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高三三角函数教案全册(必备九篇)#】作为教师,编写教案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应用举例》通过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某些与测量、工业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部分可以视为用代数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典型内容之一。它是对前面学习的正余弦定理以及三角函数知识的应用推广,有机的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再次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学习以掌握系统的、理性的间接经验为主。然而,间接经验并非学生亲自实践得来的,有可能理解得不深刻。因此,还应适当地参加课外活动,亲自获得一些直接的经验,以加深对间接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知识,主动探索新知识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观察力,思维的方向性、目的性更明确,而且他们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依赖性减少,他们开始重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知识、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
基于以上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某些与测量、工业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决“测量一个底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或“测量平面上两个不能到达的地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初步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斜三角形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测量”问题,体会如何将具体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四)重点难点:
根据知识与技能目标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确定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利用解斜三角形的方法予以解决。
教学难点:分析、探究并确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路。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准确分析题意,加深对实际情况的理解,我把幻灯片与实物投影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具体测量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由具体的实际问题向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五)教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自制测角仪、米尺
二、教法学法
根据化理论、系统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创设良好的教学活动环境,控制活动进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发争论,并让学生自由发表各研究小组的见解。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时间,进行思考探索,合作交流,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使书本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教法学法分析,我把教学分为课前和课上两块:
第一块:课前教具准备及材料收集
1、课前简要讲述测角仪原理,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测角仪。
2、课前组织学生去测量沈阳彩电塔的指定相关数据,收集材料。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提出课前思考题:怎样用米尺和测角仪,测算电视塔的高度?
这部分课前准备可以使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体验,获得感性的认识,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块:课上教学研究
第一部分:复习回顾
(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2)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能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问题?
在此复习旧知为新课做好理论支持,也为数学建模提供思路。
第二部分:设置情境,引出问题
在课前材料准备,和知识储备基础上,创设全方位立体情景,例如热点问题冰岛火山灰对世界各地侵扰时间的预测(也就是通过冰岛与各地距离的测算及火山灰扩散速度推算时间问题);课外活动中的彩电塔高度的测算问题,以及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问题引入我们的新课: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研究如何测量距离——《应用举例》。(板书课题)在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进入问题研究阶段。
第三部分:新课研究。(分四步)
第一步: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学生在初中研究过底部能到达的建筑物高度的测量方法,提示学生用类比的思想再次研究底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又怎么测算——以彩电塔为例,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各小组测得的数据讨论,并派代表发表见解,实物投影展示其完成情况。学生通过研究可能得到如下方法:xxxx(投影展示多种方法)。要注意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空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分析解决问题,充分展示自我,享受学习的乐趣。再次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第二步:分析解题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后,出示一组学生的数据,具体运用正余弦定理解题,并归纳总结解题的方法。
解题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通过以上步骤,使学生学会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及分析材料的方法,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如果学生讨论的情况不是很好,可视情况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研究一个具体问题需要(至少)设置几个测量点,哪些边角可测,哪些边角不可测,构造一个三角形能否解决问题?如何运用具有公共边的三角形进行已知(或已求)边角与待求边角之间的转化。随着问题一个个的提出解决,知识结构逐渐在学生的头脑中完善,具体。使学生轻松自然接受,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第三步:学为所用,继续探索。
进一步探究第二个问题:怎样测量地面上两个不能到达的地方之间的距离。以测量两海岛间距离为例。鼓励学生创新,构建适当的三角形再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测量不便问题,深化本节课的精髓——数学建模。
第四步:加强练习,提高能力。
(1)练习题1、2的配置,可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过程的理解和应用。在演算过程中,要求学生算法简练,算式工整,计算准确。为解答题的规范解答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练习题3呼应开头,通过台风侵袭问题联系实际问题冰岛火山灰侵扰时间预测,使学生懂得解斜三角形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题,互相解答,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再次加强学生对数学建模实质的理解。
第四部分:小节归纳,拓展深化
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方法?
(2)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通过总结使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强化重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
第五部分: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我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面向全体,注重知识反馈,选做题更注重知识的延伸和连贯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去探求。(幻灯打出必做和选做题)
四、板书设计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练习1、2(1)(2)
课本P8习题1.1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练习题1.1B组第1题
课外练习课本P8习题1.1B组第2题
1.2.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
(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
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练习1、2P18习题1.2A组1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课外练习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圆柱
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练习反馈
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
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
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要注意对每一步骤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画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几何体的三视图、课本P15图1.2-9,请说出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并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完成,教师巡视帮不懂的同学解疑,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
4.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课本P17图1.2-12,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的各自特点。
5.巩固练习,课本P16练习1(1),2,3,4
三、归纳整理
学生回顾斜二测画法的关键与步骤
四、作业
1.书画作业,课本P17练习第5题
2.课外思考课本P16,探究(1)(2)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 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 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 共同探讨 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 重现探索过程 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 ,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 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 、 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组合的意义,正确区分排列、组合问题;
(2)使学生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
(3)通过学习组合知识,让学生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组合的定义、组合数及组合数的公式;
难点是解组合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下列思考问题,打出字幕.
[字幕]一条铁路线上有6个火车站,(1)需准备多少种不同的普通客车票?(2)有多少种不同票价的普通客车票?上面问题中,哪一问是排列问题?哪一问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答案提示:(1)排列;(2)组合.
[评述]问题(1)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要求出排法的种数,属于排列问题;(2)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成一组,两站无顺序关系,要求出不同的组数,属于组合问题.这节课着重研究组合问题.
设计意图:组合与排列所研究的问题几乎是平行的上面设计的问题目的`是从排列知识中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字幕]1.排列的定义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一个组合是什么?
3.一个组合与一个排列有何区别?
(学生活动)阅读回答.
(教师活动)对照课文,逐一评析.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过渡,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归纳概括 建立新知】
(教师活动)承接上述问题的回答,展示下面知识.
[字幕]模型: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如前面思考题:6个火车站中甲站→乙站和乙站→甲站是票价相同的车票,是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组合数: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称之,用符号 表示,如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
[评述]区分一个排列与一个组合的关键是:该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当取出元素后,若改变一下顺序,就得到一种新的取法,则是排列问题;若改变顺序,仍得原来的取法,就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倾听、思索、记录.
(教师活动)提出思考问题.
[投影] 与 的关系如何?
(师生活动)共同探讨.求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排列数 ,可分为以下两步:
第1步,先求出从这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
第2步,求每一个组合中 个元素的全排列数为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到
[字幕]公式1:
公式2:
(学生活动)验算 ,即一条铁路上6个火车站有15种不同的票价的普通客车票.
设计意图:本着以认识概念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思维层层被激活、逐渐深入到问题当中去.
【例题示范 探求方法】
(教师活动)打出字幕,给出示范,指导训练.
[字幕]例1 列举从4个元素 中任取2个元素的所有组合.
例2 计算:(1) ;(2) .
(学生活动)板演、示范.
(教师活动)讲评并指出用两种方法计算例2的第2小题.
[字幕]例3 已知 ,求 的所有值.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
解 首先,根据组合的定义,有
①
其次,由原不等式转化为
即
解得 ②
综合①、②,得 ,即
[点评]这是组合数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公式的选择.
设计意图:例题教学循序渐进,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公式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反馈练习 学会应用】
(教师活动)给出练习,学生解答,教师点评.
[课堂练习]课本P99练习第2,5,6题.
[补充练习]
[字幕]1.计算:
2.已知 ,求 .
(学生活动)板演、解答.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让全体学生参与训练,深刻揭示排列数公式的结构、特征及应用.
(三)小结
(师生活动)共同小结.
本节主要内容有
1.组合概念.
2.组合数计算的两个公式.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作业:习题10 3第1(1)、(4),3题.
2.思考题:某学习小组有8个同学,从男生中选2人,女生中选1人参加数学、物理、化学三种学科竞赛,要求每科均有1人参加,共有180种不同的选法,那么该小组中,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3.研究性题:
在 的 边上除顶点 外有 5个点,在 边上有 4个点,由这些点(包括 )能组成多少个四边形?能组成多少个三角形?
(五)课后点评
在学习了排列知识的基础上,本节课引进了组合概念,并推导出组合数公式,同时调控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题】: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教学目标】:了解反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给定区间上的角
【教学重点】:掌握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给定区间上的角
【教学难点】:反三角函数的定义
【教学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的学习中常遇到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情况,如果是特殊值,我们可以立即求出所有的角,如果不是特殊值(),我们如何表示呢?相当于中如何用来表示,这是一个反解的过程,由此想到求反函数。但三角函数由于有周期性,它们不存在反函数,这就要求我们把它们的定义域缩小,并且这个区间满足:
(1)包含锐角;(2)具有单调性;(3)能取得三角函数值域上的所有值。
显然对,这样的.区间是;对,这样的区间是;对,这样的区间是;
二.新课的引入:
1.反正弦定义:
反正弦函数:函数,的反函数叫做反正弦函数,记作:.
对于注意:
(1)(相当于原来函数的值域);
(2)(相当于原来函数的定义域);
即:相当于内的一个角,这个角的正弦值为。
反正弦:符合条件()的角,叫做实数的反正弦,记作:。其中,。
例如:
由此可见:书上的反正弦与反正弦函数是一致的,当然理解了反正弦函数,能使大家更加系统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2.反余弦定义:
反余弦函数:函数,的反函数叫做反余弦函数,记作:.
对于注意:
(1)(相当于原来函数的值域);
(2)(相当于原来函数的定义域);
(3);
即:相当于内的一个角,这个角的余弦值为。
反余弦:符合条件()的角,叫做实数的反正弦,记作:。其中,。
例如:,,由于,故为负值时,表示的是钝角。
3.反正切定义:
反正切函数:函数,的反函数叫做反正弦函数,记作:.
对于注意:
(1)(相当于原来函数的值域);
(2)(相当于原来函数的定义域);
即:相当于内的一个角,这个角的正切值为。
反正切:符合条件()的角,叫做实数的反正切,记作:。其中,。
对于反三角函数,大家切记:它们不是三角函数的反函数,需要对定义域加以改进后才能出现反函数。反三角函数的性质,有兴趣的同学可根据互为反函数的函数的图象关于对称这一特性,得到反三角函数的性质。根据新教材的要求,这里就不再讲了。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优化问题的学习,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进
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2。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如何建立实际问题的目标函数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问题1把长为60cm的铁丝围成矩形,长宽各为多少时面积最大?
问题2把长为100cm的铁丝分成两段,各围成正方形,怎样分法,能使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各最小?
问题3做一个容积为256L的方底无盖水箱,它的高为多少时材料最省?
二、新课引入
导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导数求最值的方法,可以求出实际生活中的某些最值问题。
1。几何方面的应用(面积和体积等的最值)。
2。物理方面的应用(功和功率等最值)。
3。经济学方面的应用(利润方面最值)。
三、知识建构
例1在边长为60cm的正方形铁片的四角切去相等的正方形,再把它的边沿虚线折起(如图),做成一个无盖的方底箱子,箱底的边长是多少时,箱底的容积最大?最大容积是多少?
说明1解应用题一般有四个要点步骤:设——列——解——答。
说明2用导数法求函数的'最值,与求函数极值方法类似,加一步与几个极
值及端点值比较即可。
例2圆柱形金属饮料罐的容积一定时,它的高与底与半径应怎样选取,才
能使所用的材料最省?
变式当圆柱形金属饮料罐的表面积为定值S时,它的高与底面半径应怎样选取,才能使所用材料最省?
说明1这种在定义域内仅有一个极值的函数称单峰函数。
说明2用导数法求单峰函数最值,可以对一般的求法加以简化,其步骤为:
S1列:列出函数关系式。
S2求:求函数的导数。
S3述:说明函数在定义域内仅有一个极大(小)值,从而断定为函数的最大(小)值,必要时作答。
例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电源的内阻为,电动势为。外电阻为
多大时,才能使电功率最大?最大电功率是多少?
说明求最值要注意验证等号成立的条件,也就是说取得这样的值时对应的自变量必须有解。
例4强度分别为a,b的两个光源A,B,它们间的距离为d,试问:在连接这两个光源的线段AB上,何处照度最小?试就a=8,b=1,d=3时回答上述问题(照度与光的强度成正比,与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例5在经济学中,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称为成本函数,记为;出售单位产品的收益称为收益函数,记为;称为利润函数,记为。
(1)设,生产多少单位产品时,边际成本最低?
(2)设,产品的单价,怎样的定价可使利润最大?
四、课堂练习
1。将正数a分成两部分,使其立方和为最小,这两部分应分成____和___。
2。在半径为R的圆内,作内接等腰三角形,当底边上高为 时,它的面积最大。
3。有一边长分别为8与5的长方形,在各角剪去相同的小正方形,把四边折起做成一个无盖小盒,要使纸盒的容积最大,问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应为多少?
4。一条水渠,断面为等腰梯形,如图所示,在确定断面尺寸时,希望在断面ABCD的面积为定值S时,使得湿周l=AB+BC+CD最小,这样可使水流阻力小,渗透少,求此时的高h和下底边长b。
五、回顾反思
(1)解有关函数最大值、最小值的实际问题,需要分析问题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适当的函数关系式,并确定函数的定义区间;所得结果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2)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来判断函数最值时,如果函数在此区间上只有一个极值点,那么这个极值就是所求最值,不必再与端点值比较。
(3)相当多有关最值的实际问题用导数方法解决较简单。
六、课外作业
课本第38页第1,2,3,4题。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向量》出现在高中数学第一册(下)第五章第1节。本节内容是传统意义上《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2、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1)从“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所反映出的“数”与“形”之间的转化,就可以看到《数学》本身的“量化”与“物化”。
(2)从建构手段角度分析,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可以看到“数形结合”思想。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能利用它们解决相关的问题。
2、能力训练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类比能力,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路和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整合能力;《向量》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数形结合”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独立意识以及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向量概念的引入。
难点:“数”与“形”完美结合。
关键:本节课通过“数形结合”,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和变通能力。
四、教材处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先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形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等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本课时为何提出“数形结合”呢,应该说,这一处理方法正是基于此理论的体现。其次,本节课处理过程力求达到解决如下问题: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发展?又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式,如何反映生活中客观事物之间简单的和谐关系。
五、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十分复杂的动态性总体,是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体认识的过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启动学生自主性学习,启发引导学生实践数学思维的过程,自得知识,自觅规律,自悟原理,主动发展思维和能力。
六、学习方法
1、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着重掌握元认知过程。
2、使学生把独立思考与多向交流相结合。
七、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景。
1、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会遇到大小不等的量,还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带有方向的量,这些量应该如何表示呢?
2、(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引导)通过“力的图示”的回忆,分析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者之间的关系,着重考虑力的作用点对运动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影响。
设计意图:
1、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惊讶、困惑、感到棘手,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论证的过程。
2、我们知道,学习总是与一定知识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提供实际背景材料,形成假说。
1、小船以0.5m/s的速度航行,已知一条河长xxxxm,宽150m,问小船需经过多长时间,到达对岸?
2、到达对岸?这句话的`实质意义是什么?(学生讨论,期望回答:指代不明。)
3、由此实际问题如何抽象为数学问题呢?(学生交流讨论,期望回答:要确定某些量,有时除了知道其大小外,还需要了解其方向。)
设计意图:
1、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思维的最邻近发展)通过问题引领,来促成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形成。
2、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方式。
(三)引导探索,寻找解决方案。
1、如何补充上面的题目呢?从已学过知识可知,必须增加“方位”要求。
2、方位的实质是什么呢?即位移的本质是什么?期望回答:大小与方向的统一。
3、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系列化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明确要领。)
设计意图: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积累了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共同完成了“数形结合”思想上的建构。
2、这一问题设计,试图让学生不“唯书”,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让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执着地追求。
3、尽可能地揭示出认知思想方法的全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经过引导,学生归纳出“数形结合”的思想——“数”与“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形”的外表里,蕴含着“数”的本质。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引导学生确实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教师引导:在此我们已经知道,欲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以借助于图形来解决,这就是向量的理论基础。
下面继续研究,与向量有关的一些概念,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演示进行观察。
概念1: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
概念2:长度等于一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概念3: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或共线)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概念4: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设计意图: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积累了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共同完成了有向线段与向量两者关系的建构。
2、这些概念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向量”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数形结合”。
3、让学生对教学思想方法,及其应情境达到较为纯熟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思维地贮存在大脑中,随时提取和应用。
(六)总结回授调整。
1、知识性内容:
例设O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分别写出图中与向量OA、OB、OC相等的向量。
2、对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新素质培养的小结:
a、要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提炼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发现作为一种意识,可以解释为“探察问题的意识”;发现作为一种能力,可以解释为“找到新东西”的能力,这是培养创造力的基本途径。
b、问题的解决,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c、问题的变式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思维活动过程中一种多维整合过程。重组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多维整合的过程,是一个高层次的知识综合过程,是对教材知识在更高水平上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形成一个自我再生力强的开放的动态的知识系统,从而使得思维具有整体功能和创新能力。
3、设计意图:
a、知识性内容的总结,可以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b、运用数学方法创新素质的小结,能让学生更系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这是每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七)布置作业。
反馈“数形结合”的探究过程,整理知识体系,并完成习题5、1的内容。
1.如图,已知直线L: 的右焦点F,且交椭圆C于A、B两点,点A、B在直线 上的射影依次为点D、E。
(1)若抛物线 的焦点为椭圆C的上顶点,求椭圆C的方程;
(2)(理)连接AE、BD,试探索当m变化时,直线AE、BD是否相交于一定点N?若交于定点N,请求出N点的坐标,并给予证明;否则说明理由。
(文)若 为x轴上一点,求证:
2.如图所示,已知圆 定点A(1,0),M为圆上一动点,点P在AM上,点N在CM上,且满足 ,点N的轨迹为曲线E。
(1)求曲线E的方程;
(2)若过定点F(0,2)的直线交曲线E于不同的两点G、H(点G在点F、H之间),且满足 的取值范围。
3.设椭圆C: 的左焦点为F,上顶点为A,过点A作垂直于AF的直线交椭圆C于另外一点P,交x轴正半轴于点Q, 且
⑴求椭圆C的离心率;
⑵若过A、Q、F三点的圆恰好与直线
l: 相切,求椭圆C的方程.
4.设椭圆 的离心率为e=
(1)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A是椭圆上的一点,且点A到此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4,求椭圆的方程.
(2)求b为何值时,过圆x2+y2=t2上一点M(2, )处的切线交椭圆于Q1、Q2两点,而且OQ1OQ2.
5.已知曲线 上任意一点P到两个定点F1(- ,0)和F2( ,0)的距离之和为4.
(1)求曲线 的方程;
(2)设过(0,-2)的直线 与曲线 交于C、D两点,且 为坐标原点),求直线 的方程.
6.已知椭圆 的左焦点为F,左、右顶点分别为A、C,上顶点为B.过F、B、C作⊙P,其中圆心P的坐标为(m,n).
(Ⅰ)当m+n0时,求椭圆离心率的范围;
(Ⅱ)直线AB与⊙P能否相切?证明你的结论.
7.有如下结论:圆 上一点 处的切线方程为 ,类比也有结论:椭圆 处的切线方程为 ,过椭圆C: 的右准线l上任意一点M引椭圆C的两条切线,切点为 A、B.
(1)求证:直线AB恒过一定点;(2)当点M在的纵坐标为1时,求△ABM的面积
8.已知点P(4,4),圆C: 与椭圆E: 有一个公共点A(3,1),F1、F2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直线PF1与圆C相切.
(Ⅰ)求m的值与椭圆E的方程;
(Ⅱ)设Q为椭圆E上的一个动点,求 的取值范围.
9.椭圆的对称中心在坐标原点,一个顶点为 ,右焦点 与点 的距离为 。
(1)求椭圆的方程;
(2)是否存在斜率 的直线 : ,使直线 与椭圆相交于不同的两点 满足 ,若存在,求直线 的倾斜角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10.椭圆方程为 的一个顶点为 ,离心率 。
(1)求椭圆的方程;
(2)直线 : 与椭圆相交于不同的两点 满足 ,求 。
11.已知椭圆 的左焦点为F,左右顶点分别为A,C上顶点为B,过F,B,C三点作 ,其中圆心P的坐标为 .
(1) 若椭圆的离心率 ,求 的方程;
(2)若 的圆心在直线 上,求椭圆的方程.
12.已知直线 与曲线 交于不同的两点 , 为坐标原点.
(Ⅰ)若 ,求证:曲线 是一个圆;
(Ⅱ)若 ,当 且 时,求曲线 的离心率 的取值范围.
13.设椭圆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 ,A是椭圆C上的一点,且 ,坐标原点O到直线 的距离为 .
(1)求椭圆C的方程;
(2)设Q是椭圆C上的一点,过Q的直线l交x轴于点 ,较y轴于点M,若 ,求直线l的方程.
14.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y轴的负半轴上,过其上一点 的切线方程为 为常数).
(I)求抛物线方程;
(II)斜率为 的直线PA与抛物线的另一交点为A,斜率为 的直线PB与抛物线的另一交点为B(A、B两点不同),且满足 ,求证线段PM的中点在y轴上;
(III)在(II)的条件下,当 时,若P的坐标为(1,-1),求PAB为钝角时点A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15.已知动点A、B分别在x轴、y轴上,且满足|AB|=2,点P在线段AB上,且
设点P的轨迹方程为c。
(1)求点P的轨迹方程C;
(2)若t=2,点M、N是C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动点(M、N不在坐标轴上),点Q
坐标为 求△QMN的面积S的最大值。
16.设 上的两点,
已知 , ,若 且椭圆的离心率 短轴长为2, 为坐标原点.
(Ⅰ)求椭圆的方程;
(Ⅱ)若直线AB过椭圆的焦点F(0,c),(c为半焦距),求直线AB的斜率k的值;
(Ⅲ)试问:△AOB的面积是否为定值?如果是,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17.如图,F是椭圆 (a0)的一个焦点,A,B是椭圆的两个顶点,椭圆的离心率为 .点C在x轴上,BCBF,B,C,F三点确定的圆M恰好与直线l1: 相切.
(Ⅰ)求椭圆的方程:
(Ⅱ)过点A的直线l2与圆M交于PQ两点,且 ,求直线l2的方程.
18.如图,椭圆长轴端点为 , 为椭圆中心, 为椭圆的右焦点,且 .
(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记椭圆的上顶点为 ,直线 交椭圆于 两点,问:是否存在直线 ,使点 恰为 的垂心?若存在,求出直线 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9.如图,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 轴上,离心率为 ,且经过点 . 直线 交椭圆于 两不同的点.
20.设 ,点 在 轴上,点 在 轴上,且
(1)当点 在 轴上运动时,求点 的轨迹 的方程;
(2)设 是曲线 上的点,且 成等差数列,当 的垂直平分线与 轴交于点 时,求 点坐标.
21.已知点 是平面上一动点,且满足
(1)求点 的轨迹 对应的方程;
(2)已知点 在曲线 上,过点 作曲线 的两条弦 和 ,且 ,判断:直线 是否过定点?试证明你的结论.
22.已知椭圆 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且经过 、 、 三点.
(1)求椭圆 的方程:
(2)若点D为椭圆 上不同于 、 的任意一点, ,当 内切圆的面积最大时。求内切圆圆心的坐标;
(3)若直线 与椭圆 交于 、 两点,证明直线 与直线 的交点在直线 上.
23.过直角坐标平面 中的抛物线 的焦点 作一条倾斜角为 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
(1)用 表示A,B之间的距离;
(2)证明: 的大小是与 无关的定值,
并求出这个值。
24.设 分别是椭圆C: 的左右焦点
(1)设椭圆C上的点 到 两点距离之和等于4,写出椭圆C的方程和焦点坐标
(2)设K是(1)中所得椭圆上的动点,求线段 的中点B的轨迹方程
(3)设点P是椭圆C 上的任意一点,过原点的直线L与椭圆相交于M,N两点,当直线PM ,PN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 试探究 的值是否与点P及直线L有关,并证明你的结论。
25.已知椭圆 的离心率为 ,直线 : 与以原点为圆心、以椭圆 的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相切.
(I)求椭圆 的方程;
(II)设椭圆 的左焦点为 ,右焦点 ,直线 过点 且垂直于椭圆的长轴,动直线 垂直 于点 ,线段 垂直平分线交 于点 ,求点 的轨迹 的方程;
(III)设 与 轴交于点 ,不同的两点 在 上,且满足 求 的取值范围.
26.如图所示,已知椭圆 : , 、 为
其左、右焦点, 为右顶点, 为左准线,过 的直线 : 与椭圆相交于 、
两点,且有: ( 为椭圆的半焦距)
(1)求椭圆 的离心率 的最小值;
(2)若 ,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3)若 , ,
求证: 、 两点的纵坐标之积为定值;
27.已知椭圆 的左焦点为 ,左右顶点分别为 ,上顶点为 ,过 三点作圆 ,其中圆心 的坐标为
(1)当 时,椭圆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2)直线 能否和圆 相切?证明你的结论
28.已知点A(-1,0),B(1,-1)和抛物线. ,O为坐标原点,过点A的动直线l交抛物线C于M、P,直线MB交抛物线C于另一点Q,如图.
(I)证明: 为定值;
(II)若△POM的面积为 ,求向量 与 的夹角;
(Ⅲ) 证明直线PQ恒过一个定点.
29.已知椭圆C: 上动点 到定点 ,其中 的距离 的最小值为1.
(1)请确定M点的坐标
(2)试问是否存在经过M点的直线 ,使 与椭圆C的两个交点A、B满足条件 (O为原点),若存在,求出 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是理由。
30.已知椭圆 ,直线 与椭圆相交于 两点.
(Ⅰ)若线段 中点的横坐标是 ,求直线 的方程;
(Ⅱ)在 轴上是否存在点 ,使 的值与 无关?若存在,求出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1.直线AB过抛物线 的焦点F,并与其相交于A、B两点。Q是线段AB的中点,M是抛物线的准线与y轴的交点.O是坐标原点.
(I)求 的取值范围;
(Ⅱ)过 A、B两点分剐作此撒物线的切线,两切线相交于N点.求证: ∥ ;
(Ⅲ) 若P是不为1的正整数,当 ,△ABN的面积的取值范围为 时,求该抛物线的方程.
32.如图,设抛物线 ( )的准线与 轴交于 ,焦点为 ;以 、 为焦点,离心率 的椭圆 与抛物线 在 轴上方的一个交点为 .
(Ⅰ)当 时,求椭圆的方程及其右准线的.方程;
(Ⅱ)在(Ⅰ)的条件下,直线 经过椭圆 的右焦点 ,与抛物线 交于 、 ,如果以线段 为直径作圆,试判断点 与圆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Ⅲ)是否存在实数 ,使得 的边长是连续的自然数,若存在,求出这样的实数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3.已知点 和动点 满足: ,且存在正常数 ,使得 。
(1)求动点P的轨迹C的方程。
(2)设直线 与曲线C相交于两点E,F,且与y轴的交点为D。若 求 的值。
34.已知椭圆 的右准线 与 轴相交于点 ,右焦点 到上顶点的距离为 ,点 是线段 上的一个动点.
(I)求椭圆的方程;
(Ⅱ)是否存在过点 且与 轴不垂直的直线 与椭圆交于 、 两点,使得 ,并说明理由.
35.已知椭圆C: ( .
(1)若椭圆的长轴长为4,离心率为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在(1)的条件下,设过定点 的直线 与椭圆C交于不同的两点 ,且 为锐角(其中 为坐标原点),求直线 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
(3)如图,过原点 任意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与椭圆 ( )相交于 四点,设原点 到四边形 一边的距离为 ,试求 时 满足的条件.
36.已知 若过定点 、以 ( )为法向量的直线 与过点 以 为法向量的直线 相交于动点 .
(1)求直线 和 的方程;
(2)求直线 和 的斜率之积 的值,并证明必存在两个定点 使得 恒为定值;
(3)在(2)的条件下,若 是 上的两个动点,且 ,试问当 取最小值时,向量 与 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37.已知点 ,点 (其中 ),直线 、 都是圆 的切线.
(Ⅰ)若 面积等于6,求过点 的抛物线 的方程;
(Ⅱ)若点 在 轴右边,求 面积的最小值.
38.我们知道,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进行判别,那么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有类似的判别方法吗?请同学们进行研究并完成下面问题。
(1)设F1、F2是椭圆 的两个焦点,点F1、F2到直线 的距离分别为d1、d2,试求d1d2的值,并判断直线L与椭圆M的位置关系。
(2)设F1、F2是椭圆 的两个焦点,点F1、F2到直线
(m、n不同时为0)的距离分别为d1、d2,且直线L与椭圆M相切,试求d1d2的值。
(3)试写出一个能判断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充要条件,并证明。
(4)将(3)中得出的结论类比到其它曲线,请同学们给出自己研究的有关结论(不必证明)。
39.已知点 为抛物线 的焦点,点 是准线 上的动点,直线 交抛物线 于 两点,若点 的纵坐标为 ,点 为准线 与 轴的交点.
(Ⅰ)求直线 的方程;(Ⅱ)求 的面积 范围;
(Ⅲ)设 , ,求证 为定值.
40.已知椭圆 的离心率为 ,直线 : 与以原点为圆心、以椭圆 的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相切.
(I)求椭圆 的方程;
(II)设椭圆 的左焦点为 ,右焦点 ,直线 过点 且垂直于椭圆的长轴,动直线 垂直 于点 ,线段 垂直平分线交 于点 ,求点 的轨迹 的方程;
(III)设 与 轴交于点 ,不同的两点 在 上,且满足 求 的取值范围.
41.已知以向量 为方向向量的直线 过点 ,抛物线 : 的顶点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在该抛物线的准线上.
(1)求抛物线 的方程;
(2)设 、 是抛物线 上的两个动点,过 作平行于 轴的直线 ,直线 与直线 交于点 ,若 ( 为坐标原点, 、 异于点 ),试求点 的轨迹方程。
42.如图,设抛物线 ( )的准线与 轴交于 ,焦点为 ;以 、 为焦点,离心率 的椭圆 与抛物线 在 轴上方的一个交点为 .
(Ⅰ)当 时,求椭圆的方程及其右准线的方程;
(Ⅱ)在(Ⅰ)的条件下,直线 经过椭圆 的右焦点 ,
与抛物线 交于 、 ,如果以线段 为直径作圆,
试判断点 与圆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Ⅲ)是否存在实数 ,使得 的边长是连续的自然数,若存在,求出这样的实数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3.设椭圆 的一个顶点与抛物线 的焦点重合, 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且离心率 且过椭圆右焦点 的直线 与椭圆C交于 两点.
(Ⅰ)求椭圆C的方程;
(Ⅱ)是否存在直线 ,使得 .若存在,求出直线 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Ⅲ)若AB是椭圆C经过原点O的弦, MN AB,求证: 为定值.
44.设 是抛物线 的焦点,过点M(-1,0)且以 为方向向量的直线顺次交抛物线于 两点。
(Ⅰ)当 时,若 与 的夹角为 ,求抛物线的方程;
(Ⅱ)若点 满足 ,证明 为定值,并求此时△ 的面积
45.已知点 ,点 在 轴上,点 在 轴的正半轴上,点 在直线 上,且满足 .
(Ⅰ)当点 在 轴上移动时,求点 的轨迹 的方程;
(Ⅱ)设 、 为轨迹 上两点,且 0, ,求实数 ,
使 ,且 .
46.已知椭圆 的右焦点为F,上顶点为A,P为C 上任一点,MN是圆 的一条直径,若与AF平行且在y轴上的截距为 的直线 恰好与圆 相切。
(1)已知椭圆 的离心率;
(2)若 的最大值为49,求椭圆C 的方程.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理解三角函数定义. 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三角函数线.
2.理解握各种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
3.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
能力目标:
1.掌握三角函数定义. 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三角函数线.
2.掌握各种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
3.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
授课类型:复习课
教学模式:讲练结合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三角函数定义. 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三角函数线,各种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诱导公式第一组.
2.确定下列各式的符号
(1)sin100°cs240° (2)sin5+tan5
3. .x取什么值时, 有意义?
4.若三角形的两内角,满足sincs 0,则此三角形必为……(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5.若是第三象限角,则下列各式中不成立的是………………( )
A:sin+cs 0 B:tansin 0
C:csct 0 D:ctcsc 0
6.已知是第三象限角且,问是第几象限角?
二、讲解新课:
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 (2)
2、已知 ,则为第几象限角?
3、(1) 若θ在第四象限,试判断sin(csθ)cs(sinθ)的符号;
(2)若tan(csθ)ct(sinθ)>0,试指出θ所在的象限,并用图形表示出 的取值范围.
4、求证角θ为第三象限角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证明:必要性:∵θ是第三象限角,?
∴
充分性:∵sinθ<0,
∴θ是第三或第四象限角或终边在y轴的非正半轴上
∵tanθ>0,∴θ是第一或第三象限角.?
∵sinθ<0,tanθ>0都成立.?
∴θ为第三象限角.?
5 求值:sin(-1320°)cs1110°+cs(-1020°)sin750°+tan495°.
三、巩固与练习
1 求函数 的值域
2 设是第二象限的角,且 的范围.
四、小结:
五、课后作业:
1、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确定下列各角的取值范围:
(1) sinα 2、角α的终边上的点P与A(a,b)关于x轴对称 ,角β的终边上的点Q与A关于直线=x对称.求sinαescβ+tanαctβ+secαcscβ的值.
发布时间:2024-10-05
作为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利用教案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高中数学三角函数专题教案 篇1 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我校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计划,第二学期高三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高中数学所有内容:...
发布时间:2024-09-14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中三角函数教学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
发布时间:2024-10-12
作为教师,经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这是一种规划和安排教学内容的方式,旨在有创意地决定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中三角函数教学教案人教版 篇1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4...
发布时间:2024-10-10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高中三角函数教学教案及反思 篇1 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是现实世界中应用最广泛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4-10-02
作为杰出的教职工,制定教学设计时需注意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步骤和时间分配等方面。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中三角函数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理解三角函数定义. 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三角函数线. 2.理解握各种三角函...
发布时间:2024-10-10
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通过创造性的决策和有效规划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以达到教学目标。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角函数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设计意图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发布时间:2024-09-21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好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数学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学计划方案 篇1 一、学生基本情况: 175班66人,176班60人。学生基本以知识为...
发布时间:2024-10-02
作为杰出的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步骤和时间分配等。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学设计案例 篇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