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看雪的课件

看雪课件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2-17

看雪的课件

2024-02-17 10:21:05

看雪的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全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正确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读课文,自主疏通文意。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大自然的美,培养审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习

(一)、生字读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

(二)、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沆砀: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三)、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总结教案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三、理清结构

(一)文章结构,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

第二段,主要描绘西湖雪景。作者用白描的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出了雪景神采。

第三段,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四、理解探究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答: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这句话写出了大雪过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噤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凌晨时分,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答:能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赏”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鲁迅先生曾把白描手法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买弄”,“看”改成“赏”就有些做作了。

6、“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7、“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答: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8、文中的量词用得极妙,请举一例赏析。

.如“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如果改成“个”就表现不出西湖之大和上下一白的景象。

9、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答:一个“强”字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一个“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1、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答: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1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13、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写此内容有何作用?

答:(1)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在作者心中,湖中的雪景固然令人陶醉,令人回忆,但画面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巧遇知音的思想情怀更令人难忘。(2)这样写既突出了雪景,又突出了情真,令人栩栩如生。

14、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答: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15、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①拿、拥、往、看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③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6文中是怎样描写在湖心亭所见的雪景的?试加以分析。

答: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

17、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答案: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18、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答案: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1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五、迁移拓展、谈启示、感想、道理题

1、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几联。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⑤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

2、西湖美景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几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③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

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

看雪的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2、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重点:体会文中意境。

难点:文中数量词使用的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积累有关雪的诗句。

n诗中雪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出示课题

先出示教学目标(略)

然后了解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再走进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

注音

岱崇祯更定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一芥铺毡

(二)、读课文,疏通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1读的要求2学生齐读3师指名朗读

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

3、余拿一小船()4、拥毳衣炉火()

5、雾凇沆砀()6、惟长堤一痕()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8、强饮三大白而别()

重要句子

1、是金陵人,客此。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研读赏析课文

(一)看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并说说它的描写顺序,(上到下、远到近、整体到局部、总到分)突出了什么特点?

(清新、淡雅、悠远、脱俗)

(二)、品雪情

从全文看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五、探究课文

1、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的几个“一”,你是如何理解的?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和“更痴”?

六、小结(板书)

环境:

湖中人鸟声俱绝

看雪

寒夜独舟

全景——广漠

(大)

情景对比

(小)

特写——渺小

(冷)

孤独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热)

七、拓展延伸作业: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呢?

请用你手中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雪景。

看雪的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创设情境:

由西湖湖心岛的乾隆题字碑——风月无边设疑导入,请学生欣赏杭州西湖风光四季代表景观图片---春:苏堤春晓 夏:曲院风荷 秋:平湖秋月 冬:断桥残雪

学生吟诵关于西湖的诗句,

师配乐朗诵: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教师补充介绍其著作。

多媒体摘要显示湖心亭介绍: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1、听: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把握字音及停顿,师提醒学生注意录音中的错误读音。

2、读:学生给生难字注音并自由朗读课文。

3、译:学生齐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句,并就疑难文句向他组质疑。

4、比:结合给定译文比较自己的差距,学习文言文翻译之法。

四、细读品悟 探究课文

1.一读课文 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提问,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取有效信息,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用原文作答。

教师示范: “看雪”的时间是 。地点是 。

2.二读课文 质疑问难(说景) 搜寻文中写描写雪景的文字加以品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体会全景和特写景物各自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关注在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并举例讲解: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三读课文 合作探究(说情)湖心亭巧遇是叙事但重在抒情。你能体会到张岱怎样的感情变化?

1.读“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惊喜到伤感,喜极而悲。

师点拨: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2.品味舟子的话,解读“痴”的内涵: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点拨: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五、教师寄语:小结并引导学生关注古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情趣之所为,教案《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六、延伸练习

请学生欣赏几组图片谈谈图中景物的特点并赋予自己独特的情感。

教师点评。

六、布置作业

背诵文中书写西湖夜雪的文字。

附:板书设计

湖 心 亭 看 雪

张岱

写景 西湖夜雪

湖心亭看雪 雅情雅致

叙事 亭中偶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设计者:武原中学 姚晓萍

[教学目标]: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a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疏通文字。

(一)读: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三)再读: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A、妙在扣景之特征。 B、妙在用朴素之语。(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C、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诗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说人:闲雅之趣。

1、找关键字“独”、“痴”,把握人物的品性。

2、补充: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五、结篇:复读巩固。

六、作业:搜集其他写雪的名句或名篇。

看雪的课件 篇4

看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行文优美,图文并茂,适合儿童阅读和学习的课文,作者用简洁流畅的笔触把我们带进了宝岛台湾,讲述了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听到了那浓浓的乡音,看到了那深深的乡愁,“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看看那真的雪呢?”“那里的小朋友正等你们和他们一起玩呢!”两句话,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强烈的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学情分析:

学生对海峡两岸骨肉分离的原因知之甚少,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教学时,要采用探究式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和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讲、打”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蕴含的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是难点。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学生收集的有关台湾的.资料。

3.中国地图,雪景图和雪景动画。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喜欢雪吗?还记得去年下雪时的情景吗?

2、是呀,下雪时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整个世界都雪白雪白的,像童话世界一样美。小朋友还可以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可是,在我国台湾省的小朋友却不像你们这样可以享受到雪带来的乐趣,因为台湾冬季较温暖,是很少下雪的,因此那里的小朋友是很难看的雪的。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看雪》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把生字和读不懂的词、句划一划。

(引导学生边读边画边想,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教师范读,让学生养成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的习惯。

3、学生我学会了什么字,知道它的音是什么样的。

4、齐读课文,读通读顺。

三、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

2.出示生词卡,学生开火车读,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课后“我会读”)

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

3.出示生字卡,学生读字音,可让学生互相提醒,那些字的读音不要读错。

“省、橱、指、仗”等字都是翘舌音;“铺”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pu”。

4.交流识字方法。

这些字你在哪里见过,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如:形近字比较:讲——进、铺——辅等;做动作:指、接、讲、铺等。

(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并有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拓宽识字的途径,充分体现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教学理念。)

5.设计游戏巩固识字。如:开火车读、摘桃子等,让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

四、学习课文(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里讲了谁看雪?在什么地方看到了雪?看到了怎样的雪?)交流以上问题(相机学习)

1、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2、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找一找。

3、启发想象。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5、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找一找。

6、启发想象。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7、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五、朗读。

1.进入角色读好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对话。

默读:把老师和小朋友说的话画出来。

扮演角色读:一生扮演老师,一生扮演台湾小朋友,读后师生评议,重点读好几个问句。

2.借助图画,读美下雪时的景象。

看图找句子:画出描写美丽的雪景的句子,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

谈感受: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说说当时的心情。

读句子:可以加动作表演读,在读中理解“飘着、铺着、披着、堆、打”等动词的意思。

积累词句: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写在积累笔记上。

3.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好孩子们“争着问”和老师“深情说”的句子。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份,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也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人民团聚。台湾小朋友盼望着到北京去看雪,北京的小朋友也盼望着台湾的小朋友能过来北京看雪,一起玩儿。有一位热情的北京小朋友还写了一首诗来欢迎他们呢?

《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飘呀飘呀到台湾,

接来台湾小朋友,

到我们北京来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拍着手一起读一读诗,一起来欢迎台湾小朋友。

5、假如你就是北京小朋友,你会对台湾小朋友说些怎样的热情话儿?

6、终于有一年冬天,台湾的小朋友来到了北京,但是那年北京刚好没有下雪。那么你会怎样台湾小朋友描述北京冬天的雪景,玩雪的情景呢?

看雪教学设计(二)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识字3”中有关台湾岛的“三字经”你们还记得吗?会背的同学大声背出来好吗?是啊,台湾和大陆本来是一家,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使海峡两岸骨肉分离,但是两岸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盼望亲人早日团聚。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台湾小朋友的心声吧!(板书课题)

2、展示交流:课前,大家一定收集了很多有关台湾的资料,拿出来和同学进行交流,看看自己对台湾的了解有多少。(学生汇报、交流,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文字材料。)

二、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还可以查字典认识它们。把生字和读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2、同桌或小组同学合作,一起读课文。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三、识字

1、选择自己觉得读得最棒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其它同学当评委,为他的表现打星。(师生相机纠正字音)

2、出示词语卡片,学生开火车读,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音,可让学生互相提醒哪些字的读音不要读错。

4、交流识字方法。

这些字你在哪里见过?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5、设计游戏巩固识字。

四、写字

1、从8个要求会写的字中找到带有提手旁的字:“打、指、接”,用字组词,说说偏旁与字意的关系。

2、回忆以前学过的带有提手旁的字。学生自主写字。

3、展示学生写字成果,师生评议,相机进行指导。

五、初读

1、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3、启发想像,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看雪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教具: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生字朋友,如果现在他们又出现在你面前,你还能认识它们吗?

二、朗读

1、进入角色读好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对话。

2、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找一找。

3、借助图画,美读下雪时的景象。

看图找句子:画出描写美丽的雪景的句子。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

谈感受: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说说当时的心情。

读句子:可以加动作表演读,在读中理解各动词的意思。

积累词句: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写在积累笔记上。

4、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好孩子们“争着问”和老师“深情地说”的句子。

三、讨论

你觉得两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说说你的理由。

四、表演朗读

老师和学生一起,自由选择角色,朗读全文。

五、写字

1、出示5个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自己认为不好写的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共性问题范写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议。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我会连”的内容。

2、画一幅介绍祖国大陆的画,再配上一首小诗,送给台湾小朋友。还可以给台湾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学校来做客。

看雪的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白描写法

能力目标:学习文中写景叙事的技巧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

一、导入:

老师昨天布置同学们去查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能背多少?

学生熟悉的有: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初读课文

1、请一男一女同学初读课文,看看他读音和停顿正不正确(音乐、幻灯)

2、再请以同学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放音频

学生活动,可分成两组,每组一段,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幻灯)

3、齐读课文

思考:①、找出课文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明确:“独往湖心亭看雪”之“独”与“舟中两三粒而已”“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②、课文中那个词形象的概括出张岱的形象?

朗读: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③、“痴”字通俗的讲是什么意思?

呆、傻、笨,举止不同常人

三、研读课文

问:课文哪些的方写出了张岱的呆,不同常人?

1、“更定”“独”“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什么声音都没有。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万籁俱寂。

问: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听觉

问:让人想起柳宗元什么诗句?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从什么感觉器官描写的?视觉

师: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并且是晚上八点以后,也许你正在看电视,也许在做作业,也许已准备睡觉了,可我们的张岱,居然在这时去看雪,是不是不同常人,痴人首先是行为痴

归纳:-------痴行

2、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我们一起看看景物描写有没有怪异之处?

齐读“西湖夜雪图”:“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问:请问,这段对“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

景物特点:空寂、悠远、脱俗

手法: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用了什么写法:白描写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举例:(齐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抽读)朱自清《背影》“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文中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写,“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空寂、悠远、脱俗的意味。

在这幅空寂、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中,张岱把自己融入了苍茫的宇宙自然,天人合一,所以痴人眼中有痴景,人只是自然之景的一分子罢了

归纳:------------痴景

3、问: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问: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请填出来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师:看来作者是找到了知音,“强饮三大白而别”,虽然不会喝酒,但还是喝了三大杯,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因为这些都不重要。不管他身份地位、俸禄高低、姓甚名谁,只知他是他乡游子,今日相逢,后会难期。不愿和人交往,和情趣相投者也只是淡然相交。他知活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明确: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归纳:-------痴心

四、走进作者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为什么有寒冰呢?请看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明确:“崇祯”“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大明已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

五、总结拓展:

同学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幻灯)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利用白描写法写人或物的片断

看雪的课件 篇6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划出生字。收集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音乐片段。

3、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谈话:

是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3、课件出示“我会读”:

台湾省 商店 橱窗 指了指 接着

讲故事 铺着 雪毯 银装 打雪仗

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4、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⑴ 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⑵ 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看雪景,读课文

1、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四、指导写字

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2、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3、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五、拓展活动

搜集台湾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台湾知识交流会”。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或图片,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湖心亭看雪课件汇总8篇

    发布时间:2024-01-28

    新来的教师应该准备好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案和课件。每位教师都应该仔细设计自己的教案和课件。编写课堂教学教案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么如何才能编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今天我向大家强烈推荐的是“湖心亭看雪课件”。这篇文章对您会有所帮助,请收藏起来备用!...

  • w
    写看雪的作文范例

    发布时间:2024-01-05

      今天,我回到永川。爸爸说:“我家去茶山竹海看雪!”  我家挤两辆长安车在一起。去茶山竹海的路上,我们一家人时而跳起来(路太陡),时而前倾,时而惊心动魄(就像滚下山坡)。  三个小时后,终于到了。我立刻冲到通往竹海顶端的楼梯上,没注意脚下,摔了一地。  爬了一个小时后,我们爬到了山顶。鸟瞰:雪白的...

  • w
    看雪周记优选

    发布时间:2023-11-26

    下面为您呈现的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看雪周记”。写周记是实现梦想最低成本的方式,许多老师都要求学生写周记。通过记录生活中的气质和品味,让自己变得更有品位。希望这些资料能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 w
    湖心亭看雪教案

    发布时间:2024-02-13

    以下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教案和课件是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材料,但课件的内容需要老师自己设计和完善。优秀的教案课件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包含所有的知识点。...

  • w
    情人节看雪文案

    发布时间:2024-01-16

    情人节的礼物,是否可以是下落的雪花,明亮而短暂,但足以让人铭记一生。~~你对类似的句子感兴趣吗?我们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情人节看雪文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 w
    手机看课件

    发布时间:2023-11-19

    或许好工具范文网整理的“手机看课件”可以给您一些启发,如果想要再次浏览这篇文章,请务必立即收藏,以便日后方便查找。老师通常会将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因此编写教案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老师上课时应该以教案课件作为基础来进行教学。...

  • w
    雪优秀课件优选

    发布时间:2024-04-30

    雪优秀课件 篇1  活动名称:  音乐活动《小虫的歌》  活动目标:  认识高音谱号,进一步认识五线谱。  喜欢参与音乐游戏,发展幼儿的音乐反应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有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能听指令做动作。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哈喽歌》进入教室  创造性地根据音乐中的变化表现打招呼的...

  • w
    看雪的说说心情短语24条

    发布时间:2023-10-29

    这银装素裹的世界,总让人觉得内心也澄明了起来。~~可能正在寻找类似的句子,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看雪的说说心情短语24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