七年级语文猫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古怪、任凭、屏息凝视、变化多端、跌倒、枝折花落”...

  • 你有没有觉得写作品名观后感很棘手呢?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观赏作品时内心的感想总是不断发生改变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篇观后感来记录我们的见解和体会,小编为您准备了最新的“七年级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相关内容请阅读,在我们的网站上你可以获得更多相关信息!...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