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作者简介
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而后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检查预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柏树( ) 恍惚( ) 隽永( )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二)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 意蕴:宿命: 恪守:
亘古不变:窸窸窣窣:
四、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悟
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并思考:
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母亲)
2、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
明确: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3、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二)研读第一部分
1、“我”在什么情况下进入地坛的?
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颓废、迷惘
2、其实,在进入地坛后,作者觉得“我”与地坛早有一种联系了,文章如何叙述的?
明确:(第2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地坛离我家很近”“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4、这是一个怎样的地坛?(课文第一部分3、5、7段)
明确:①第三节里,从那些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和玉砌雕栏上我们仍就能想象出地坛昔日的金碧辉煌,高大气派。可是如今一切的繁华都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中。四百年的风风雨雨,地坛洗尽铅华静静的守候,等待着作者的到来。它以博大的胸襟拥抱了史铁生,它以它的宁静给史铁生撑起了一个叩问灵魂、思考生命的场所,它并非居高临下去审视史铁生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接待他。史铁生的生命和地坛契合了,从此就再也没有分开。
②第五节里,园子饱经风雨,历经沧桑,但园中的小生命们却以它们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无论是蜂儿还是蚂蚁抑或是瓢虫,它们虽然卑微,但他们并不因为生命的卑微而放弃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各自故我的生活着,向人们展示生命的缤纷,无言的诉说着生命的美丽。看那只留在树干上的蝉蜕是否在诉说只要能在枝头为生命高歌,即使付出四年地下艰苦的劳作那也值得,轰然落地的露珠是否在昭示卑小的生命只要积聚力量就足以演绎生命的辉煌,不衰败的古园使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生命抗争。园子是作者的比照,他从中获得了宝贵的启示: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颓废。
③第七节里,即使是落日也要把余辉洒遍世间每个角落;即使天地落寞,只要我们纵情高歌,也会演绎生命的豪情;即使是花叶飘零,也要落叶归根,化作春泥肥沃土;泰戈尔说:“天空没留下任何痕迹,但鸟儿已飞过”,孩童的脚印不正是他们生命的留痕吗?还有那寂静的守卫着地坛的苍松翠柏,不管人世沧桑巨变,不管人间悲欢离合,它依旧坚定执著的存在!
哪怕是一棵小草,也要染绿整个春天,哪怕是一滴水珠,也要折射太阳的光辉;哪怕是昙花,也要让生命在瞬间绽放的灿烂!哪怕是流星,也要用自己的光和热划破沉寂的夜空!也许这正是对生命最好的解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描写无疑不是作者心绪的传达。概括来讲,这些景物描写有利的烘托了作者的心境;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特殊的背景,便于作者展开生命的思考,而且有些景物本身就是对生命对世界的形象解读。
5、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朗读第六段)
明确: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第三个问题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母亲。
第二课时
听歌曲《我想更懂你》,其实年轻的我们跟我们的父母亲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存在沟通问题,那作者与母亲经历了什么?
(三)研读第二部分
母亲的付出
1、第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吗?“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的意味。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明确: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担心……她只是不知道……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这苦难只好我来承担”)
3、母亲给了儿子哪些精神上的关爱?儿子在母亲身上读到了什么?你能找出这些感人的细节,有感情地读读它们并说说它们的好处吗?
明确:体现于课文第9段,第10段,第15段
板书:第9段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艰难的命运
第10段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坚忍的意志
第15段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
儿子的感悟
4、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突出了母亲苦难的命运,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念的情感。诵读第五段。这些苍凉的文字来自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凝重苍凉的文字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动的热流。
5、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文回答。(“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6、再回头看看前面的那个“遗留”的问题——怎么活,谁能给出他的答案?
明确: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忍的活下去。这正是回答作者“怎么活?”的疑问的答案。
7、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请集体朗读。明确:“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总结第二部分: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四)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写的抒情散文,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表现了作者残疾后由自伤到轻生到寻找新的生活道路的勇气和力量。全文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地坛荒芜中的生机,使他萌生了生活的信心;后半部分写伟大的母亲给了他寻找生路的勇气。作者用与苦难抗争的生动事例,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与疾病抗争、追求新生,开拓幸福的人生之路,是文章所宣扬的主题。希望同学们能从中获得教益。
附:板书设计:
教育目的:
1、为了使全班同学理解《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能把规范的要求内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
2、通过主题班会,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规范指导本班学生平时的言行。
教育要求:
人人参与,联系实际,自我反思,查找差距。
教育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班主任:请班长和体育委员介绍上一周我班自习课和上操情况并进行评析。
二、针对学校对我班的考核请同学剖析原因
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班主任:通过交流相信大家发现了我班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积极发言,结合你的感受,说说我们班今后该怎么办。
反思:“好习惯,益终身”,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我们小学生来讲,尤为重要。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决定明天的我们。
下面请同学们进行自我反思:
1)列举自己一天的生活习惯,然后给习惯分类,反思哪些是良好的习惯,应该坚持,哪些是不好的生活习惯,应该改进。
2)列举班集体生活中存在的'习惯,然后给习惯分类,反思哪些是良好的习惯,应该坚持,哪些是不好的生活习惯,应该改进。
2、学生活动:参与讨论,踊跃发言。
A:大部分同学上课认真听讲,尊重老师的劳动。
B:我们班的自习课纪律部分同学爱说话,个别同学不愿意打扫卫生,
C:部分同学不按时完成这作业,还有照抄作业的现象……
3、学生共同制定出《班级文明自律约定》。
4、班主任提出希望:
同学们,大家都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不遵规守纪的事例,也讲了一些在文明行为规范方面做得比较好,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看似简单,但展现着一个班、一个学校的学生的总体素质,所以要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就必须遵守学校的纪律和规范,必须从身边小事做起。只有个人能遵规守纪,那我们的班级才有活力,学习才会有一个好的环境。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同样的,我们随便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乃至一个眼神,可能就在外人面德、纪律、自由的关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我们班成为一个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和谐共处的班集体,力争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在家做一名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一名好公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自己享有哪些基本的民事权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懂得自己的民事权利。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享有哪些基本的民事权利呢?
(一)你们有被抚养的权利。
我们都知道抚养未成年子女是父母的法定义务。那么不幸失去父母的孩子,或者父母因经济困难、身体有病没有能力抚养自己的未成年人怎么办哪?我国《婚姻法》规定,遇到这种情况,未成年人年满18周岁的哥哥、姐姐如果有抚养能力的就应该抚养自己的弟弟、妹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如果健康状况良好、并且有经济能力抚养自己的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按照法律的规定未成年人也可以要求他们支付生活费和教育费。再如果这些亲属都没有能力或者说都不在了,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时候还有党和我们的国家,你们可以找到当地人民政府,国家和政府有法律规定的义务来帮助你们。同学们一定都知道在今年的5月12日我国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的大地震,在这次自然灾害中有很多的小朋友都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成为孤儿,这个时候就是我们的党和政府承担了对未成人的保护义务的。
再有,对于被抚养的权利我举一个例:如经常有父母当孩子惹他们生气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说: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当然,同学们就应该知道了,父母的话只能是气话。但是,如果他们真的那么做了呢?我可以告诉你们,这时父母就违法了。同样,也有的孩子不满父母的严厉管教,扬言要同父母断绝关系,这样的做法在法律上也同样是行不通的。因为,除了依法定程序,子女被他人收养外,父母与子女间的身份关系,是不能消除的。所以说,如果有父母亲不抚养自己的子女的话,那么他们做法是错误的,是违反了有关法律规定。这种情况下未成年人可以向有关部门主张自己的权利,从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保 护。
(二)你们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对于你们的这一权利,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都明确规定:“年满6周岁的孩子,不分性别、民族和种族都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在经济比较落后和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必须让年满入学年龄的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不可以让未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所以,如果有的家长因经济条件不好,或者孩子的成绩差而不让孩子继续读书,那么,未成年人就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曾经,我就代理过很多的未成年人因父母离婚后,直接抚养未成年人一方的父母因经济困难,而对方不肯支付教育费导致未成年人辍学的案件。起诉到法院后,对方父母都是被判承担教育费的。所对于教育权受到侵害的未成年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权利,要知道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三)你们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权利。
对此,我国《民法通则》也有相应的规定。你们作为未成年人,虽然年龄小,生活比较简单,但也有自己的隐私,法律同样保护你们的隐私。如:个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等及其他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被他人收养的事实、身体的某些疾病等都属于个人隐私。任何人包括父母、老师都不可以随意拆看、毁弃、隐匿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不可以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如果你们的隐私权受到侵害,同样也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进行捍卫。
(四)你们拥有生命权、健康权和维护人格尊严的权利。
《民法通则》第98条规定定了“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第101条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所以,同学们你们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你们的生命、健康和人格尊严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即使是你们的父母也不得以教育的名义随意打骂、甚至打伤、打死自己的孩子,老师也不能随意体罚未成年学生。如果你们的人身、生命和健康受到侵犯,不管父母和老师的出发点如何都是违法的,严重的还会触犯刑律。
当然,如果是父母和老师偶尔的轻微的进行必要的教育性的.惩罚(我所指的是惩罚而不是体罚)的行为,并不是违法行为。例如对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罚站或者是进行劳动等,在不影响你们身体健康、不有损你们人格尊严的情况下是不构成违法的。所以你们也不要小题大做,说是对未成合法权利的侵犯而要进行维权。我记得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就曾经因迟到、完不成作业被老师罚过站、打扫过卫生等等。
(五)你们有接受馈赠的权利。
比如说:逢年过节,长辈送给你们的压岁钱,就属于赠与的性质,这部分钱是属于你们个人的财产,父母只能代管,不能随意处分。因为,接受别人的馈赠是纯获利益的行为,是不会对你们的合
合法权益造成任何损害。只要赠与人是想把其财物赠送给你们本人而不是给你们的父母或家庭,则该财物是你们的个人财产。父母或其他人都不能将赠送物收归自己所有,赠与人或其他人也不能要求你们返还赠送的财物。
(六)你们有继承的权利。
对此,我国《继承法》均有明确的规定。你们作为未成年人可以依法继承父母的遗产。如果父母先于祖父母、外祖父母死亡,你们还可以代已经去世的父母继承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遗产,这在法律上叫做“代位继承”。
另外,对于你们未成年人,《继承法》还对你们进行特殊的保护。例如:有的被继承人在生前就会立下遗嘱,分配自己的遗产。但是如果他在立遗嘱的时候,没有给需要抚养的未成人留下必要的财产份额的话。那么,根据《继承法》的规定:该遗嘱就会部分无效。
(七)你们有肖像权、著作权和发明创造权。
你们作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一样享有肖像权,你们的照片、画像、雕像、录象、摄影等,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你们有的同学的照片被影楼贴在橱窗里展出或被营利性的刊物登载,是未经你们的同意,也未支付一定的报酬。那么,你们可以要求他停止侵权,赔偿损失。当然了,你们的名气没有明星那么大,在赔偿的数额上可不能狮子大开口。
此外,你们作为未成年人还拥有对自己创作的文字、艺术和科学作品的著作权,它包括有发表、署名、修改、获得报酬等权利。
可能有的同学会问,我还小怎么可能创作文学作品呢?其实,你们平时写作文、画画,就是在创作。你们对自己独立完成的作文、绘画就享有著作权。如果有报社、出版社要发表、出版你们作文、图画就须要征得你们的同意,并且还要向你们支付一定报酬。此外,你们还对自己的发明创造享有申请专利的权利。
[ 内 容 结 束 ]
教学目标:
1、火灾报警常识
2、火灾中各种逃生自救的办法
3、提高学生的防火自救意识。
过程设计:设置情景—讲解常识—课件演示—现场模拟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重点:火灾报警常识、火灾中各种逃生自救的办法
教学难点:掌握火灾中各种逃生自救的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火自救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问题导入:当火灾袭来,你如何逃生?
教师活动:给出几种火灾现场情形:
1、家住一楼,家外着火,火小烟大,情况紧急。
2、家住二楼,家外着火,火大封门。
3、家住高楼,楼有电梯,家外着火,火大封门。
4、电线老化,室内着火,明火烧身,危在旦夕。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教师给出的火灾现场情形,制定相应逃生方案。
(二)常识介绍
1、火灾报警须知:(flash演示——幻灯片小结)
1)、牢记火警电话“119”,事发时可用任何一部电话播打(注:无论欠费与否)。
2)、火灾情况要报详细:×××单位、××区××街××号发生火灾,×××物质在燃烧,火势很大,请速来扑救,我的电话是×××××××。
3)、要派人来主要路口迎接消防车。
2、学习自救知识:(flash演示——幻灯片小结)
I)、火灾发生后,如何逃生。
一旦火灾降临家庭,应抓紧时机进行扑救。家庭常用的灭火工具是水、湿棉被、砂土、干粉等。值得注意的是,电器起火应首先切断电源再进行扑救。若发现火势较大时,应立即拨打火警“119”,说清楚家庭详细地址、起火物品,然后离开火场到主要路口引导消防车前来扑救。切忌贪恋财物贻误逃生时机。
如果火不但封了门,窗外也是一片火海时,应将门窗全部关闭,用湿棉被、毛巾、衣物等封堵门窗,同时采取打电话、敲打脸盆、向窗外抛东西等手段吸引外部人员注意,以便获救。
逃离途中切记不可使用电梯。因为火灾中线路常被烧坏,会使你被困电梯中无法逃生。
几种逃生方法的总结:
1)、关门求生 2)、测试门的温度
3)、从窗户逃生 4)、高层建筑火灾逃生
5)、公共场所火灾逃生 6)、安全出口逃生
II)、身上着火怎么办?
发生火灾时,如果身上着了火,千万不能奔跑,因为奔跑时,会形成一股风,就像是给炉子扇风一样,火会越烧越旺。着火的人乱跑,还会把火种带到其他场所,引起新的燃烧点。
身上着火,一般总是先烧着衣服、帽子、裤子。这时,最重要的是先设法把衣、帽、裤脱掉,如果来不及脱,也可卧倒在地上打滚,把身上的火苗压熄灭,或者跳入就近的水池、水缸、小河等水中去,把身上的火熄灭。
(三)组织学生研究探讨火灾时人心理与行为的误区
错误的逃生模式。
1、原路脱险
这是人们最常见的`火灾逃生行为模式。因为大多数建筑物内部的平面布置、道路出口一般不为人们所熟悉,一旦发生火灾时,人们总是习惯沿着进来的出入口和楼道进行逃生,当发现此路被封死时,才被迫去寻找其他出入口。殊不知,此时已失去最佳逃生时间。因此,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大楼或宾馆时,一定要对周围的环境和出入口进行必要的了解与熟悉。多想万一,以备不测。
2、向光朝亮
这是在紧急危险情况下,由于人的本能、生理、心理所决定,人们总是向着有光、明亮的方向逃生。光和亮就意味着生存的希望,它能为逃生者指明方向道路、避免瞎摸乱撞而更易逃生。而这时的火场中,90%的可能是电源已被切断或已造成短路、跳闸等,光和亮之地正是火魔肆无忌惮地逞威之处。
3、盲目追随
当人的生命突然面临危险状态时,极易因惊惶失措而失去正常的判断思维能力,当听到或看到有什么人在前面跑动时,第一反应就是盲目紧紧地追随其后。常见的盲目追随行为模式有跳窗、跳楼,逃(躲)进厕所、浴室、门角等。只要前面有人带头,追随者也会毫不犹豫地跟随其后。克服盲目追随的方法是平时要多了解与掌握一定的消防自救与逃生知识,避免事到临头没有主见而随波逐流。
4、自高向下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火焰向上飘。当高楼大厦发生火灾,特别是高层建筑一旦失火,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火是从下面往上着的,越高越危险,越下越安全,只有尽快逃到一层,跑出室外,才有生的希望。殊不知,这时的下层可能是一片火海,盲目地朝楼下逃生,岂不是自投火海吗?随着消防装备现代化的不断提高,在发生火灾时,有条件的可登上房顶或在房间内采取有效的防烟、防火措施后等待救援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5、冒险跳楼
人们在开始发现火灾时,会立即作出第一反应。这时的反应大多还是比较理智的分析与判断。但是,当选择的路线逃生失败发现判断失误而逃生之路又被大火封死,火势愈来愈大,烟雾愈来愈浓时,人们就很容易失去理智。此时的人们也不要跳楼、跳窗等,而应另谋生路,万万不可盲目采取冒险行为,以避免未入火海而摔下地狱。
(四)教师引领学生重新设计逃生方案
(五)小结:(教师放flash短片,同时总结)
水火无情,当有灾害发生时,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因地制宜,恰当地运用逃生自救的方法,保证自身的安全。中学生遇到灾害不应该袖手旁观,但一定要以保证自身生命安全为前提。
(六)作业:制作一期防火自救的墙报。
一、活动目的:
经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课前做好准备,上课专心听讲,不讲话,不搞小动作;进取举手回答问题;书写工整,爱护学习用品等良好学习习惯,进而构成一个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二、活动准备:
1、培养两位能干的学生当主持人主持本次班会活动。
2、准备答题小奖品。
3、培养讲故事的学生。
4、准备学习习惯测查表。
三、活动过程:
1、班主任讲话
主持人:和着欢乐的节拍,踏入宝贵的小学时代。做个礼貌的小学生,那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做到这一些,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做到这一些,养成教育是关键。同学们,午时好!“好习惯早养成”主题班会此刻开始。下头请教师讲话:
师:同学们礼貌礼貌的良好习惯是我们小学生必须做到的。是我们每个小学生身心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件大事。讲礼貌,讲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同学们在礼貌习惯上都有了不一样的提高,今日我们继续组织这个活动。期望同学有更多的体会与收获。
主持人:在课堂上能否认真听讲,不仅仅关系到我们学习的成效,并且还反映我们思想行为的修养,反映着我们是否尊重他人的劳动。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我们怎样做呢?
(组织学生讨论,指名发言;明确:上课坚持良好的坐姿,不趴在桌上睡觉,不讲话;课间不在走廊推挤打闹;上课应专心听讲、进取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应及时复习,作业独立完成;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知识竞赛
主持人:二年级2班主题班会“好习惯,早养成”此刻开始。首先,我们要进行的是“礼貌习惯,贵在养成”知识竞赛。那里有几道抢答题,请同学们踊跃抢答,我们为答题正确者准备了一些小奖品。题目:
1)请说出三句礼貌礼貌用语。
2)请举出三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3)课堂发言要注意什么?
4)父母不在家,有客人来访该怎样办?
5)上学的路上捡到10元钱,路上又没有其他人,你会怎样做?
3、讲故事――《学弈》
1)听完了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2)师小结:同是跟一个教师学习下棋,效果却不一样,是由于前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后一个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即使拥有高智商和好教师,可是如果学习三心二意,也是一无所获。
4、讨论、交流
主持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家掌握知识,构成各种技能和本事,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前提,尤其是我们小学生正处在教育的启蒙阶段,思想单纯,自我控制本事较差,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主持人:同学们,其实大家在学习生活中,已经养成了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下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自我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是怎样养成的,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1、爱读书的习惯;2、上课认真听讲;3、爱动脑、勤思考、进取回答问题;4、书写认真,计算仔细;5、查阅工具书和资料;6、自查自改;7、及时复习……)
5、学习习惯测查
1)请同学们认真读表上所列的学习习惯,并选择你认为是好的学习习惯填在相应横线上。
2)课堂交流(共13条)。
3)测查自我养成了几条好的学习习惯。
4)自我打算,如何改掉不良学习习惯,构成好的学习习惯。
6、总结
主持人:同学们,经过这节课大家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了九条应重点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请看小黑板。
1、学会倾听的习惯。
2、善于思考的习惯。
3、敢于提问的习惯。
4、合作学习的习惯。
5、书写认真、计算仔细的习惯。
6、自查自改的习惯。
7、读书的习惯。
8、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
9、及时复习的习惯。
主持人:同学们,这九条也是教育专家们确定的小学生应着重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作为一名小学生,不仅仅要掌握课本上所讲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怎样学习。当然,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并经过坚持不懈。
主持人:本次《好习惯早养成》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一、教学内容:
原地摆臂,50米加速跑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摆臂方法。
2、发展肩带力量和肩关节灵活性。
3、培养学生正确的摆臂方法,以及蹬摆积极有力,提高快速跑的能力。
4、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三、重 点:正确的摆臂动作
难 点:蹬摆积极有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准备活动
教师活动:
1、课堂教学常规练习。
2、教师组织徒手操练习。X-k-b-1.-c-o-m
3、队列队形练习。
4、组织400米慢跑,讲解慢跑过程中跑步的正确姿势,以及呼吸方法。 学生活动:
1.认真的听好讲解和观看示范。
2.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徒手操学习。
3、认真完成队列队形练习。
4、认真积极地完成400米慢跑。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1、原地摆臂练习
教师活动:
1、示范正确的原地摆臂姿势,讲解动作要点。
2.指导学生根据教师口令半握拳前后直摆手臂。
3、变化口令,指导手臂弯曲前后摆臂。口令速度有慢到快再到快慢结合。
4、原地慢跑到快跑摆臂练习。
5、50米慢跑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同伴的摆臂动作,纠正错误。
学生活动:
1.认真听讲。
2在教师的口令下前后摆臂练习。互相观察同伴的动作是否正确。
3.根据不同口令进行快慢摆臂练习。
4.慢跑50米练习,在练习中体会正确的`摆臂动作。
5、纠正错误继续练习。
组 织:四路纵队
2、 50米快速跑练习
教师活动:1、指导学生根据已学会的正确的摆臂动作进行快速跑练习。
2、纠错练习。
3、讲评。
学生活动:1、根据教师口令50米快速跑练习。
2、分组比赛。
组 织:四列横队
(三)、渗透《体育法》 第三十四条 体育竞赛实行公平竞争的原则。体育竞赛的组织者和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应当遵守体育道德,不得弄虚作假、营私舞弊。
(四)、放松自我
教师活动: 教师示范放松的动作,讲解方法
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组织和带领下放松自己.让自己尽快的恢复.以便更好的下一节课的学习.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童第周勤奋学习,为祖国人民争气的精神。
2、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培养、锻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结合童第周两件正气的事来理解争气的含义:一是要有志向,二是要有信心,三是要肯努力。
教学方法:
讲解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挂图 放大课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5、一定要争气
二、让学生读课文,说说:
“一定要争气”是什么意思?是谁心里想的?
三、让学生再借助汉语拼音,观察课文插图及借助字典来克服阅读上的困难,能够读懂课文的基本内容。
四、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一自然段是讲童第周家里很穷,小时候没有受到学校的正规教育。
第二自然段讲童第周上中学晚,学习跟不上,经过再三请求,校长才同意让他试读。
第三自然段讲童第周勤奋学习,赶上了别的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四自然段讲童第周受到亲友的资助出国留学,外国人瞧不起中国、留学盱衡,童第周下决心要为中国人争气。
第五自然段讲童第周刻苦钻研,做成了外国教授几年没做成功的实验。
第六自然段讲童第周实验成功,震动了欧洲生物界,为中国人争了气。
五、让学生讨论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
分两段:
第一段(1、2、3自然段):讲童第周上中学学习成绩跟不上,经过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想:一定要争气。
第二段(4、5、6自然段):讲童第周出国留学,做成了外国教授几年没做成功的实验,为中国人争了气。
六、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第一段(1、2、3自然段)
1、让学生读第一段。
2、思考并讨论,教师小结。
童第周四干什么的?他出生在哪里?他小时侯家庭条件怎么样?读过书吗?
童第周多少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学习成绩怎么样?校长是怎么处理他的?
第二学期,童第周是怎样发愤学习的?结果怎么样?他是怎么想的?
(学生自己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回答,教师小结)
3、结合挂图理解童第周发愤读书学习的情景。
4、指导指示有表情地朗读这一段。
5、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讲了童第周上中学时学习跟不上,经过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他想自己要争气,不比别人笨。我相信我们班的几个同学经过努力,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大家要向童第周那样有信心,肯努力。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
2、边读边思考,并讨论,师小结。
(1)童第周28岁时到哪个国家去留学?跟谁学习?外国的人瞧不起中国留学生的情况下,童第周是怎么想的.?
(2)那位教授在做一项什么实验?成功了吗?最后是谁最成功的?教授怎么说?
(3)童第周做成了实验后怎么想的?
(学生认真读课文,找出以上问题的答案)
3、结合后挂图理解内容。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二、让学生读课文,回答“思考.练习”中的问题。
1、课文中几处讲到“一定要争气”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后小结。)
课文中三处讲到“一定要争气”。第一处是他上中学经过努力成绩赶上来时他心里想的;第二处是他到比利时留学时。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时他心里想的;第三处是在他做成外国教授几年都没做出来的实验后想的。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校长要他退学,经过再三请求,才同意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再”三是什么意思?他”再三请求“说明了什么?)
(2)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发愤“是什么意思?童第周是发愤学习的?)
(3)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教授为什么夸奖童第周?)
(学生思考问题,提名回答,教师小结。)
教学要求:
⒈教育学生学习生物学家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可贵品质和他一定要争气的爱国思想。
⒉继续进行由节到段的训练,了解段与段的联系。按时间的推移给课文分段。
⒊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辨析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
⒋掌握主谓、动宾词组。
⒌能用争气、发愤造句,并能按才的不同意思写两句话。
⒍积累并理解本课词语。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审题
出示课题:6、一定要争气
⒈争气是什么意思?(发愤图强,不甘落后、示弱)
⒉在争气前加上了一定要三个字,表明了什么?(必须,决心)
⒊齐读课题,要注意读得坚决有力。
二、课堂预习
㈠预习课文
课文内容是围绕争气写的,那么写了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怎样争气?结果怎样呢?先自己预习,再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
㈡检查预习
字词预习情况,先自由交流,再重点交流:
⒈指名分节朗读课文,重点正音:鄞(yín)县厕(cè)所
⒉理解词义:
生物:自然界中由活质构成并具有生长、发育、繁殖等能力的物体。生物能通过新陈代谢作用跟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物。
生物学: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古生物学等。
生物界:生物生存的环境。
偏僻: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的山区,地点~)
尝试:试;试验。(他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过各种方法。)
先交流再出示勉强的'解释,并造句。
勉强:①能力不够,还尽力做。 (这项工作我还能~坚持下来。)
②不是甘心情愿的。 (~答应下来)
③使人做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他不去算了,不要~他了。)
④不充足。 (这个理由很~,怕站不住脚。)
⑤将就;凑合。 (这点儿草料~够牲口吃一天。)
㈢交流课文内容预习情况
⒈回答问题;师简介童第周: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优秀的教育家。生于1902年,1979年去世。在比利时学习时获得博士学位。他几十年如一日搞科研,取得了杰出成就。
⒉思考:课文写了童第周哪几个时期的学习情况?分别是课文哪几节?
(中学时:2-3节留学时:4-5)
⒊指导分段并自由读加以进一步体会和巩固。
一(1);二(2-3);三(4-5)
刚才,我们用按时间推移的顺序(或者也可以说是地点的转换顺序)把课文分成了三段。
三、反复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⒈抄词语并家默;
⒉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分节读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1)
出示本单元的训练目标:了解段和段的联系
⒈默读全文并思考:第一段的哪一句话与第二、三两段在内容上有密切联系的?在文中用~~~划出。
⒉交流。
引读:
因为家里穷,所以(第2节);因为基础差,所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的功课;因为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同学,所以;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
⒊小结:正因为家里穷,他为自己争气,正因为中国人穷,在世界上没有地位,所以他为中国人争气。因此,第一段与第二、三段在内容上有因果联系。强调家境贫寒,为下文17岁才进中学和文化基础差作了铺垫。
三、出示表格,学习第二、三段。
⒈为自己为中国人
师:我们来分别学习这两段。
⒉学习第二段
⑴自己轻声读#2、3,说说中学时,童第周为什么要决心给自己争气?
板书填表:文化基础差
⑵师:这就是童第周决心为自己争气的原因。请你再读#2,说说这一节中三个才字意思相同吗?
出示:
①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
②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费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
③校长要他退学或降级,经他再三请求,才勉强同意让他再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第一个是刚刚的意思,突出了他是入学晚,说明他家境贫困,因而才导致他文化基础差。
第二个是只有的的意思,强调了他成绩之差。
第三个是只好的意思,说明校长同意得不爽快,也告诉我们童第周为争取试读花了九牛二虎之力。)
⑶请一人读#3,其他同学找能反映他发愤学习的词句加以说明。
板书填表:发愤学习
交流出示:
①天不亮就起床,路灯下面读外语。
②同学们都睡了,又到路灯下学习。
③被老师发现后,又到厕所外路灯下看书。
(通过分析,体会童第周早起晚睡,比别人多花了加倍的时间来学习,困难重重,但他逐一克服。)
⑷教师引读#3第一句,生接读说说第一句与下文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总分)
师引读:功夫不负有心人,童第周
板书填表:终于赶上来了
师:这样的结果是多么来之不易啊!读板书①②③,这儿用上了哪一个词表示童第周经过大量努力,这成绩来之不易?(终于)读板书体会。
⑸师:如果你是童第周,当时会怎么想呢?
童第周当时是怎么想的?
板书填表:别人能办到的事,经过努力,我一定也能办到。
⑹读第2、3节,想一想:这一段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并分层。
(原因一→经过(行动)-→结果一→感想的事情发展顺序)
板书填表:原因经过(行动)结果感想
⒊学习第三段。
我们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即填表划分层次的方法)来学习第三段。
①自读填表划分层次。
②交流板书:
原因:贫穷落后,没有地位。
行动:刻苦钻研,反复实践。
结果:终于做成功了
感想:外国人认为难办的事,经过努力,我们中国人也能办得到。
③哪些地方看出童第周这一回为中国人争了气?
交流:
那位教授一直在做,几年也没成功
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
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
④童第周不声不响、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做成功了。你能谈谈对终于一词的体会吗?(实验难度大,花的工夫深)
⑤童第周为什么在困难面前不退缩?读他的想法。
师:课文所写的这两件事中,两次想法相同和不同各在哪里?
相同:决心大(一定要争气)。
不同:我同别人比,为的是给自己争气。
我同外国人比,为的是给中国人争气,为自己的祖国争气。表达了他的爱国思想。
⑥请你说说,童第周是一个怎样的人?
具有发愤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思想的人。
四、总结全文。
⒈本文为什么用一定要争气作题目?
(①与内容密切联系②与中心息息相关)
⒉说到内容,第2段和第3段分别写了两件事,能否颠倒?每一段中的几小节能否颠倒?(时间推移顺序)
⒊揭示单元重点训练目标:了解节和节之间的联系
本文:因果(强调原因,为下文作铺垫。)
第三节采用总分的写法。
⒋指导造句:争气,发愤
五、布置作业
⒈完成练习册;⒉背诵课文。
六、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6、一定要争气
了解节和节之间的联系
为自己 为中国人
原因 文化基础差 贫穷落后,没有地位。
经过(行动) 发愤学习 刻苦钻研,反复实践。
结果 终于赶上来了 终于做成功了
感想 别人能办到的事,经过努力, 外国人认为难办的事,经过努力,
我一定也能办到。 我们中国人也能办得到。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自读课)。
学生活动设计:
预习:
1、阅读《我与地坛》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2、质疑,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朗读精选的部分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音乐《命运交响曲》,此曲洋溢着一种抗争命运、抗争苦难的激情。贝多芬也正因此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这堂课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叙述抗争命运挑战艰辛的文章《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多媒体,作者像)
二、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文章仅仅写了我、地坛吗?(还写了母亲,多媒体)现在请同学们搜寻文章,迅速找出文中第一次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开头一句: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分析、评价
(一)第一部分
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作者是跑着去地坛的吗?文章中如何叙说的?
(它等待我出生双腿)
2.独自去地坛时,作者可不是挂着这般灿烂的笑容,找出文中描写第一次去地坛的
句子。(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自己的身影)当时他的内心感受怎样?找出关键词句。
(失魂落魄、看见自己的影子百无聊赖,孤独,颓废,残废自伤)
3.于是我们常常能在地坛,夕阳下,月光下,看到那个凄惨伤感的身影,找一找总是4.作者总是到地坛去,这说明地坛与作者之间一定有着什么灵犀相通之处。作者由憔悴自怜、萎靡颓废走向笑容如阳光般灿烂,地坛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找一找地坛的特点,概括。(荒芜,不衰败,坦然)
朗读写荒芜的句子:四百多年来自在坦荡分析作者对这种环境的情感。
可是不衰败,依旧有生机,朗读写不衰败的句子:蜂儿片刻不息,渺小卑微的生物尚且活得很好,这又告诉我们什么?(生命来到世界就是一种美丽,活,义无反顾)
坦然:地坛不管天气怎样,不管态度怎样,都坦然安卧,由此,作者悟出了什么了启迪?
作者笔下的地坛历经四百多年的变化,虽然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但她以顽强的生命力依然宁静地存留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荒芜但不衰败的事实,对于一个曾为生死问题苦苦思索的残疾青年来说,肯定有所启示。(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换句话说,应该考虑的只有怎样好好活下去的问题。死,既然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必然降临的事,那么,生,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苦难的角色同样要有人去扮演,于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濒于崩溃而顽强自救的灵魂。卡夫卡认为幸福就是把痛苦成功地变做快乐,史铁生虽然还不到这种地步,但他至少已经扼制住了死神,并且让痛苦停止呻吟!)
作者在述说自己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所思所想,以一种平静的语调向读者作了倾诉,并且还提到了上帝的安排。作者真的相信有个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运吗?
(显然不是。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时,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他的实际行动也告诉读者,他相信的是自己与不幸的顽强抗争,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
故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正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于是眼前的一切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地坛陪伴他度过最艰难的岁月,在死生间进行彻底的思考和痛苦的选择,使我走出了阴影,坦然面对生活,摆脱了那颓废、消极、残废自伤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他决定活下来了。所以作者说: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上述分析通过学生读议展开,教师适为点拨,注重学生感受)
(二)第二部分
(1)如果不是读了史铁生的这篇呕心沥血之作,我们很难想到自然与人之间会有如此不寻常的关系。导: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请问摆在母亲面前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难题?
配乐读 2-3段,深沉而凝重的话语。
a矛盾: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儿子忽然失去了双腿,母亲又不能替代他,悲痛又无可奈何,心里忧虑太多太多
b有一个细节就写出了母亲的这种心理痛苦,有一回反应,心神不定,失魂落魄(读,评)所以说母亲也在受折磨,无处发泄的痛苦活得最苦
(2)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默默地支持着儿子,宽慰着儿子。(细节:曾经有过 )
由此可见,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3)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而这正给作者怎样活递了一把钥匙。(速读课文,找出下文中写出母亲给我影响的一句。)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幺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光阴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鲜明深刻。
(4)再让我们去感受母亲的痛苦,母亲的坚忍,母爱的伟大!读现在(音乐:满文军《懂你》)
(5)母亲给我的启示,母爱的深沉与温馨,作者更多是在现在我才想起,我不知道失去后才倍觉珍惜,母亲走过的焦灼的路让我怀念,于是拿起了笔纪念母亲,纪念一种精神一份崇高。可见,这里不仅写出了母亲这一辈子给了我生存的启示,同时也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赞歌。回报母亲,并不要很多,只是别让等待太多,文中那一段文稿朗读。
四、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导:地坛的特殊环境给了作者这样的生死观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作者那样的生存启示,那么我想问同学们:你如何对待生死问题?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为理想而活,为爱我的人而活,也为母亲的骄傲而活等等。
作者经历了深重的苦难,经历了这般近乎致命的打击后,才悟出这样一个非常深刻的对待生命的道理。有句话这么说只有经历痛苦,人才能变得深刻;只有经历痛苦,人生才变得辉煌;只有经历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我想每个人不希望自己灾难降临,所以我又想问同学们:你是如何看待苦难的?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作业:以感悟生活为话题,课后作文。
板书:
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母亲:疼爱,理解儿子
(注定)活得最苦
意志坚韧
设想
生存的启示
生,不再可以辩驳
决定活
死,不必急于求成
怎样活 承受苦难,坚忍生活
班会目的:
1、经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意识到好习惯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2、让学生能辨识好的学习习惯和不良学习习惯,发现并改正不良习惯,提高自我控制本事。
班会形式:
快板、叙述、谈话、讨论、信件、访谈、问答等形式。
班会过程:
一、组织学生观看《小猫钓鱼》
二、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片子中的小猫第一次为什么没有钓到鱼?谁能用一个词语概况?(小猫在钓鱼的时候不专心,而是三心二意的,所以没有钓到鱼。)
学习的时候专心一意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我们的学习中,往往一项小小的习惯决定着事情的成败。那我们每个人做得怎样样呢?下头请同学们动手做个小测验。
三、教师组织动手检测一下自我的专心程度。
总结问卷情景。
同学们:在上头的问卷中,我们班十九人中,在“早上,能快速地把衣服穿好”有?位学生做不到,占全班的?%;“教师提问时,总能明白教师在问什么”有?人次做不到,占全班的?%;“能一口气把一项作业写完”有?人做不到,占全班的?%,最终项有?位同学做不到,占全班的?%‘这些都说明我们中间有同学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不专心。
在平时的观察中,教师认为班里仅有个别的同学是真正的不专心,而其余的同学其实不是真正的注意力不集中,而是做事情常常心不在焉。只是这些同学将注意力放错地方。如果用心纠正,把注意力转移到主要事情上去。往往会有惊人
的表现和成就。在我们班上,有很多同学身上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四、表演快板:好习惯伴我行
(边打竹板边走上台)
齐:小竹板,打起来我们几个走上台。
甲:走上台,说点啥?乙:说说身边的人和事,
丙:表便大家的言与行,丁:夸夸学习的好习惯。
齐:小竹板打起来,我们大家说起来。
甲:班上同学何家欢学习生活全自理,
家里住在大兴县,坚持早睡又早起,
天天上学不迟到,早读晨炼最进取。
齐:何家欢你在哪儿?快给大家敬个礼儿。
(台下何家欢,不好意思站起来,向大家敬个礼)
由教师读何家欢给教师的一封信。
全班:(拍手——举起大拇指)
何家欢你真行,我们都像你学习!
乙:小竹板,脆又响走上前,把话讲
甲丙丁:你想说点啥?
乙:夸夸我们的好班长,认真负责的李佳琪。
丙丁:李佳琪就是行,一项工作长期做,又认真来,又负责,
甲乙:李佳琪你在哪儿?快给大家露个脸儿
(台下李佳琪,挥手示意):大家好,我做得还很不够。
教师:李嘉琪很谦虚,收学校各班的健康日报表这件事情,她一坚持就是两年。
(听听卫生教师是怎样评价李嘉琪的。)请李佳琪讲一讲克服困难的方法。全班:(拍手——举起大拇指)李佳琪你真行,我们都向你看齐!
丙:小竹板,响又脆,走上前,把话说
甲乙丁:你想说点啥?
丙:表表班上赵慧敏,学习方面是榜样。
甲乙丁:上课专心把课听,作业认真又干净,
按时完成交得勤,有了错误忙更正,知识掌握牢又清。
丙丁:赵慧敏你在哪?快快起来鞠个躬。
(台下赵慧敏,给大家鞠个躬):大家好,多谢大家的'夸奖,我会继续努力的。教师展示赵慧敏的作业,提出最可贵的是每一天,每科的作业都能做得很好。甲乙丙丁:千里之行足下起,点滴才能成大器。
同学们,来来来快把你的窍门谈(台上打竹板台下以方阵的形式呼应,由慢渐快)。
A:爱阅读,多积累,课外资料经常找。
B:爱观察,细留心常做生活有心人
C:爱探究,讲自主合作学习方法好
D:爱动脑,勤动手全面发展素质高。
甲乙:常发现,勤总结丙丁:多思考,记心间
甲乙丙丁:良好习惯伴你行,学习必须差不离,
台上、台下齐:学习必须差不离,差不离
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感染着我们大家。你还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课前,我们应当怎样做?让学生讨论、发言。
(1)课前要预习,首先要熟读课文,学会带着问题学习;
(展示一两本完成得很好的预习作业,树立榜样作用。)
(2)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待教师上课。
(当堂就检查课前准备情景。)
2、课堂上,我们应当怎样做?让学生讨论、发言。
(1)上课认真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进取回答,进取思考;回答问题要起立,声音响亮;要发言,先举手。
(2)上课座姿要端正,读写姿势要正确,努力做到“三个一”
(3)作业要字体端正、规范,书写格式正确,纸面清洁,不边做边玩。(展示班级的评价表,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3、课后,我们又该怎样做?让学生讨论、发言。
(1)先复习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然后再做作业。
(2)按时、独立、认真地完成作业。
4、考试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做?让学生讨论发言。
仔细审题,认真答卷;自我做自我的,不看书,不交头接耳,不东张西望。
5、小结:从上头的交流中,我们更加明确了应当具备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为什么常常有人做不到呢?是我们往往觉得这些只是小事情。可是我们不能忘了小事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播种一种行为,培养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培养一种品质。
六、让我们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样我们就会永远拥有如太阳般永恒的人格魅力。
下头请同学把自我最期望培养的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写下来,并贴在我们的承诺版上,时刻让我们大家共勉!
七、活动延伸:
教师为每位同学建立了成长袋,只要做承诺资料的同学,就会得到一颗成长小星星,贴在各自的成长袋上。
教师期望同学们能在良好习惯的相伴下,欢乐得成长!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理解课文所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3.陶治学生性情,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1、历史背景
史铁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多次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为此操碎了心。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在地坛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铁生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他将自己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写成了《我与地坛》一文。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诸多方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2、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患肾病,又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肾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作品】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我之舞》《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三、字词
1、撅(juē):折。
2、窸(xī)窸福╯ū)福合笊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
3、熨(yù)帖:舒服、舒适。
4、隽(juàn)永:意味深长。
四、学习课文
1.文章开头绍地坛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自己的小说引出地坛,并说明它是一痤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首先表明我是一个作家,同时又为下文埋下伏笔,促使人们思考,地坛为什么能进入“我”的小说,“我”与地坛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请根据原文回答。
明确:①虽然搬过几次家,但越搬越近。②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⑤地坛的荒芜冷落和“我”的失魂落魄相怜相惜,同时地坛又给“我”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去处,让我从容地思考人生的真谛。⑥地坛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让“我”懂得了活着的情感与意蕴。
3.作者是怎样对“古园”进行具体而细腻的描写的?
明确:抓住古园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特点,选取了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木等事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运用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古园的动态美,语言富有诗意。
4.作者写“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写“十五年中”“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请结合史铁生的心理,探究其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明确:①这个世界是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个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它们可能是寂寞的,甚至是悲哀的.,但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它们同样在演绎着生命的美丽。②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它们是生命本身最真实的律动。
5.我们明白,没有母亲的陪伴,作者是难以走过那段历程的。母亲在他的求索过程中,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和帮助。那么,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明确:作者写道:“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母亲顺从儿子的任性,宽恕儿子的烦躁。这不是溺爱而是尊重。她试图从尊重入手接近儿子的心灵,从而了解儿子,帮助儿子。作者描写母亲,着重写了母亲内心的斗争、内心的矛盾。从感情上讲,姐不放心儿子去地坛,那是一个脱离了她的视线,让她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但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所以她一方面忧心忡仲,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做对了选择,使史铁生得以在地坛拯救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6.品味“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母亲的脚印”一句的含意?
明确: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7.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课文写的是“我”与“地坛”及“母亲”之间的事情,“我”在“地坛”与“母亲”之间建立了联系。“地坛”与“母亲”给了“我”怎样的生命启示?
明确: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了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不变,超越了个体有限的生命。文中的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从而歌颂了母爱的崇高伟大。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B.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
C.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D.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的原因。
B.她不是那种光会理解儿子而不懂得疼爱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
C.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D.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作的人,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上。
3.本文语言极富哲理且富有创新精神,试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
2.C
3.①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如:“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个富有哲理的语句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
②新鲜而奇崛的语言。史铁生在写作中体现出了在语言运用上的创新精神。如:“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这些句子中动词的特殊使用写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和破败相,淡化了地坛当年富丽的面貌,突出了其现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的情状,而荒园的破败又烘托了落魄者的精神状态。
解析:
1.A、B、D三项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2.A项句式杂糅,应去掉“的原因”。B项不合逻辑,“光会理解儿子而不懂得疼爱儿子”应改为“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D项主语残缺,应在“几乎”前加“他的作品”。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4-02-15
每位教师都被要求在上课之前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和课件。相信老师对于编写教案和课件并不陌生。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案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展。为了满足您的需求,编辑们特别制作了这个“感恩主题班会教案”。建议您来看看,或许能够帮您解决问题!...
发布时间:2024-01-05
这次我们帮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的文章。每个老师在备课时都需要提前规划好每节课的教学课件,这样能够更加完善教案的设计。教案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建议保存起来,以便日后参考!...
发布时间:2024-06-02
中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自我认知,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形成,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和身边的事物特别关注。小手是幼儿最常用、最熟悉的一部分,他们每天用小手做许多事情。但是中班幼儿生活经验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知道怎样保护小手,我想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 掌握一些安全保健常识...
发布时间:2024-02-29
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我是第一次上这部分内容,所以在备课时我特地找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视频来看,发现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浮力的方向和浮力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两个难点,我准备了一个实验、一段视频,效果很好,学生很容易接受。本节课我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浮力的体验,如木块能漂浮在水...
发布时间:2024-04-02
写教案的繁简程度通常取决于教师的经验水平和个人风格。经验丰富的教师可能会将教案写得简洁明了;而新手教师可能会写得更加详细。以下是幼儿园识字教案的相关内容,供参考。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5以内数与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2.发展比较、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动物头饰:猫、狗、猪...
发布时间:2024-08-15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素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素描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通过石膏像写生,了解人物造型的特点与规律;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认识形体、整体与...
发布时间:2024-03-04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老师遗漏重中之重。小编已经为您准备好了一篇对应的“大班教案”文章,敬请您详细了解此文!...
发布时间:2024-03-01
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您准备的与您相关的“幼儿舞蹈教案”,如果您对某个问题需要解答可以先查阅本文。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教案是落实教育部门教学要求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