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鸿门宴的课件七篇

鸿门宴课件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1-28

鸿门宴的课件七篇

2024-01-28 11:08:21

鸿门宴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常识;

2.了解鸿门宴过程;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4.科学评价相关人物。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象棋的楚河汉界引出楚汉争霸,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师生共同回忆。)

2.相关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当时刘弱项强,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3.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心中的项羽、刘邦形象。

4.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正音正字。

5.学生看《鸿门宴》录像片断,引起兴趣,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6.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进行的长达五年的楚汉斗争的开端,本篇课文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刘邦和项羽在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性格及运筹谋略,使楚汉之争的结局初露端倪。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三、合作探究

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

明确: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明确: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感受人物形象。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1)项羽

明确: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沽名钓誉,缺乏深谋远虑。

(2)刘邦

明确: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

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

善听人言,有心计,处事果断。

(3)范增

明确: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是被刘邦利用。

(4)张良

明确:对刘邦忠诚,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

(5)项伯

明确: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

(6)曹无伤

明确: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7)项庄

明确: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8)樊哙

明确:忠诚,勇猛。

4.司马迁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明确:(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2)另一方面,善用对比烘托刻画人物。

5.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

明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

宴设于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得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处境堪虞,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起能屈能伸。而项氏集团内部,谋士范増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6.课文中刘邦对张良、项羽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说话人怎样的心理动态?体现了人物间怎样的关系?

明确:在古代,一般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名等等,还由于不同的关系和场合,另有不同的称谓。通过某些称谓,我们就可以窥探说话人的心理状态,看出人物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文中刘邦对张良称呼了五次,三次在宴会前,两次在宴会后。

宴前,项羽即将大军压境,三次称张良为君。君是对对方尊敬的称呼,且常常用于平辈之间。而刘邦是主,张良是仆。很显然,这里的称呼是极尽屈身拉拢之能事,降低身价,进一步密切双方关系,以求得张良献计为目的。

宴后,经历了鸿门宴上的惊心动魄,心有余悸,但还未脱离虎口,想借故逃脱。若不留下张良搪塞,恐难如愿以偿,而留下张良,张良可能要冒杀头危险的,不好好相求,谁愿留在这是非之地?故而刘邦改换以前称谓,两呼张良为公。公也是尊敬称呼,且往往用于尊长者,很明显,再降身价,语气近乎哀求,是为了活命要紧。

再看刘邦对项羽的称谓,本来两人同为反秦大将,地位本无大的差异;再者,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今刘邦先入关,即便王关中也无可厚非。可如今,项羽兵四十万,而己十万,即使想王关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忍气吞声方为上策。

在文中,称项羽,一连几次将军,称自己,口口声声臣下,甜言蜜语,一副小人嘴脸。

对张良,用尊称,是为了问计,是为了活命;对项羽,用尊称,贬自己,是抓住项羽沽名钓誉的心理,摧垮其思想防线。不同的人,不同的称谓,可谓八面玲珑,圆滑之极。

7.讨论:你如何看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

(教师引导:人物性格、品质、身份地位等。)

四、梳理积累

1.一词多义。

(1)如

杀人如不能举 (好像)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到去)

(2)举

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起)

举大计亦死 (发动)

(3)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 (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 (兼道歉和告辞义)

使君谢罗敷 (告诉)

(4)意

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

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料想)

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神态)

(5)为

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

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

约为婚姻 (动词:成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客何为者? (动词:干、做)

人为刀俎 (动词:是)

何辞为?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吾属今为之虏矣 (介词:表被动)

(6)以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介词:把)

军中无以为乐 (介词:用来)

樊哙侧其盾以撞 (连词:而)

以待大王来 (动词:来)

(7)因

因击沛公于坐 (介词: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副词:于是、就)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3.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2)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3)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4)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近)

(5)形容词用作名词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用也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为击(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五、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2.课后了解楚汉争霸,从中汲取古人智慧。

鸿门宴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

1、了解《史记》的有关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文言基础知识。

3、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人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

1、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知识是本课重点。

2、对比分析项羽、刘邦性格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

诵读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了解《史记》及作者。(2分钟)

让学生结合预习,自由发言。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二、分析课文。

让学生齐读第一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插入背景介绍:

秦始皇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反秦怒涛遍及中原。在农民起义的高潮中,刘邦和项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东,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不久,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世代楚将”的项梁,为了招纳人马和形成旗号,采纳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统率南路军先于项羽人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毋内诸侯’’。十一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

提问:为何两支反秦势力,突然剑拔弩张,厮杀起来?

明确:这有着极为深刻的原因。首先,刘、项各自都有南面称孤之心。想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十分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在公元前210年看见秦始皇游会稽时,也曾颇为自负地过:“彼可取而代也!”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必然拼死相争。其次,项羽是一个性情激动的人,带有极强的个人英雄主义作风。司马迁《史记》的《项羽本纪》中间写项羽最常用的词就是大怒。项王大怒,项羽大怒,《史记》中间几乎没有写过项羽笑,项羽是最后笑了一次,在哪儿笑呢?在他乌江自杀之前,他笑了一次,笑完就自杀了。同学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在课文的第二行就出现了这四个字“项羽大怒”。

提问:大家体会一下,这时项羽发怒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项羽激动是有原因的。一个是刘邦派军队把住他不让他进,这个是他大怒的一个原因;另一个,他听说刘邦已经进了关中了。对于项羽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因为此时的项羽刚刚结束了历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成语就出自这场名战。这场决战他歼灭了秦军主力三十万人,项羽的声威因此而大振。他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看做是秦末大起义中的最大功臣,也习惯了天下诸侯对他的尊崇。而此时他万万没有想到刘邦竟然对他说:不。刘邦现在竟然把住函谷关不让项羽进,这充满了敌意,就是把项羽当做敌人。如果拿刘邦跟天下诸侯一比,一个是充满敬畏,一个是充满敌意,这个反差太大了,这个项羽确实受不了,这个对他的自尊的伤害非常大。另外,项羽进了函谷关一往下来又接到刘邦手下的一个人的一个密告,曹无伤给项羽写了封信,说刘邦想做关中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要完全占有,这三句话,每一句话都激怒了项羽,结果项羽大怒。这三句话怎么让他大怒了:第一,刘邦想做关中王,这个我们刚才讲过了,项羽是不能允许,也不承认刘邦做关中王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让子婴,让一个投降的秦朝的皇帝做丞相,这也是项羽绝对不能允许的,项羽有一种强烈的仇秦心理,项羽的爷爷项燕是楚国最后灭亡的时候,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楚国最后一个战死的大将,是被秦将杀了。项羽的叔叔项梁是被张邯杀了。可以说项羽他们老项家跟秦朝是有世代血仇的。第三,珍宝尽有之,他把所有的珍宝都占有。这三句话,每一句话都激怒了项羽,所以项羽又大怒,一怒之下,项羽做了一个决定,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了解了这个前因后果,我们接下来看对项羽的这个决定各方面的态度。

让学生分局梳理第二段文言知识,教师作点拨。

提问:对于相遇的决定,有几个人有了反应?

明确:四个,范增、项伯、张良、刘邦

提问:他们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个做出反应的人是范增,范增立即表示赞同,范增说刘邦这个人这么克制自己的欲望,说明他的志向不小。另外,刘邦头上的云气是一种五彩之云,这个五彩之云意味着刘邦有天子之气,他将来有可能做天子,所以范增最后的意见是四个字“急击勿失”赶快攻打他,不要失去这个机会。第二个做出反应的人项伯,项伯这天晚上就闹了一件事,夜见张良。因为项伯跟张良有过一段交往,就是当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曾经杀过人,按当时的规定杀人要偿命的,张良救了他,所以项伯要报恩,他来个夜见张良,想把张良自己叫走,所以他就见张良了。他见了张良,他就把项羽的计划跟他一说,明天大军一打玉石俱焚,你赶快跟我逃,但是项伯低估了张良。张良当时就看穿了项伯是个把个人的“义”放在集团根本利益之上的一个政治糊涂虫,所以他看出项伯的弱点在这儿,所以张良马上就利用他的弱点,以义喻义。张良说:我并不属于刘邦手下的人,我是替我的主公韩王来护送刘邦入关的,我现在要是逃了,不告诉刘邦一声,不义气,你来救我是为了“义”我去救刘邦也是为了“义”,用这个“义”这一说,项伯哑口无言,只好让人家张良把这个重大绝密的军情告诉了刘邦。所以刘邦是第四个做出反应的人。刘邦第一个反应大惊失色,原因很简单,因为刘邦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在他的军事力量没有强大到跟项羽集团能够平起平坐的时候,他太急了,把自己的这些野心全部暴露出来了,结果惹了项羽,非要灭了他不行。不过刘邦在关键时刻说了四个字,说得太巧妙了,“为之奈何”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我怎么来处理这个事呢?”这是刘邦的一大长处,你看刘邦,行军打仗不如韩信,治国理财不如萧何,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可以说刘邦不能打仗,不能治国,不能出谋划策,你说刘邦会什么?他会“为之奈何”。他知道在关键时刻他向他的部下去寻求解决难题的方法,所以刘邦叫做用人之人。韩信,萧何,张良只能叫做可用之人,所以刘邦就高在这儿。于是张良就给他出了主意。享誉马上付诸实施。

提问:从这一段,我们可以发现刘邦有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老谋深算,精明。当张良告诉他解决方案的时候,他马上明白过来了,于是反过来他连着问了张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怎么和项伯有这个老交情呢?大战的前夜项伯在敌队阵营中间跑过来告诉你,你俩有啥勾结。张良很从容的回答了,这一问把刘邦对他的怀疑解除了。跟着刘邦问第二问,你跟项伯你们俩谁大,张良说他比我大。于是刘邦马上就打算认亲戚了,可谓转变之快。

提问:刘邦是怎么应对项伯的?

明确:项伯一进来,刘邦太会来事了。先端着酒敬酒,敬完酒就跟人家套近乎,一套近乎,一问人家家里的情况,有没有孩子,问完以后,马上跟项伯两个人定为儿女亲家,这个儿女亲家一拉太有用了。第二天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谁保护了他,起来保护他的就是他那个亲家。今天结儿女亲家就是为了明天你救我一命,至于将来咱们成不成儿女亲家,那(是)后话。等到项羽死了,项伯一点价值也没有了,刘邦当了皇帝了,项伯敢向当朝皇帝去提当年亲家的事吗?他绝对不敢,刘邦也再不会提这个亲家,这个事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当时就跟项伯套近乎,然后他就开始编理由了。

提问:刘邦的说辞取到效果了吗?

明确:说完之后,项伯说了一句话,说第二天一早你应当到鸿门去给项羽解释一下。项伯完全相信了刘邦的谎言,完全相信,而且给他出了个主意:你第二天一早赶快给项羽解释一下,刘邦马上就答应了。

提问:从项伯回营后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项伯当天晚上就回到军营中,他就把这一番经过全部给项羽说了一番,而且说了最关键的这么几句话,说人家刘邦如果不先入关,不灭了秦,你怎么敢进来,人家立了这么大的功,你再去灭了人家,这不仗义。所以我就发现项伯这个人汉字只认一个字 “义”,我救张良为了“义”;我同意张良去告诉刘邦,那也是为了“义”;现在说服项羽,人家有大功你再打人家,这叫不仗义,这就把项伯给蒙住了,我们看项羽的反应,结果呢,项羽竟然同意了,取消了第二天军事消灭刘邦集团的决定。这一点极其充分地表现了项羽的政治糊涂和政治幼稚,这不是一般的幼稚,政治糊涂。我觉得项羽这个时候最少应当要问一句话,刘邦一旦缓过神来还问了一句话:君安与项伯有故?那么仿照着这句话,项羽至少应当问一句啊,君安与张良有故?连这句话都没有问。刘邦问这个话说明刘邦的政治警觉性非常高,项羽连这个话都没有问说明项羽的政治警觉性极差,他就这么轻信了项伯转达刘邦的话,轻信了刘邦的谎言,撤销了第二天消灭刘邦集团的决定。

再齐读第二段。

三、布置作业。

1、归纳本课所学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只要说请你去喝酒,这个酒不好喝,你就说这个宴,就是鸿门宴,充满了凶险的那种宴会,我们叫鸿门宴。当年刘邦是怎么赴宴的呢?

让学生齐读第三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提问:刘邦是怎么向项羽解释当时的情况,并化解险情的?他的话可以怎么理解?

明确:刘邦这番话有三个要害,他第一层说咱们共同抗秦,这段话可以概括两个字“叙旧”。项羽的性格中间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念旧”,用人只用自己的同乡(八千江东子弟)。刘邦上来就来了一番念旧,这个话可是用心叵测。刘邦和项羽的关系,抗秦的时候他俩是友军,秦一亡他俩是敌军,刘邦光说当年咱俩如何如何。项羽本来就不知道他们两家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变化有一个演变,刘邦这个“叙旧”让他彻底意识不到他和刘邦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这是第一个要点。第二他说我没有想到,我能先入关,这个话是拍项羽的马屁,刘邦采取贬低自己来抬高对方。言外之意,在我的心中先入关能够灭秦的天下没有第二个人,就是你项羽。项羽的自尊就得到很大的满足了。第三点,说有人挑拨离间。这个话叫“化必然为偶然”,挑拨离间是一个偶然性的因素。他两家的矛盾是必然性的矛盾,不是小人挑拨离间、偶然性爆发的。刘邦把它大事化小了。刘邦的鸿门说辞了不得,先叙旧拉近两个人的关系,再逢迎满足项羽的自尊,最后化必然为偶然、化大为小、避重就轻。《史记》中间写刘邦说话最常用的是两个字,刘邦一说话就是高祖“骂曰”、汉王“骂曰”、沛公“骂曰”。给人的感觉是刘邦张口就骂人。可是现在他一句“骂曰”都没有,刘邦还有一句口头禅叫“乃翁”,就是你老子,刘邦从来不说我,他用 “你老子”来代替。可是刘邦现在对项羽说了这番话,既没有“骂曰”又没有“乃翁”,多么谦恭。这在刘邦一生中间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他为的是避开这次打击,这就是刘邦政治上精明之处。

提问:从项羽的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项羽说了一句话: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羽这时候不用“我”,用了一个“籍”,说如果不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这么说,我怎么能对你这个样子呢?这一句话断送了曹无伤的命,这一句话也道尽了项羽的政治上的无知和幼稚。人家是一派谎言,他竟然惭愧得不得了,没法向自己的老战友解释了,他推出曹无伤为自己开脱责任,这说明项羽已经内心里非常难受,项羽现在后悔得不得了。到这儿为止项羽算是彻底受骗了,再不认为刘邦是他的政治对手了。此时的项羽看不出秦亡以后即将出现的楚汉相争的新局面,更不相信与自己表面和解的刘邦正是自己未来最大的敌人。

提问:鸿门宴的危险就此化解了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没有。项羽一个人糊涂并不等于项羽集团所有的人都糊涂,范增能放过刘邦吗?下面范增一连串就做了两个小动作,第一,举玦,不断地举这个“玦”向项羽发信号,这个“玦”谐音,谐 “决”,决定赶快实施斩首行动。但项羽这个时候已经觉得很惭愧了,他不可能再杀刘邦了,所以范增是一个劲地举“玦”。司马迁写项羽写了六个字“项王默然不应”。范增采取了第二个行动,赶快出来召集项庄,这个人是个武士,他告诫项庄舞剑的时候把刘邦给杀了。项羽答应项庄舞剑,当时在座的还有五个人,以刘邦的老道精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一定是心知肚明。张良是整个这里边最高明的谋士,张良怎么会不知道。这里面还有一个项伯,这个糊涂虫这个时候也不糊涂了,他一看见项庄舞剑,他也拔出来佩剑,而且常常用他的身子挡住项庄,就让项庄刺不了刘邦。项羽这个时候对刘邦充满了一种忏悔之情,他要是知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能同意项庄舞剑吗?他同意舞剑的本身就说明在场的六个人中间就他不知道“意在沛公”。我们说鸿门宴集中表现了项羽的政治幼稚、政治糊涂。

让学生齐读第四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提问:范增的危机是怎样被化解的?樊哙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张良一看情况不对立即就出来找樊哙,樊哙的妻子和刘邦的妻子是亲姐妹,所以樊哙一听这个消息,就闯了进去,樊哙一闯进去,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把项庄舞剑的场面全给搅和了。项羽以为是刺客来了。张良解释说:这是刘邦的保镖樊哙。这一说,项羽很赞赏,就让他喝酒吃肉,这一吃把武将的胆魄表现出来了。樊哙抓住机会就慷慨陈词。樊哙的话,在鸿门宴中间是两段重要陈辞之一。一个是刘邦 “鸿门说辞”,再一个就是樊哙闯进来的“樊哙陈辞”。这个陈辞是拿刚刚灭掉的秦和项羽对比,如果你要杀刘邦,那你走的就是灭亡的秦朝的老路,这一点对项羽是有震慑作用的,第二点,他又把怀王之约给点出来。刘邦都没有敢提怀王之约,刘邦要是提怀王之约他怕项羽杀了他,可是樊哙点出来了,意思就是说你项羽实际上是没有遵从怀王之约,这就在道义上压制了项羽,而且这番话又出自一像樊哙这样一个武夫之口,所以更有震慑力。樊哙说了这一大番话,实际上是一派谎言。刘邦说了一派谎言,闹得项羽感到很对不起,只好撂出曹无伤,樊哙又重复了一番谎言,司马迁就写了一个字“坐”,项羽这个时候惭愧得竟然答不上人家的话来,就说了一个“坐”。这个“坐”把项羽的尴尬,项羽的无知,项羽的幼稚,项羽的糊涂都写境尽了。

樊哙一闯进来,得到机会的是刘邦,刘邦一看机会来了,马上“如厕”,“如厕”就是上厕所,借着上厕所立刻招樊哙出来,安排逃营,安排逃走,因为刘邦再不能在这儿待了。因为项羽不杀他,他也看出来了,那个范增可不是一个等闲之辈,一会儿举玦,一会儿舞剑,不知道再待下去有什么结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愿杀掉自己亲密的战友,这体现了项羽的情,再加上樊哙点中了项羽的软肋,项羽更是不忍心杀刘邦,这体现了项羽的义。而此时的刘邦早已是如坐针毡。

二、布置作业。

1、归纳本课所学文言知识。

第三课时

一、分析课文。

让学生齐读第五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提问:这段重点讲的是什么?

明确:刘邦逃走。

提问:一般人们逃命的时候总是荒不择路,刘邦呢?

明确:刘邦细致的安排了逃离计划。他做了三件事:第一,研究逃席,樊哙说:做大事不要拘小节,现在人家是案板和刀,我们是人家案板跟刀中间的雨肉,任人宰割了,还告什么辞啊,这就决定不告辞了。第二,安排善后。两件事:辞行;献礼。刘邦选了张良善后,而且还给张良特意交待他说从现在这个鸿门到我驻军的霸上四十里地,我抄小路走还有二十里地,你估摸着我这二十里地骑着马跑回军营你再去辞行。他怕什么,他怕万一说得早了,范增派人一追,可以看出刘邦心很细。第三步,处置随从。100多个人全部扔下来不要了,他还带了四员大将,这四员大将一个都不准骑马,只有刘邦一个人骑马。这个我们应当做两层理解,第一,骑马的人一多,动静肯定很大。还有一层,刘邦的一个很自私的想法,四员大将没有马,万一追兵来了,四员大将只能转过身来拼死力战,成了刘邦最好的屏障。

提问:张良辞行时,项羽的反映表现出了他的什么性格?和刘邦存在什么差异?

明确:张良进去辞行,项羽说了全过程第三次话:沛公安在。刘邦安排逃席的三件事和项羽的一个“沛公安在”做了一个对比,可以看到项羽的糊涂到了何等程度,然后张良说他现在已经回到军营中了。把这句话特地说出来,范增也没戏了,项羽还心安理得地把礼给收了,范增气得拿剑把礼一下子给剁碎了。刘邦回到军营中间,第一件事立即处死曹无伤。我们通过鸿门宴,可以看得很清楚,刘邦的精明老道,项羽的幼稚糊涂。

二、总结本课文言知识。

(1)一、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2)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古今异义

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4)一词多义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子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5)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6)句式变换

1.数词作谓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 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3.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4.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7、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鸿门宴的课件(篇3)

人教版《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⑵ 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训练翻译能力。  ⑵ 培养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⑴ 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⑵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设想】  《鸿门宴》相对浅显,且故事性强,因此可以学生自学为主。具体方案是设计成三课时,第一课时重在作家、作品的介绍,重在课文情节的梳理,第二课时归纳整理文言知识,重在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达技巧,重点是讨论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课后还可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的体例,了解后人的评价。  2、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课时教学过程〗  步骤(1)课文导入: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句名言:“立志读尽天下书”,可人类有史以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穷尽有生之年是无论如何也读不尽的。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读书籍中的精品,举一反三,受益无穷。从这点出发,《史记》就很值得一读。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步骤(2)了解《史记》的地位: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可从“绝唱”与“离骚”入手,明确《史记》在历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崇高地位  绝唱:①指具有最高水平的诗文作品②生前最后的歌唱离骚:①屈原作品②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③与“国风”并称,泛指文学作品。  步骤(3)介绍作者司马迁,了解《史记》的成书过程  从《史记》的英文译名(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入手介绍《史记》原名为“太史公书”,“史记”并不是“历史的记录”,而是“史官的记述”。由此引出对司马迁的介绍及《史记》的成书过程。  整合课文《报任安书》:(课前预要有所布置)  古者富贵而名磨来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劂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也可结合古人写司马迁的对联来关照: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步骤(4)掌握《史记》的体例  整合课文《报任安书》: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明确  1、起始年代──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  2、文章篇数──130篇,共计五十二万余字  3、史书体例──书(8),表(10),本纪(12),世家(30),列传(70)  4、体例释疑──重点明确“本纪”“列传”“世家”的记述对象  步骤(5)快速通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  课文中的难读字:  飨(xiǎng)说(shuì) 美姬(jī)鲰生(zōu)卮酒(zhī) 有郤(xì) 玉玦(jué)瞋目(chēn) 目眦(zì)跽曰(jì) 参乘(shèng)彘肩(zhì) 不胜(shēng) 刀俎(zǔ)  步骤(6)梳理情节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抽取《鸿门宴》连环画九幅,打乱顺序,学生根据画中人物的神态表情、衣着服饰判断人物身份,然后结合课文阅读与理解重新排序  步骤(7)学生结合画面概述课文内容(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然后梳理成图  序幕──曹无伤告密  开端──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  高潮──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  尾声──刘邦诛曹  步骤(8)布置课后作业:  整理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由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作成课件,课上展示。

鸿门宴的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4、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重点难点】

1、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精炼的动作描写。

2、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3、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二、背景介绍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三、文体介绍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四、关于座位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五、关于辈位

在我国的旧历中,春季的3个月分别叫孟春、仲春和季春;伯﹑仲﹑季、叔是兄弟次第之字。比赛中将成绩最佳者称冠军,第2名称亚军,第3名为季军。

【合作探究】

(一)人物形象分析

1、从文中找出有关项羽的片段描写,概括他的性格特征。

2、从文中找出有关刘邦的片段描写,概括他的性格特征。

3、关于其他人物形象

(二)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情节的高潮,分析一下此情节。

(三)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有何写作特点?请简要分析。

训练案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范增起,出,召项庄D、张良出,要项伯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②故幸来告良③乃令张良留谢④哙拜谢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下列各句中,“为”字按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何辞为③为之奈何④公为我献之⑤为击破沛公军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A、①②/③⑥/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②⑥/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籍何以至此B、大王来何操C、竖子不足与谋D、沛公安在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所以遣将守关者D、封闭宫室,还军霸上

6、下列对有关课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鸿门宴》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词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安排上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鸿门宴的课件(篇5)

方法:教师在范读过程中提醒学生注释、标记,并作必要的解析。

1、通假字:

距──拒

内──纳

倍──背

蚤──早

坐──座

不者──否则

郤──隙

2、重要实词:

军霸上 飨士卒 妇女无所幸 素善留侯张良 私见张良 具告以事 欲呼张良与俱去 亡去不义 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 固不如也 臣活之 故幸来告良 孰与君少长 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封府库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不如因善遇之 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 范增数目项王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 若属皆且为所虏 常以身翼蔽沛公 加彘肩上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而听细说 沛公起如厕大 王来何操 会其怒 道芷阳间行 度我至军中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3、重要虚词:

于;之;为;乃;以;因。

4、句式:

使人言于项羽曰

具告以事

大王来何操?

因击沛公于坐

第三课时

鸿门宴的课件(篇6)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乃”“则”“其”“而”等用法,积累“军”“击”“刑”“活”等重要的实词意义和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训练翻译能力。

(2)培养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环节

根据教学设想和目标,本课的教学环节安排为:

预习--疏通字词--分析--归纳

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对于课文当中出现的特殊的字词或者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应及时加以归纳总结,切忌只重故事情节,而忽略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项羽,是一代君王,志向高远;项羽,是一位勇者,乌江兵败,拒绝救生,面对身后的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失败的英雄。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汗将李陵辩解,触弄了汉武帝,获罪入狱,被处以宫刑。三年后出狱,发愤著书,历经10年艰辛写成《史记》,又称《太史公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背景资料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6年(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四、题目解说

“鸿门”,即项羽率军屯兵的地点新丰鸿门,“鸿门宴”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项羽、刘邦谁能夺得天下,这次宴会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

五、预习检查

(1)、字音辨析

飨(xiǎng)     说(shuì)    美姬(jī)   鲰(zōu)生   卮(zhī)酒   有郤(xì)  玉玦(jue)     瞋(chēn)目  目眦(zì)  跽(jì)曰  参乘(shèng) 彘(zhì)肩  不胜(shēng)   刀俎(zǔ)

(2)、课文疏通

重点突破文言字词句(学生自由提出翻译困难之处,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和参考书确定最佳翻译。)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   

六、归纳文言现象,夯实基础

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具体归纳如下:

1、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2、成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   古:敬酒。今:长寿。

(6)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7)婚姻 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4、一词多义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子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第二课时

5、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6、句式变换

(1)数词作谓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 (何为- 为何)

大王来何操 (何操- 操何)

沛公安在 (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 (何以--以何)

(3)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4)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7、偏义复词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同义复词

贪于财货,封府库,项伯许诺,沛公不胜杯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立诛杀曹无伤。

9、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 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10、古代“座次”问题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七)作业:

1、整理本课文言知识点。

2、梳理情节脉络,分析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课时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人物的得失(重点是刘邦项羽)。

二、教学过程

1、理清文章结构和线索

明确: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2、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3、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序幕--曹无伤告密

开端--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

高潮--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

尾声--刘邦诛曹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4、结合具体情节,讨论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可以谈其一点,也可面面俱到。)

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1)、项羽

有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

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 ”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果断!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

性格特点:

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

项羽和刘邦共同点:

胸怀大志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也!"

(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有勇无谋,被动。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5、艺术特色: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  项羽 范增 项伯 项庄

刘邦集团  刘邦 张良 曹无伤 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6、小结

7、作业:

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将自已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写一篇人物评论。

《鸿门宴》学 案

1、填空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    ),西汉夏阳人,我国西汉伟大的(     )、思想家、文学家,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汗将李陵辩解,触弄了汉武帝,获罪入狱,被处以宫刑。三年后出狱,发愤著书,历经10年艰辛写成《史记》,又称(      ),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    ),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本纪,(    )世家,(    )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       )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                   )”。

2、在下面句子中找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

(3)张良出,要项伯。(      )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6)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

(7)置之坐上。(    )

3、根据下面的句子写出成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    )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3)劳苦而功高如此(       )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4、写出下面词语的古今异义

(1)山东 古:                今: 

(2)非常 古:                今: 

(3)河北 古:                今: 

(4)河南 古:                今: 

(5)寿   古:                今: 

(6)细说 古:                今: 

(7)婚姻 古:                今:    

5、为下面句式找出句例

(1)数词作谓语:

(2)宾语前置:

(3)介词结构后置:

(4)判断句:

(5)省略句:

(6)被动句:

鸿门宴的课件(篇7)

1、曹无伤为什么会派人向项羽告密?这说明什么?(在当时的情形下,你会这么做吗?)

参考结论:

项强刘弱,刘邦理所当然应该居于项羽之下。刘邦违背这条规则,我不告密,将来又怎样保全自己?

通常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治局势,告密应在情理之中。

2、项羽得到密报后,第一反应时什么?这能看出项羽当时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

参考结论: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注:适当关注范增的进谏,顺便谈及范增的政治敏锐性)

3、关键时刻,项伯向张良泄漏了项羽的机密。我们应该怎样评价项伯其人?

参考结论:多江湖义气,少政治眼光。(与范增不同)

4、面对危急,刘邦采取了哪几项应对措施?

⑴ 要项伯,以兄事之。

⑵ 约为婚姻。

⑶ 慷慨激昂说假话。

⑷ 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⑸ 叙旧,示弱,说假话,归咎小人之言

提醒学生注意:项羽设“鸿门宴”,一开始并无恶意(因留项王与饮),是范增使鸿门宴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两个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⑹ 三十六计走为上:如厕;间至军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⑺ 令张良留谢,巧言献礼

⑻ 立诛杀曹无伤

第四课时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鸿门宴课件(汇总五篇)

    发布时间:2024-04-13

    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准备教案,因为教案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撰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鸿门宴》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鸿门宴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大纲要求,高中语文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础上,进入文学鉴赏...

  • w
    鸿门宴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1-05

    读书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不仅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还能使我们的心境更加开阔。每当我读完一本书,就像是得到了一颗珍宝,内心涌动着很多感慨。作为一个读者,我很荣幸能够阅读到“鸿门宴读后感”这篇佳作。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被作者给予的思考带给了深深的触动。这篇文章能够以其深邃的内容和精湛的表达方式引起我的...

  • w
    读《鸿门宴》有感精选

    发布时间:2023-12-27

    今晚把刚上映的《鸿门宴》给看完了,看完之后,感慨颇丰。首先我不得不佩服范增,那对项家的忠心,那过人的智谋以及那未卜先知的超凡能力,甚至是在死之前也能想出那样的一个谋略,真的不得不让人佩服,至于张良,同样是谋士,他或许在刘邦登上皇位时追杀他时,他才觉得自己输了,明白了范增在死之前跟他说过的最后一句话,...

  • w
    鸿门宴读后感汇编

    发布时间:2023-12-14

    经过我们的思考和改进,我们最终完成了最新的“鸿门宴读后感”。时间过去了,留下了珍贵的作品,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此时,相信许多人想要将这种情感记录在自己的读书心得中。请随时收藏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最新信息!...

  • w
    鸿门宴教案系列九篇

    发布时间:2023-11-20

    教案课件是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好的资料,因此要小心不要随意草率地编写。教案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经验,是否有一些优秀的教案和课件是值得借鉴的呢?编辑为大家精心筛选了一篇名为“鸿门宴教案”的文章,我们将会不断更新网站内容,欢迎大家收藏并关注我们!...

  • w
    鸿门宴读后感13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写读后感的几个要点是什么?值得回味的作品看完之后,想必心中有不少想说的话。这时我们可以把学到的新东西写在读后感上,我刚刚读完了一篇关于“鸿门宴读后感”的文章内容深刻感人,所述建议仅供参考还请您自行权衡!读后感是对于所阅读作品的反思和总结,也是对于作者思想和文化的理解。首先,我们可以谈谈自己对于作品中...

  • w
    《鸿门宴》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1-07

    好工具范文网小编精心整理了网络上的“《鸿门宴》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共同提高进步。在我们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当我们阅读作品时,会产生新的感悟。而最好的体验其实是自己亲自“创造”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

  • w
    《鸿门宴》读后感分享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17

    西楚霸王项羽是我国历的悲剧英雄。项羽身为楚国贵族后裔,从24岁(前209)起兵反秦开始,到31岁(前202)垓下身亡为止,在风起云涌的反秦斗争和楚汉相争的舞台上,只活跃了短短的8年,却留给人们历久不衰的鲜明印象。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此时陈胜被杀,项梁战死。秦军名将章邯率20万主力围困赵军于巨鹿...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