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步骤(集合15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步骤(集合15篇)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9-29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步骤(集合15篇)

2024-09-29 15:30:59

【#实用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步骤(集合15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要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明确教学目标,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步骤 篇1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

1、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2、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步骤 篇2

【设计思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浓郁文化气质的丰富资源。《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与对待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本课的设计着眼于鉴赏陶冶,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原则,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五单元“自主赏析文”中的第三篇。单元教学目标是:一是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的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二是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本单元四篇自主赏析文分别是:《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

在这篇祭文中,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文章篇幅较长,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精读此文对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阅读此文,可以陶冶情操,教育学生更加珍惜生活中身边的亲情与友情。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的重点应为深入领会其中的真挚情感。教学过程中,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是一些文言基础知识点,以及对韩愈愧疚之情等的理解。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要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情”字,疏理文章层次、脉络,以简驭繁。还应加强预习,反复诵读,斟酌文字,加深理解。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自学能力,完全可以利用工具书或通过讨论理解稍有难度的文言文;同时,他们十七八年的人生体验也为深入领会本文的情感提供了可能。

这篇祭文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融痛悼之情于家庭琐事的叙写中,且文章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况且学生积累的文言知识有限,以及对韩愈愧疚之情等较难理解。在当前学生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的情况下,要在两个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显得十分困难,所以处理教材要做取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与背诵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本文的内容要点,培养文言语感。

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邪、也、乎、矣、其、然”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领会本文在叙事中抒情、融情于事的写作特点,培养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这是一篇祭文,诵读时要注意有浓厚的情感,做到口发其声,心念其事,声情并茂。

2、文言词句的理解要结合语意,做到字句落实,不可眼高手低,凭想当然办事。

3、充分发挥注释的作用,结合注释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和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体会作者历经患难后显示的深厚情感。

【设计思路与步骤】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依照《教学大纲》,加强诵读,故设计使用“四步诵读法”,即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每一步,都首先指导学生自学(自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再适当点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同时,这四步各有侧重点,又相互联系,循序渐进,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下借助网络等多媒体查阅有关韩愈的生平及作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文体特点。有感情地、字正腔圆地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导入新课

1、截取《二泉映月》的曲调带学生进入一种凄凉哀婉的意境。

2、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初中我们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高中我们学习了以孝情动人的《陈情表》。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兄弟友情、骨肉亲情的至情文章《祭十二郎文》。

推进新课

检查预习,下面知识由学生用多媒体展示。(具体内容略)

一、作家及作品知识

二、写作背景知识

三、祭文文体特征

整体感知

1、配乐听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错读的字音。

2、带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文字,然后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诵读时,注意体会文中抒发的感情。本文采取韵散结合,以散为主的形式表达,运用与亲人对面交谈以叙家常、吐心曲的方法,诵读时加以体会。

合作探究

在诵读中积累,进行知识归纳:

1、重点实词

衔哀致诚辍汝而就汝不果不克蒙其泽吊慰何尤

2、词类活用

成家以致汝业其家长吾女及汝女

3重要虚词其乎矣

4通假字时羞之奠零丁早世敛先人之兆

5特殊句式

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第五、十一段。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在充分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

导入新课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催人泪下的ㄊ闱樯⑽模“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深挚感情。

合作探究

一、诵读、感悟

引导学生饱含感情地分段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3段)

叔侄情深

第二部分:(4—9段)

十二郎意外之死

第三部分:(10—12段)

吊慰之情

二、诵读、赏析

1、赏析情思:

提问:本文自始至终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并作简要分析。

点拨:“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是因情而写,所写皆情。

A、流露出一种遗憾酸楚之情

B、透露出一种深沉的痛惜、自责之情

C、流露出一种悲凉凄楚之情

2、深析“情”中”“悲”情

提问:本文主要表达对十二郎之死所产生的悲痛之情,这种痛主要表现于哪些方面?

点拨: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3、抒情手法学生感知并总结)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寓情于事,通过生活琐事表达自己的感情。

(3)语言上借助虚词的使用来表达情感。

提问:体会语气词连词的表达效果(参照课后练习点拨:三个“邪”字、五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五个“矣”字,表示不得不信这一噩耗的无奈之情。此段借助虚词表达了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过程,尤其显得哀婉动人。2)

课堂小结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拓展延伸

1、提问:比较本文与一般祭文有什么不同?体会本文自由体写法与边诉边泣的表达形式。

2、相关链接:诸葛亮吊周瑜

活动与探究

活动目的: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及情感储备,设计一场“亲子”活动,体悟亲情,学会尊重父母,平等对话。

活动内容:利用双休日和父母坐在一起开展一次对话。话题可以围绕个人的理想、学习、成长及家庭生活、父母工作等。并做好谈话的记录。

活动步骤:1、首先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和父母进行交流,整理归纳谈话的记录。

2、学生根据记录下的谈话,整理成文。

3、小组交流,选取代表作典型发言。

4、教师对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及结果作评价。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步骤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步骤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背诵课文3、4、5段。

能力目标

1、归纳掌握“制、亡、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难度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

2、评品法。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鉴赏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具体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贾谊的文章,尤其是政论文,历史上向来评价很高,鲁迅先生曾誉之为“西汉鸿文”,《新编中

国文学史》称《过秦论》为“政论文之楷模”。从《史记》、《汉书》、《昭明文选》到明清乃至当今的古文选本,几乎都录入和收选了《过秦论》,特别是上篇。历代评论名家都说它“雄俊宏律”、“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是古今第一“盛”文章。

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它的气魄吧!

二、解题:

1、简介作者

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比。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后梁怀王坠马而死,贾生亦伤心而死,死时仅33岁。贾谊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的主张,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极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与民休息”。他多次上书,评论时政,《过秦论》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指出秦王朝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过劝谏汉文帝“安民”,并实行政治改革。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3、文体特点。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文,“过秦”即批评秦之过错的意思,批评秦的过错意在总结历史教训。“论”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

三、诵读、疏通、理解课文:

1.一词多义:固、亡、利、遣、度……

2.词类注用:

3.铺张夸大:用赋的手法写议论说理的散文。

4.文言对举:

①词语对举: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②分句对举: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③排比(对举的扩展):……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论制其兵。

四、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参考观点】

(一)优:

1.善用对比、排比、对偶等修辞。

如对比:秦国与秦朝,秦朝与陈涉,九国与秦国,九国与陈涉等。

2.条理清晰:

(二)质疑:

1、叙多于议。

2、扣中心欠紧。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步骤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流畅说出《史记》的相关文学常识。能在具体语境中识记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的分析,识记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并简单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确客观评价有关人物。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拓展一些实词、虚词和兼语省略句法的知识。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项羽和刘邦等人物。

学情分析

通过《史记》名篇的学习,学生对史记叙事笔法以及人物塑造方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淀,但此文篇幅较长,部分学生在字词的理解上会存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理解文章借助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展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是学生面临的困难。因此,本次教学重点在于借助圈划、朗读等手段,巩固、强化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品味情节和人物,能客观地进行分析和鉴赏。

课标要求

读懂,理解浅易的文言诗文。能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基本思想,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鉴赏优秀的文言诗文作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作简要的评析。

考点分析

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辨析。《史记》基本常识的识记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整理《史记》相关文学常识。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音乐起,播放项羽的'《垓下歌》,在音乐中体会其慷慨悲凉的意味。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课件展示《大风歌》,齐诵并简析,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

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主要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引导学生思考: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借此引入《鸿门宴》的学习。

二、分享搜集成果。

(检测为主、明确知识点。)

环节一:

司马迁和《史记》;

环节二:

历史背景。

(课件明确。)

三、分享预习,梳理文本:

1.字形、字音、字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

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

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强调字音:

飨(xiǎng)说(shuì)美姬(jī)鲰(zōu)生卮(zhī)酒有郤(xì)玉玦(jué)瞋(chēn)目目眦(zì)跽(jì)曰参乘(shèng)彘(zhì)肩不胜(shēng)刀俎(zǔ)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并做好各类文言现象的标志。

①通假字、

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坐─座:置之坐上。

不——否

②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古今异义

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寿古:敬酒。今:长寿。

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3、学生简单概述课文内容,然后梳理

(1)本文记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事件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结果如何?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本文中心:鸿门宴

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

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亚父定计夜访张良刘邦定策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

(2)文中涉及哪些人物?故事如何展开?(请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对比照应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项羽范增项伯项庄

刘邦集团:刘邦张良曹无伤樊哙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互动设计: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点拨: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四、总结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因境生情,提高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课前预习。

展示课前预习结果,以鼓励激发兴趣。

积累文化、文学知识,同时为阅读文本作必要的准备。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目标。

问题的设计着重于让学生关注文章的重点,加深对写作方法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立足文本,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学生获得具体感悟。

在互动和分享中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部分学生分析阐述不全面,适当引导。

基本文言常识通过学生交流补充,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明确并归纳总结。

通过朗读,揣摩语气,在动态的事件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本课小结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最为精彩的一段,它借鸿门宴上双方人物的一次汇集,生动地写出了项羽、刘邦双方明争暗斗的斗争场面,刻画了项、刘两人不同的性特点及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成功刻画了张良、樊哙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我们在阅读之余,需要更多关注作者借助人物描写凸显人物特性上的成功之处。

课后作业见作业包1+2(必修+选修)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步骤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曹禺和《雷雨》的相关知识以及戏剧的一般常识。

2、理清《雷雨》的人物关系,分析其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品味剧中周朴园鲁侍萍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变化,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3、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

1、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2、分析两场戏剧冲突,并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

2、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以及学生对戏剧主题的理解。

【教学策略】

1、指导学生分组编排表演《雷雨》中的两场戏。

2、本文将采取活动式(表演)、探讨式、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通过表演课本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愉悦的课堂情境,在观剧、讨论中不断领略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知识储备

A、作家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中国现当代剧作家,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作者自己说:“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两部作品,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戏剧氛围浓重,语言富有诗意。

B、时代背景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杰出剧作。此剧写于1933年。剧本所反映的时代,大约是从1894年至1924年这段时间。这个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社会加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代表着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人民革命的浪潮前赴后继,无产阶级日益发展着、壮大着,最终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它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广大的劳动人民依然呻吟在豪绅统治下,暂时处在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之中。这个时代的低气压虽然是郁闷的,但却呼唤着、预示着大雷雨的到来。曹禺以其对时代的敏锐感受,把他的感受结晶为深刻的哲理,由此透出时代的精神。

C、文本要点

《雷雨》剧情。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出身封建世家,曾留学德国。三十年前作少爷的时候,为迎娶一位富家小姐,遗弃了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的婢女梅侍萍。长子周萍留在周家,而侍萍怀抱次子大海,投河遇救,后嫁与鲁贵,生下女儿四凤。周家后来从无锡迁居北方某大城市,周朴园又娶繁漪为妻,生下儿子周冲。他们与鲁家共居一地。鲁贵与四凤在周家帮佣,大海在其生父周朴园的煤矿上当工人,但两家各不相知。周朴园当年在包修哈尔滨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二千二百多名小工。从死者身上榨取了钱财,后来又不断地破坏工人的罢工运动,并指使警察开枪打死矿工。他独断专行,压制繁漪的个性,夫妻矛盾尖锐,视同仇人。繁漪苦闷抑郁,与周萍发生了乱lun关系。后周萍遗弃繁漪,又和四凤相爱,当繁漪获悉周萍、四凤要相偕出走,在绝望中当众宣布了她和周萍的乱lun关系,周朴园也公布了侍萍的真实身份。隐秘暴露,真相大白。四凤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冒雨冲入花园,触电身亡。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侍萍、繁漪在巨大打击下也先后疯癫。周朴园孤苦伶仃。剧作在一天之内集中写了周鲁两家历时三十年的生活史,表现了新旧两种思想斗争和阶级矛盾,揭示了悲剧的根源。结构严谨,矛盾集中,戏剧性强,形象鲜明,语言性格化。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基础知识

1、生字

涔(é):形容雨、汗、血、泪等不断流下或渗出。谛(dì):仔细。愕(è):惊讶;发愣

2、词语

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见地:见解。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

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

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也作“贤惠”。郁热:闷热。郁: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意气:文中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向下流。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门当户对:指结亲的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

规矩:(行为)端正老实,合乎标准或常理。拜望:探望长辈或领导(敬辞)。

恩怨:恩惠和仇恨。多偏指后者。痛不欲生:形容悲痛到了极点,不愿再活下去了。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认真细读课文,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成功地表现了“周朴园”和“侍萍”个性特点的?

子问题1:《雷雨》这个标题可否换成《两个家庭的悲剧》?请谈谈理由。

子问题2:《雷雨》的故事情节是什么?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一折故事的情节。

子问题3: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相认的场面,作者通过哪些个性化语言和动作来揭示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的?请细读原文后,填写下表。

人物:周朴园/鲁侍萍

个性化语言

动作

人物性格

矛盾冲突

子问题4:

A、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子问题5:周朴园和鲁大海见面的.场景,作者通过哪些个性化语言和动作来揭示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的?请举例简要分析。

子问题6: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三、课文小结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

在戏剧艺术上,《雷雨》臻于完美之境。它的冲突设置在其自身的特色中起承转合达到极致。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它成功塑造了剧中人物,丰满而复杂;它具有一种诗意之美,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一起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味。

课文所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可分为两个场面,地点都是在周家客厅里。第一个场面写周朴园和侍萍三十年后意外重逢并相认,第二个场面写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激烈冲突。周朴园、侍萍相认的情节是剧情很重要的发展。因为他们的对话揭示出两人年轻时曾经有过婚恋纠葛并生有两个儿子这个秘密,而这个秘密是全剧的关键情节。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则让周、鲁两家中的五个人之间初次发生联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关系因为激烈的阶级利益冲突,被完全忽略、消解了。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鲁大海(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萍(怒)你混账!

周朴园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开除了!

周冲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周冲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你胡说!

鲁侍萍(至大海前)走吧,别说了。

鲁大海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周朴园(厉声)下去!

仆人们(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萍(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

周萍打他!

鲁大海(向周萍)你!

仆人们一齐打大海。大海流了血。

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

1、周朴园对周萍、周冲两个儿子分别说“不许多说话”、“你少多嘴”其用意是什么?

答:

2、鲁侍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一句的语言妙在哪里,表现了侍萍怎样的感情?

答:

3、这个片断中有许多矛盾冲突,其中最基本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答: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步骤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总结: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小结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步骤 篇8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学习诗歌中所运用的用典比兴的艺术手法。

2.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情境体验、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学习过程,学会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深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教师通过对诗歌的深层解读,学习曹操在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抱负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学习魏晋诗歌的用典比兴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前大家先一起来听段诗歌朗诵。听完朗诵以后,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说说你对刚刚这首诗歌的了解呢?看来大家对曹操很熟悉啊,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二)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忧”的基调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结合诗歌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在学生朗读诗歌之前该让学生明确诵读诗歌的过程中体味诗歌忧的感情基调。

(三)赏析诗歌语句,解读诗歌意象

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互相参照,互相启发,要求组内成员都要分享自己对诗歌中的意象的解读及对诗人“忧”的内容的解读;2.各小组内推选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1.诗中表现诗人“忧”的诗句?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课件展示)

2.诗人为什么而“忧”?

明确:①忧功业未成(板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课件展示)

②忧贤才难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课件展示)

3.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忧”的感情的?

明确:酒、朝露、明月

(1)酒

在诗歌中“酒”一般被用来表达忧愁思绪,因而有了“借酒浇愁”一说,同学们结合诗人生平及整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曹操借酒表达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还是消极的?

(知人论世。结合全诗可明确曹操表达的是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2)朝露

诗人将人生短暂比喻成“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3)明月

在古典诗歌中明月一般借以寄托相思别绪,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贤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就像天上美好的月亮,一心向往,不知何时才能得到,因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4.诗人借助了很多意象来表达自己“忧”的情绪,他又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感情的?

明确:

比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比喻人生短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比喻贤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诗是表达女子思慕爱人,曹操在引用上省略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表现诗人求贤如渴的心情。

5.诗歌中“忧”的情绪贯穿全诗,但是同学们朗读的时候却情绪激昂,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诗歌虽然“忧”的情绪贯穿整篇,但是在忧的背后却饱含诗人建立功业、渴慕贤才的理想和抱负。

6.请个别同学朗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其他同学思考曹操借这几句诗表现什么?

明确:这几句诗勾勒出一幅彷徨无依的.特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良将贤才无明主可选时的彷徨,与曹操在整诗中表露的求贤若渴、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抱负相呼应。

(四)教师总结,拓展作业

1.正是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所以面对短暂的人生,曹操一扫前人要及时行乐的消极态度,发出人生苦短,及时立业的感慨,处在乱世的曹操,在50多岁的高龄仍然渴望建功立业,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家更应树立远大抱负,发愤图强。

2.以一篇短文写《短歌行》给你的启示,题材不限。

五、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步骤 篇9

设计意图

《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

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

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

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

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

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5段:

(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

(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一个“何也”,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例句从课文第2段找来明显的句子,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注意连用“也”字的语气及其强调作用。

[说明]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紧扣原句,促使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习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

[板书]

2、攻守势中看兴亡。

[设疑讨论]“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1~4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兴”或“亡”的史实。

[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议论的是“攻势”;“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

(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

(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强国请服,弱国入朝;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亡: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点拨]“攻”指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指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说明]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抓住中心句引发开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习归纳。另一方面由意而言,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识。

[板书]

3、秦过为鉴可治国。

[设疑讨论]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说明]将“仁义不施”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思维深刻性训练、鉴赏评价训练、语言训练都得到落实。

[板书]

[总评]文言文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减肥消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积极思维,学会自读。本设计突破“字字落实,串讲课文”的传统教法,从标题入手,抓住全文中心句和重点语段,在论证方法、论据材料和写作主旨三方面设置讨论题,注意“意”“言”结合,创设启发思考、指导读书的情景,让学生在读书和思考中理解文意,掌握字词,培养自读能力,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讲读或自读提供了一个教学思路。

高一语文《过秦论》原文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殽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步骤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文章中的关键文言词语并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梳理文章思路。

2.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3.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问学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回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也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寡人之于国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字的取独用法、“凶”“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学生再读文章,梳理文章的内容层次。

明确:点明主题——“民不加多,为何?”孟子针对疑问,巧用比喻进行答疑,解决“民不加多”的`疑问。再次,解决“民加多”主要包括:农粮生产、水产养殖和林木种植。最后,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应有的态度是“王无罪岁”。(板书:民不加多?)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孟子在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政策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不直接说明,而是“以战喻”?

明确:

(1)梁惠王好战,对于战争十分熟悉,这样说,具有启发性,便于接受;

(2)运用比喻论证,且十分恰当和贴切,使话语和论证充满逻辑,文字的生动和从容,体现孟子的机智和风趣。(板书:比喻论证:战喻)

2.请同学们思考,以现代眼光审视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内涵?(板书:王道)

明确:

(1)解决温饱问题,有粮吃,有房住,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

(2)进行思想寄语,兴办教育,敬老爱幼,文明之花盛放。

(3)严于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观条件。现代生活的意义:启示我们要维持生态平衡,增强环保意识,解决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问题。

3.本文论辩艺术的技巧有什么?(板书:论证技巧)

明确:

(1)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对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2)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3)口语化,生动多趣。辩论说理讲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诱,争取主动,易于接受。(板书:修辞:排、偶)

(四)拓展延伸

补充说明有关于孟子的思想主张和治国策略。

明确:

(1)“民贵君轻”的安邦之策;

(2)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论”;

(3)延续了孔子的“仁政”思想;

(4)不同于庄子的浪漫主义,孟子风格是阐论明理的现实主义。

(五)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回顾文章的条理和思路,并结合深入研究部分提出的三个问题,巩固知识要点。

作业:请同学想一想,你如果是梁惠王的谋臣,将会用什么方法使帝王明白治国策略的欠妥之处呢?(要求:字数不限,要有条理,符合实际情况。)

五、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基本内容后,剖析深层思想和现实意义。因此教师要以读为主线,安排朗读和诵读,带领学生翻译文本并理解文意。本文凝结了孟子的论辩技术和治国安邦之策,因此,要结合孟子所处时代进行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步骤 篇11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学期

课题

《芣苢》《插秧歌》——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教科书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诵读诗歌,结合诗句展开合理想象,还原诗中热烈的劳动场面。

品读诗歌,体味情感,感受劳动者的辛苦与快乐,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重点:

还原是诗歌中的劳动场面

教学难点:

感受劳动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导入

教师说导入语,学生听讲并思考。

1.回扣上节课问题:编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安排2首古诗?为什么是这两首古诗?

2.回顾学过的关于劳动的诗歌:《归园田居》《悯农》等。

《归园田居》:描摹出诗人的劳作之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悯农》:告诉我们一粒米、一口粥,都是通过艰辛劳动得来……

提出问题:在内容上,《芣苢》《插秧歌》与这两首诗有何不同?

12分钟

环节一

《芣苢》:劳动的欢歌

核心任务:自读《芣苢》,描绘阅读后你眼前浮现出的画面(200字左右)

学生障碍点:全诗一共只有48个字,还有很多重复的字句。要怎么写出200个字的画面来?

难点突破:

(一)品味动词,还原场面

任务:阅读诗歌,结合注释,发挥想象,填写表格

问题1: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六个字的含义。

明确:采、有、掇、捋、袺、襭等六个字,其实是六个动词,

表示六个动作。

采:采摘

有:取得,获得。

掇:拾取,摘取。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问题2:品味动词,思考六个动词联用,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障碍:概括画面,而非描绘画面。其深层原因是学生不理解动词的内涵,从而进行合理的想象,还原出诗歌的画面。

方法点拨:借助字形字源,品味动词含义,展开联想想象

参考名家译文,还原劳作场景,描绘诗中图景

明确:看似简单六个字,就把女子们发现芣苢,采摘芣苢,再到满载而归的过程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二)吟咏诗韵,体会情感

任务:体会劳动妇女采集芣苢、歌唱《芣苢》时的心情。

方法点拨:对比阅读《芣苢》与《弹歌》,体会两首歌不同节奏背后的情感差异。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重章叠句背后的画面与情感。

明确:

《吴越春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四句,八个字,描绘了我国远古劳动人民的狩猎场面。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捕猎禽兽,通过紧张的.劳动获取食物。我们在读的时候,感受到一种紧张的节奏。想必,他们在歌唱时,心里也对猎物充满了急切的渴望。

在“采采芣苢”和“薄言”的重复中,节奏放缓了,画面里的人也放慢脚步。《芣苢》重章叠句,在不断重叠、不断回环的歌声中,感受到劳动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方玉润《诗经原始》)的快乐。

学生活动:修改预习作业

10分钟

环节二

劳动者的颂歌:《插秧歌》

核心任务:选择《插秧歌》中的某一人物形象,给他(她)写一段心灵独白。

难点突破:

(一)写作基础: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

问题1:和《芣苢》相比,《插秧歌》里的劳动有具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诗句谈一谈。

知识补充:插秧

交流典型回答:辛苦的劳作

紧张的气氛

专注的劳动者

提示关注要点:关注动作,还原画面

关注比喻,感受气氛

关注语言,揣摩心理

关注细节,体会精神

(二)写作难点:依据诗句,结合人物身份,揣摩人物心理

问题2:一段的心灵独白,需要兼顾哪些要素?

要点:符合人物身份

契合人物性格

关注特定情境

举例:以“农夫”形象为例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作为一家之主,看到全家人一齐劳作,会是什么感受呢?)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农夫自己会不会产生自己是战士的想法?)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是什么支撑他不顾辛劳:不没吃早饭,也顾不上休息呢)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田夫为什么会答非所问呢?在问题与回答中间,田夫在心里想什么呢?)

明确:劳作是辛苦的,紧张的。所以本诗时杨万里写给农民的颂歌:歌颂他们辛劳中的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的热火朝天,赞歌颂他们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投入忘我。但这些,在劳动者这里,其实是一种自觉。

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承担着一家的生活。眼前的这一片秧苗,就是一家的希望。

发自内心的热爱——农人对待庄稼,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

一种根植于骨子里的习惯——春种,秋收,在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中,成为了潜意识。

1.总结

劳动何以成歌成诗

回答问题:

编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安排2首古诗?

明确:展示古代劳动者的风采,与其他写劳动者的诗歌相比,还原了劳动最本真的滋味。

为什么是这两首古诗?

《芣苢》,使我们在远处欣赏劳动妇女们忙碌欢乐的劳动画面;

《插秧歌》,让我们走近劳动者,体味他们的感情,感受他们的辛苦与快乐,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2.思想总结:

“劳动何以成诗”

劳动,辛苦繁忙,劳动者们却甘之乐之,在辛苦中收获快乐,也就生出了美感。

3.拓展阅读:

朗读关于劳动的诗,体会劳动中的快乐和美丽

秋浦歌·其十四(唐·李白)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乡村四月(宋·翁卷)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步骤 篇12

高二年级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内容来看,今年所选的《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实用性和趣味性都较强,有利于师生教学的进行。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研组的工作计划为参考,将作出以下的思索与安排。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一课程的学习,它选取的是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既体现文学史的标准,又体现教材的品味,还选取了一些当代优秀的中青年作家的作品,在“经典性”之外再添一些“多样性”色彩。全书分为诗歌和散文两大部分,各五个单元。由于时间的局限,我打算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精读部分的诗文,略读部分更多的是学生自学。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我认为对诗文的赏析,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再创,要充分相信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教材教学的难度在于,如何才能提高他们对现代诗文的兴趣。鉴于此,我将打算在教学期间开展一次诗歌配乐朗诵比赛和诗歌创作征文,适当的给予奖励,以此来激发他们对诗文的激情。

本学期语文教学的综合计划:

(1)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教学方法、措施:

1、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放声朗读的习惯。

(2)预习新课的习惯

(3)记笔记的习惯

(4)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5)思考和说话的习惯

(6)课外阅读的习惯

(7)勤写勤练的习惯

(8)整理积累的习惯

(9)总结得失的习惯

(10)书写清楚的习惯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3、抓住文本特点,教学侧重恰当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本,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4、古诗文、其他文言文阅读,重朗读,重基础积累

古代诗文的阅读,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部分障碍;课堂上,老师作重解决疑难字词句的理解,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吸收积累。强化朗读教学,强化翻译教学。文言常识的教学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5、鼓励学生口头交流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给时间思考讨论,鼓励大胆说话,大声说话。

6、写作教学,每两周一次两课时作文训练。

加强作文习惯训练,先审题,再构思,提纲好了后动笔。还要求记叙文入格。还注意其他作文素养的培养。

7、鼓励学生作研究性学习探讨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步骤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教学重点:

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诵读法,教师讲解法。

第二课时:讨论学习法。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

教师明确: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

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讨论)。

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

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4、总结情、理、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

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参考:《永遇乐》、《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猫》、《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3)寻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渊明、李白等)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以下为节选):?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2、课文中都有哪些月亮?与前面同学们搜集的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3、学生分析苏轼描写月亮的变化发展过程。讨论明确: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在景中呈宁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苏轼由“会换雕弓如满月”的豪情状态轻而为“抱月而长终”的遗此独立。但苏轼毕意是大家,总能于逆境中化解苦闷,随缘自适,超脱放旷。说明: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并且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将原先的四组分为两组,分别从客和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2、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

3、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学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结合相关分析,得出: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参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参考)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参考)说明:利用小组讨论,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并且通过竞争激发了兴趣。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情感的体悟。同样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古人人生观的理解,通过对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传统文化的神奇。

三、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1、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2、不这么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3、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4、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5、在现代社会,“一毫而莫取”的观点显然行不通,你不去争取,只有被别人“吃”掉。

6、理解是断章取义了,他说这话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这种态度做官,那现在会少很多贪心官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现在还用,如果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显然是不对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风、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坏生态。

小结:同学们不是只停留在读懂字词句上,而是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学习《赤壁赋》,我们不仅走进了作品,也走近了苏轼,感悟到了一种人生的美。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余秋雨先生写给苏东坡的一段话,和大家互勉。

学生齐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说明:通过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他人关注的意识,利用优美的文字唤起对人生的感悟。

四、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出现的精彩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写一篇评论文章800字以上。参考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教学反思: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例如学生总结这篇课文十分精彩: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3)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说明:还学生自主的权利,同时也是对课堂的总结。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有好多学生都谈到这样的学习非常轻松,并且可以涉猎到更感兴趣、更广泛的知识。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当然,教会学生方法,改变学生的习惯比任何都值)

3、改进的想法是打算结合网络,以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步骤 篇14

《林黛玉进贾府》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了解《红楼梦》全书及《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初步感知文本。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世界上没有哪一本书会像《红楼梦》这样受到无数人的喜爱,世界上也没有哪一门学问会像“红学”这样独一无二,世界上更没有仅仅因一本书、一门学问就产生出天文数字的经济链。清代乾嘉以后就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草珠一串·京都竹枝词》)的说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

简介曹雪芹及《红楼梦》。(可提前印发资料,也可通过课件展示说明,重点介绍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也可指定某一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二、指定同学将课文朗读一遍(可指定一排),有读错的,则分别从形、音、义三方面予以订正。重点留意字词(略)。

三、预设问题,深入文本

学习活动:按照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说说贾府的特点,并介绍贾府的主要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可分解为以下两个问题来完成:

1.未进贾府之前,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文章是怎样通过林黛玉的一双慧眼一层层铺陈开来的?或: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在课本上划分层次,完成后同桌交流。请学生回答。)

2.默读第二部分,思考:林黛玉进贾府都见到了哪些人? (学生独立完成)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勾画出《林黛玉进贾府》中你认为描写人物肖像和语言最准确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味,从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加以评述,看看通过这些语言反映了人物的什么身份和性格。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分析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通过揣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活动过程】

一、提出活动要求

问题设计:课文描写人物非常巧妙、精彩,写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并用。详写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三个主要人物。请找出集中描写这三个人物的段落,反复阅读,思考一下:他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这三个主要人物?(任选一个人物,可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向全班展示)

二、分析人物性格

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性格:

1.作者在描写王熙凤时,不惜浓墨重彩,淋漓地铺陈王熙凤的装束衣饰,用意何在?

2.对于同一个问题,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回答宝玉“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什么黛玉要改变口吻呢?

3.宝玉听到黛玉无玉时,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摔玉,体会这一细节,分析宝玉的“痴狂病”是什么“病”?

4.《红楼梦》是小说,但在叙事描写中大量穿插诗词。节选部分用《西江月》二词来写贾宝玉,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经过师生共同探究,可形成如下板书或课件:

1.多愁善感林黛玉:

(1)众人眼中的黛玉——超尘拔俗的气质,娇弱多病的体质

(2)熙凤眼中的黛玉——不同寻常的标致

(3)宝玉眼中的黛玉——脱俗飘逸、清爽灵淑

2.精明泼辣王熙凤:

(1)写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2)绘肖像——浓墨重彩,雍容华贵

(3)见黛玉——极尽奉承

(4)回王夫人——精明机变

3.潇洒多情贾宝玉:

(1)出场前的他人介绍——惫懒懵懂、顽劣疯傻

(2)宝黛相会时的肖像描写——眉清目秀、英俊潇洒、任性率真

(3)《西江月》词对于宝玉的刻画——独立不羁、张扬个性

三、展示对小说中人物语言的述评

展示要求:

1.要求根据预习,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或某句话来述评。讲述时讲的虽是个别例子,但仍要讲得有头有尾,成为完整整体。如:我认为王熙凤“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语言最能表现王熙凤的性格。这段话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明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是《红楼梦》中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

2.可以边述边评,也可以述完了再评,但不可只述不评或只评不述。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才能养成。”该项活动通过提出述评的语言规范方面的要求,既是对小说人物性格的鉴赏,又是一种语言训练)

3.学生展示交流所找的例子,要结合文本,教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提供了几个例子,教师可以再提供几个,学生讲不到时教师可预作补充。

经过评说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梳理出一段文字,避免说成一般的答案,可用略带演讲的口气说明。(略)

四、布置作业

有条件的话,课外读一读《红楼梦》全书

学习用“批注式读书法”对节选部分的两个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进行评注,鉴赏曹雪芹运用语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从而获得艺术审美享受。

示例: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外貌描写方面)

点评: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活脱脱一个风流俊逸的美貌仙子。

方法提示:要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步骤 篇15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2、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设想】

1、要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透过可笑的行为举止认识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从“笑──思──悟”的过程来引导。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笑上。

2、本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教学时,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

【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则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点拨: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光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与他相似。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语,简直叫人拍案叫绝。从这位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挂着“一带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鲁迅《风波》),想起只要镇上有点什么动静就忧心忡忡地担心“不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契诃夫《变色龙》)。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领略一下他笔下的另一个典型得让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形象。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1]作者简介

请同学简要介绍一下作者。

点拨: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

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为《套中人》)剧本《樱桃园》等。

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

[互动设计2]阅读课文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互动设计3]总体把握

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

第二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婚事

开端:准备结婚

发展:漫画事件、骑车事件

高潮:交锋

结局:婚事告吹

第三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死

[互动设计4]分析人物形象

1、套子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点拨:其身上有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即衣、住、行方面写有形的(具体见课文)。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所谓无形的,是指起思想上的,他有套子式的思想,套子式的论调(具体见课文),其爱情的过程,最集中、画龙点睛、突出了他“套子式的论调”的愚昧和反动。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2、思考两个“怕”

(1)别人“怕”别里科夫

提问:别里科夫是个中学的希腊文教员,为什么“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

点拨: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2)别里科夫“怕”别人

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请找出文中对别里科夫脸色的多处描绘,说说其意义。别里科夫结婚的喜剧转眼间变成死亡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点拨: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对别里科夫的脸色有多处描绘。静态的肖像描写中,有“他的脸也”“戴黑眼镜”;惩罚学生情节中有“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晚上通宵做噩梦,早晨到学校的时候“没精打采,脸色苍白”;看到促狭贵画的漫画“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看到华连卡骑自行车。

这脸色的变化,正说明他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也说明他的外强中干,不堪一击。

在结婚这个问题上,课文深刻揭露了别里科夫从未透露过活人感情的灵魂。这个满脑袋是“套子”思想,满口是“套子式论调”,处处是“套子式”举动的角色,教师们怕,校长怕,城里许多人都怕的别里科夫,却怕结婚,这正说明别里科夫是伪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实际上是个丢失了生活权利的人,同时,也说明别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毕竟还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

(附带)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点拨: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互动设计5]别里科夫的意义(主题)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点拨:“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可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谦虚”是什么意思?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点拨: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这就揭示了别里科夫的社会时代的典型意义。

三、小结

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最后让我们看看他的尊容吧(读苏联著名画家库克雷尼克斯的插图)。

四、作业布置

准备写好《“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系列文章:调查一:案发背景;调查二:现场勘查;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大家对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已经有了认识,却未必深刻。这节课,我打算以促进大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激发大家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搞个“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报告会。

自杀?他杀?

——“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

二、导入报告会情境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性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xx年新春时节,东平明湖中学高一(21)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三、具体操作过程

调查涉及的几个方面:调查一:案发背景;调查二:现场勘查;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

要求:四人一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

(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适当生发联想想象,互相激发,共同探讨。)

(课堂进程至此,教师再顺势推向一个高潮)思考:写出本案“结案报告”。5分钟完成。

本案引发的思考:创新求活,守旧必死。

示例:各项调查报告

一、案发背景

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

这年夏季的一天,人们在一所中学的男教工宿舍里,发现了一具死尸,死者为男性,中年,属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点很多。死者生前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平时行为古怪,谨小慎微,但又刻板古旧,以他的思想辖制着全城。在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约一月后死亡。死前正处于恋爱中,甚至于打算结婚。

二、现场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耳内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三、本人档案资料

姓名:别里科夫

性别:男

出生日期:年月日

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况:未婚

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密哈益?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关人士采访

采访对象1、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关系如何?

答: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街上拿着书走,甚至不能穿绣花衬衫,简直荒谬透顶。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这一来更讨厌他了。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这绝对不可能。因为他当时安然无恙地爬了起来,离去时步伐也很稳健。但他当时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尴尬。

采访对象3、“我“(布尔金)

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

答:一个怪人。您要是见过他一面,就决不会忘记他。因为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他也裹着棉大衣。还有,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答:噢,他一定想不开的,要知道,他这种人最害怕出乱子了,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却自己闹出这么个乱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

答:没有。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讨厌他,不会有人会为他的死亡悲伤。但也决没人会冒着危险去杀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辖制,什么事都怕呢。

五、结案报告

本小组通过对别里科夫一案的调查与分析,得出结论:

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本小组裁定,思想的保守和顽固,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正是这种极端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综上所述,本小组做出最终裁定:可怜的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该张开开放之眼,明眼看世,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高中语文教学优质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24-09-10

    高中语文教学优质教案设计 篇1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  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

  • w
    高中语文教案合集设计模板

    发布时间:2024-09-08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教案合集设计模板 篇1  [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启发学生好好把握现时,就是要珍惜并...

  • w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热门6篇)

    发布时间:2024-09-06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篇1  一、导入:(3分钟) ...

  • w
    高中语文教案合集设计方案(集合八篇)

    发布时间:2024-09-08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语文教案合集设计方案 篇1  理论支持  建构主义学习...

  • w
    高中语文教学优质教案范文

    发布时间:2024-09-10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高中语文教学优质教案范文 篇1  一、导入:(3分钟)  同学们,...

  • w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4-09-06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1  新的学期,新的挑战。我们高二语文组的各...

  • w
    高中语文教案范例设计(必备12篇)

    发布时间:2024-09-20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教案范例设计 篇1  一、指导思想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地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

  • w
    高中语文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4-09-14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做好计划,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吧。那么计划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下语文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分享。高中语文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1  本期教学任务紧,复习任务重,知识头绪复杂,基础知识不牢,基本技能薄...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