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李尔王读后感8篇

李尔王读后感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1-25

李尔王读后感8篇

2024-01-25 08:41:17

【#实用文# #李尔王读后感8篇#】《书籍的魔力》——读后感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这句话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真理。而我最近阅读的一本作品《李尔王读后感》,更是让我深刻地体验到了书籍的魔力和它所带来的读书感悟。 首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真实且有趣的阅读体验。作者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将故事场景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其中,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了她的成长和冒险。每一个细节都让我充满好奇心,希望可以了解更多的故事情节。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和才华,也使我对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 其次,书中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也深深地触动了我。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成长,我看到了勇气、友情、爱情等多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这些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这些故事情节和思想引发了我内心的共鸣,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最后,这本书也使我对阅读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每次翻开这本书,我都会沉浸其中,忘记时间的流逝。阅读不仅仅是为了消遣和娱乐,更是一种与作者和世界对话的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更好地理解生活和他人。每一本好书都是一个宝库,它们不仅可以提供快乐,还能给予我们智慧和启发。 总之,《李尔王读后感》这本书让我收获颇丰。它不仅给予了我美妙的阅读体验,还使我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阅读是一种陪伴和启迪,而这本书则是我在阅读中的朋友和指南。我深信,每一个读者都会从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 因此,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李尔王读后感》这本书。不要错过这个了解世界、体味人生的机会。让我们一起探索这本书所提供的宝藏,享受阅读的魔力吧!

李尔王读后感【篇1】

一部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

莎士比亚从喜剧创作转向悲剧是迅速而突然的,喜剧的明朗天空突然变得阴暗起来,心情突然由愉快变为悲愤,唱的歌儿也由甜美的情歌转为哀歌,笔锋从抒写人的和谐、生活的乐趣一转而刺向罪恶的现实和人的丑恶灵魂,活泼取笑、揶揄诙谐的乐天性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庄严、肃杀、紧张、恐怖的气氛,这种转变并不是随意的、偶然的,它存在着其必然性。在莎士比亚写作悲剧的时代里,**政体的进步性已经开始丧失殆尽,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贵族集团内部的分崩离析明朗化起来,代表贵族利益的王室与资产阶级争夺政权的斗争日趋激烈,国会与英王第一次发生了尖锐的分歧。伴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程度日益深重,他们在担负封建势力的压迫外,有多了一重灾难。

清教徒的影响也在扩大,阻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面对这些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残酷的现实,人们不得不寻求解释,也渴望将悲惨不幸的生活搬上舞台。莎士比亚以他敏锐的头脑,深刻的洞察力,强烈的是非感和人文主义理想,对这样一个社会生活能够得出超乎常人的认识来,也必然会作出自己的艺术反应,而悲剧就成了他用以表达这种情绪的有力**。

而《李尔王》则是表达莎士比亚这一情绪和这一社会现实的伟大悲剧的代表作。

在他的悲剧中,莎士比亚往往抑制不住情感的激动和愤慨的爆发,这直接使得剧中人物对这个**的社会和荒诞的生活发出愤怒的指责和无情的诅咒。李尔在亲身经历了人民所受的苦难后,从内心深处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

”在莎剧乃至世界戏剧史中,《李尔王》一向以伟大庄严而雄浑的诗意,惊天地而骇鬼神的艺术力量著称。它以场面宏大、情节惊险、冲突激烈、感情狂暴、背景奇特及暴风雨的轰鸣和雷电的辉映,来呈现一个动乱社会的真实面貌,组成了一曲时代的悲怆交响乐。

《李尔王》是由一系列相互对立的因素构成的一出戏剧。剧中**的两个姐姐(高纳里尔和里根)和善良的妹妹相对照,好哥哥(爱德伽)与坏弟弟(爱德蒙)相对比,葛罗斯特和李尔王则是两种父亲的比照。整出戏反映了善恶势力的冲突。

国王对待其三个女儿的不同态度使我们有这样的疑问:父母养育子女是否是为了日后能得到子女们的爱的回报呢?李尔在悲剧开始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

而严厉的惩罚是生活对这种自私的必然回应。当然李尔后来吸取了教训。像葛洛斯特一样,李尔王和他们的性格发展经历了一个清晰的过程。

他们俩犯了同样严重的错误,因此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当初两个老人一意孤行,刚愎任性,终了却变得自轻自贱。

激烈的场面和生动复杂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莎士比亚悲剧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线索交错、矛盾平行的特点。《李尔王》的李尔一家是主线,葛罗斯特这一附属情节显然是用来加强主要情节的一种手段,是悲剧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的孤立的穿插,两条线索紧紧拧在一起,交错发展,互为烘托,使悲剧的外部冲突有着宽阔的视野,增加了悲剧的容量。

剧中的主角是李尔王。由于性格中的一些内在因素,他成为一个灾难性的悲剧人物。他的错误是他为了做一个好父亲而在死前放弃了王位。不幸的是,他无法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

虽然他不再是国王了,但他仍然是国王。总之,他必须像往常一样过着国王般的生活。他深受自我的支配,自我使他看不到他的孩子们的真是本性。他把他唯一善良的小女儿赶出了家门,因为她太真诚了,不愿意用卑躬屈膝来换取他的好感。

他放逐忠诚的肯特,结果错上加错,事实上却助长了敌对势力的气焰,从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剧中其他人物性格单纯,缺乏复杂性。科黛利亚是善良的化身,她身上有一种人类的美德。她的两个妹妹,戈纳瑞尔和里根,是共产党的化身。

她们虐待亲生父亲的暴行可谓罄竹难书,然而莎士比亚依然要展示出她们阴谋夺权的野心、无休止的欲望、通奸**的卑鄙行径等**。看来莎士比亚是有意是这样的安排**无比的人走向万劫不复的灭亡。作家要让罪孽降临在作孽者的头上,要体现出恶人玩火**的命运。

剧中一种感情的基调支配着全剧。李尔王的疯狂和科狄利亚的死实际上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当李尔王带着死去女儿的尸体走上舞台时,怜悯和哀伤的情绪被推向了高潮。

《李尔王》虽然是悲剧的结局,但它并不是悲哀的发泄,更不是恐怖的渲染,它的场面是优美的,比之那些喜剧的结尾还要感人。李尔王和小女儿的重逢不仅是一个真实的场景,更是一个梦想和想象。这是一种似乎不存在的幻觉。这是另一个美丽的世界。被误解的女儿总是尊敬她的父亲。这种爱是真挚的血肉和人性。她泪流满面地说:

“我的亲爱的父亲!我希望我嘴唇上有一些疯狂的长生不老药。让这个吻抹去我两个姐姐对你的无情伤害吧!”这样天真纯朴的语言,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情力量。

莎士比亚运用自己的艺术才能,用最美丽的色彩描绘出了科狄利亚这个最灿烂的天使的形象。莎翁把考狄利亚变成了美的化身。同样,在李尔、爱德伽、肯特等人身上也看到这种美,它是悲剧的,令人伤心的;因而它就愈发的伟大了。

正是这种被悲伤所强化的美,抹去了所有其它的思想,把我们所有的注意力和思想都吸引到过去。正是由于这种悲剧的美,李尔最后死在考狄利亚的尸身旁的场景才是令人心碎的,而不是恐怖的,它通过美好的形象的死亡,表现的是美的价值的毁灭,人的宝贵价值的毁灭,它使人震惊,更使人激愤,使人痛恨残暴的黑暗势力,从而增加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这种悲剧的艺术力量是大团圆式的的喜剧所无法达到的。

《李尔王》把家庭冲突放到了社会冲突的背景之中,当时的英国处于具有强烈悲剧色彩的时代里,罪行在黑暗中猖狂,正义在对抗中毁灭,欢乐是有限的,痛苦却是无边的。《李尔王》正是从这一历史的高度上,以悲剧的结局概括了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如果说《哈姆莱特》是青年的悲剧,《奥赛罗》是中年的悲剧,那么《李尔王》就是老年人的悲剧了。

如果说《哈姆莱特》中阴谋和受害的范围只限于一个家庭内部的话,《奥赛罗》的悲剧也只是发生在个人之间、夫妻之间,那么《李尔王》的悲剧就远远超出了个人和家庭的范围,具有更广阔的社会画面,带有更多的社会性质。剧中的悲剧冲突比其他悲剧更加激烈,坏人更加猖獗,**势力更加强大。黑暗笼罩着整个时代,恶人六亲不认,每个人都竞相干着谋害别人的勾当,踩着别人的尸体向上爬。

更进一步说《李尔王》的悲剧不仅是老年一代的悲剧,而且也是整个社会几代人的悲剧。它告诉我们,悲剧的世界是可怕的,真相是隐藏的,谬论是猖獗的,黑白不分。国家君不君,臣不臣;家庭父不父,子不子,夫妻反目,兄弟相残;社会纲纪荡尽,道德沉沦,世风日下,权和利成了生活的唯一主宰,一切行为和关系都以此为准则。

一切秩序,一切法律全被破坏殆尽。

《李尔王》就是伊丽莎白时代这一黑暗社会画面的真实写照,作者用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已上升到极限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压迫,人民群众悲惨绝望的生活境地,也为下层人民喊出了他们再也压抑不住的愤怒和仇恨的心声。李尔、疯丐、小丑等人在狂风暴雨、雷电交加的荒野中缩成一团,忍饥受饿,无处藏身的景象,就是那一时代“到处是穷人”的流民图,再现了劳动人民灾难深重,凄惨可怜的生活图景。这部剧不仅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特征方面充分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的社会面貌和实质,就是在许多细节上也都是那一时代的真实再现。

比如爱德伽装成的疯子汤姆,就是当时流传的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这种乞丐有着那个时代鲜明特征。第二幕第三场中爱德伽独白中的一段就是当时流传着的一首描写这种乞丐生活的无名诗。剧中那些歌谣和民间传说,也都描绘了那一时代的社会情况。

此外,从一些线条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的风俗和时尚。例如葛罗斯特说的“最近这一些日蚀月蚀果然不是好兆头”,爱德蒙说的“这些日蚀月蚀果然预兆着人士的纷争”这一类话,也确实是当时发生过的自然现象,并在当时被看作凶兆,引起了人们惶惶不安和恐惧。

《李尔王》不仅是一部家庭的悲剧,更是一部社会性的悲剧,和巨大的社会性毁灭力量相比,个人对悲剧的作用和影响大大减弱了,因为事情全部是朝着违背人的意愿的方向发展,无论你如何立身行事,总有一个死亡的结局在等待着你。莎士比亚借葛罗斯特之口高喊道:“他的罪名是正直!

”这句警世名言是作者对不公道社会的**,它的深沉回音震动着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们,也震动着后世,同样震动着我们的心灵。

李尔王读后感【篇2】

我以前听过一个和《李尔王》有几分相像的童话,其中的国王也有两个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一个直率的小女儿。当小女儿拒绝奉承父亲而被驱逐时,从她脸颊上流下的眼泪变为了晶莹剔透的钻石。最后国王意识到自己的错,顺着钻石铺成的路找回小女儿,童话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在《李尔王》中,科迪利娅的眼泪是轻小的水滴。只有在肯特和读者的眼里它才和钻石一样价值连城,正因那是亲情和真理的象征。《李尔王》以杯具结束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两个。

首先,权力实在是十分诱人的东西。莎士比亚添加了一条情节线索说明这一点:同是葛罗斯特伯爵的儿子,爱德蒙的地位就比爱德加低。尽管大家都明白私生子不能选取是不是当个合法的孩子,他们还是对私生子抱有偏见。机敏狡猾的爱德蒙因此才向@england@开始了自己争夺地位的战斗。亲情在这条线索中不那么重要,只是为了在两兄弟之间作比较控制变量而已。在爱德蒙接近胜利时他是多么风光,掌权者信任他,看清他诡计的父亲死去了,被他陷害的兄长沦落成流浪汉,只差一点他就能借着戈纳瑞和里甘登上国王的宝座。爱德蒙以不正当的方式挑战了命运,终究被正义和道德——即爱德加代表的精神吞噬了心志发了疯。虽然戈纳瑞和里甘对于权力的渴望没有那样夸张地落在文字上,她们的一言一行配合爱德蒙的地位战向读者展示了权力和欲望交织构成的无底洞。

其次,李尔没有反省自己的意识,而是空口指责儿女的可恨。李尔的性格乖戾。他将诅咒滥加于任何不按照他的意愿行事的人;他变化无常,有时喜爱听甜言蜜语,有时又喜爱弄臣带有讽刺意味的儿歌。他的性情除了表此刻自己身上以外,还充分地从女儿们身上显露。哪一个女儿没有遗传任何父亲的特征?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贪婪无情;小女儿的善良宽容,不正是李尔的不一样侧面吗?P516弄人的比喻“蜗牛背着一个屋子是正因能够把它的头缩在里面;它不会把屋子送给它的女儿,害得它的触角没地方安顿。”用“屋子”暗示国土和权力,用“触角”暗示这一家人脾气霸道的地方。坏脾气在宫廷里有阿谀奉承的大臣帮忙掩饰,蜕下这层虚伪的表皮李尔才得到了报应。杯具就在于李尔依然没有明白:做父亲的没有树立好榜样是不就应的。

李尔王读后感【篇3】

从上中学就很喜欢莎士比亚,那时有学他的《威尼斯商人》,为其中精彩的剧情美妙的语言所倾倒,后来又学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与共冲破世俗禁锢的爱情让我心生向往,中学时期学***的这两部剧均为经典让我折服,却又觉得意犹未尽。那时又因条件有限,时间紧张,没有能再看到莎翁别的剧本,直到大学了才有时间有机会再次与莎翁《李尔王》相遇。

女儿的故事。李尔王是个富有的国王。他有三个女儿。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太老了,管不好这个国家。所以他觉定把这个国家分成三个女儿。他问大女儿:

“说说你有多爱我吧!”大女儿说她世界上最爱的人就是父亲,她愿意用所以的金钱与权力来爱父亲,李尔王听了很满意,分给了大女儿一半的土地与兵力。接着他问二女儿:

“你有多爱我呢?”二女儿说她愿意为父亲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所以她最爱的人是父亲。李尔王也很满意,把剩下的一半土地和军队分给了他的二女儿。

轮到了三女儿了,李尔王问她:“你愿意用什么来爱我呢?”三女儿很诚恳地回答说:

“我现在一无所有,所以没法拿什么来爱你父亲,但请相信我是爱你的。”李尔王很不满意三女儿的回答,认为她是在敷衍,根本不爱自己。所以我决定不再有这个不孝的女儿,当然我也不会给她任何财产。

故事讲到这里或许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但精彩还在后面,分光了财产的李尔王一无所有,有一天他想去大女儿那里看看,却被大女儿嫌弃厌恶,扫地出门。他在二女儿那里也是一样待遇,最终是三女儿出现了并愿意奉养李尔王,这里是故事的*,当初说怎样爱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他没财没势后开始露出丑陋的嘴脸,忘恩负义地将老父亲拒之门外,不善言辞没分到任何财产的小女儿才是最爱父亲的,她愿意用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去爱父亲。看到这个,我不禁感到感动。李尔王的糊涂,二女儿的阴险狡诈,三女儿的真诚孝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个故事表面上似乎发生在英国王室,但实际上却在我们身边。

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吧,不孝的子女,凄凉的父母,令人心寒,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父母教我们说话,走路,吃饭,耐心地教会我们成长,父亲付出了多少辛苦,在父母年老体衰该由我们反过来奉养他们的时候,有的人却早已经忘记了父母辛辛苦苦养育了他十几年的恩情。当乌鸦知道如何回馈时,我们应该感到羞愧。当滴水之恩能换来涌泉相报时,作为父母,他们会十分幸福。

而我们要做到饮水思源,用感恩之心回报培育我们成长的父母,回报协助过我们的朋友们。

李尔王的故事还让我想到了真诚,人与人的交往中,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有的人说得很好,但转身就把你出卖了,而有的人是真诚对待你,不会对你说甜言蜜语却能在你困难时拉你一把,前一种人不能交,后一种人要好好把握,千万不要像李尔王那样呗甜言蜜语蒙蔽自己的双眼,看不清他人的内心,最后悲惨的还是自己。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有长期相处,才会辨别真善美假丑恶。

大学生活没有高中的紧张学习。我们可以端着一壶热茶,品尝一本好书,用阅读充实自己,过一个好的大学青年。

李尔王读后感【篇4】

《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短浅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大女儿和二女儿达到目的后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这个糊涂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自食其果。但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可是他其实也就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是不能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也不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稳当的。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年久月深,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后,他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因为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人间真情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

小女儿科第丽霞是善良的、天真孝顺的,但同时她也是固执冲动的,如果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善良、孝顺又有什么用,既然知道自己的两个姐姐是什么样子的又为何不能在此争得一地之位,以此来为自己为老父铺好一条后路呢?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作风是没错,可是人有的时候是需要用言语向他人表白说明的,有的时候言语比行动的作用要大得多。她也是幸福的,因为自己的一无所有而得到了一个真心爱她的郎君,这是她的两个姐姐不曾也不可能拥有的,她是一直活在爱与被爱之中的。但同时她也是冲动的,因为父王受到了两个姐姐的狼心狗肺的对待而出兵讨伐她们,到最后失败受辱而死于狱中,这难道不是她的冲动吗?自己心善不忍,那也要在有把握之时做有把握之事呀,可她在自己没有准备完善的时候冒然地出兵又起有不败之理。

李尔王的大女儿吕甘和二女儿贡纳莉是狠毒、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人,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己年迈的老父,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人而毁灭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断地利用她们罢了,或许是因为她们是国土的拥有者而对待她们的丈夫不屑一顾,甚至骂他们是懦夫,可怜的两个男人,因为权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她们根本就没有一个为人妻、为人女的样子,可能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

书中最坏的、用谋最高一筹的应该说是葛罗斯脱的私生子爱特门了,为了家产和地位他迫害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直把他当作孝子的父亲,他甚至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语把所有的人哄得团团转,最终那两个女人因为他的虚情假意而死,而他自己到最后一无所有,还葬送了自己。说真小人可恶,可像他这样的带着假面具的伪君子更是比真小人可恶得太多太多。

其实,话又说回来,是周围的环境把他造就成了这样的一个人,正因为他是个私生子,所以周围的人才会对他有种种不礼貌的称呼和对待,他和埃特加同为葛罗斯脱之子,可是他们的待遇却截然不同,这就对伪善的他造成了一种很深很重的影响和内心的创伤。他人和社会对他有所不公是他之所以这样的一个重要原因。

葛罗斯脱的遭遇与李尔王有相似之处,他是因为轻信了爱特门的话,遇到爱特门的告密而失去了自己的双眼,他虽然失去了双眼,可他找回了自己的孝顺忠心的儿子埃特加;他虽然失去了双眼,但他心中的那双眼亮了,不会因别人的外表而再轻易相信他人了。

这个故事中最忠诚、忠心耿耿的人应该属肯脱这位老臣了,他因为自己的真言而被李尔王放逐,可他没有因为李尔王的昏慵而怀恨在心,更没有因此而离开这位可怜的老国王,他知道李尔王是一位好君李尔王读后感主,只是太容易被花言巧语所迷惑罢了,所以他要不辞辛苦地陪伴在他的身边,就在李尔王最艰难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时候都没有离开过他一步,甚至为这个从前的老国王而奔波,为他向善良的科第丽霞求救。应该说肯脱是一个聪明灵活的人,他知道自己该如何改变自己,最后李尔王的得救与小女儿的相识都是多亏了他。

这个故事虽是在遥远的古国,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我们都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喜欢夸赞之语,到最后不也正是它们害了我们嘛!这不正是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谋家的谴责吗?在现实生活中现象和本质,外表和内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为下一个李尔王,“金光灿灿的并不全是黄金!”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判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滋味又怎么会知道甜的滋味呢? 世事无常至于使悲喜在瞬间交替,而命运无常至于使乞丐与国王一夜之间换位。恩将仇报,认敌为友,美貌黑心,丑相热肠,魔性假语,佛性真言,这就是人类的智愚善恶,这就是生物的弱肉强食,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克。

李尔王读后感【篇5】

我在世界文学名着上看到一个名叫《李尔王》故事。让我来把故事说给你们听吧:

从前有个国王,他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都讨厌这个国王,唯独小女儿爱国王。一天,国王把三个女儿叫到自己身边,对她们说:我的女儿啊,我今天要知道谁最爱我,我就分领土给她。大女儿和二女儿听了,特别想得到领土。大女儿对国王说:父王,我将永远爱您,我爱您爱得比我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国王听了,认为是真的,就把一大块领土分给了大女儿。二女儿对国王说:父王,我要是没了您,我每天睡觉都睡不好。国王听了,信以为真,又将一大块领土分给了二女儿。到小女儿了,小女儿知道姐姐们是花言巧语,即使对父王说了,父王又怎么会相信呢?小女儿没有说好听的话给父王听,国王就认为小女儿不爱自己,所以没分给她领土,又把小女儿赶出去。

国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为了争夺王位,把老国王赶了出去,老国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甜言蜜语都是假的!小女儿才是真心的爱我,是一个诚实的人。老国去找小女儿,觉得自己都很难面对她。

国王要收回自己的国家,小女儿带着自己的军队,和父王一起向两个姐姐发起了征讨,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两个姐姐对处斩了,可是小女儿也在战斗中负伤,永远的离开了。

老国王伤心极了,也去世了。

恩恩怨怨结束了,这个国家又安宁了下来。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人不能做坏事,不能贪心,要不然会受到惩罚的;也不能光听好听的话,而不去认真思考,要看清事情的本质。做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李尔王读后感【篇6】

这个故事告诉我:不好的话不一定是不好的话,也许是让你摆脱缺点,好的话不一定对你有好处,也许会伤害你,毁了你的生活。我在读《李尔王》这个故事之前,就喜欢别人夸我,别人一说我的缺点,我便撅起小嘴——不高兴了!

但我读完《李尔王》之后终于明白了这句名言的含义: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我希望你不要像李尔王那样,只听恭维话,不要像贡纳梨亚和卢根那样,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应该像科德丽莎一样诚实善良,像葛罗丝特一样忠诚。《李尔王》这个故事有趣吗?如果你有一些好书,别忘了借给我!

李尔王读后感 (三)

读罢《李尔王》,我唯一的感想就是李尔好可怜,人好可怜。

没有利益冲突的陌生人可以相处得很好,而有利益冲突的亲朋好友可以反目。如此美丽的毒药使人们为之享受战争。

李尔不在是王后,落魄却非一无所有,他有忠实的卡厄斯与弄臣、不正常的神经、满心的悔恨、还有麻木的痛苦。有人说自食其果,可因果如恩怨何时了。

那位“可怜的托姆”让我震撼,这世上苦远大于乐,无论有没有错。女儿考狄利亚没有错,至少书中没有写,却最终因战争失利被害死,若是一定要挑错,只能说她仓促出兵却不懂战术吧。

人生苦短,但科狄利亚的出现,或多或少让老李尔王感到了些许的舒适和温暖。( )

玩权力是费心机的,机关算尽太聪明的后果,难免就是算了卿卿性命。这两位姐姐们也同样可怜,她们拼命追求权力与财富,却不懂得爱,最终因“上天的公道”为自己的行为负了责。

托尔斯泰曾批评这篇“伟大而非最佳”的作品实逊蓝本,而其实我更倾向于这个悲剧的结局——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毕竟,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悲剧。

而题目最终定为“李尔王”,李尔还是王,即使他性情急躁、不能分辨真话与奉承。当然我不懂它是否是讽刺。李尔做不到执着后的放下,如同卓别林的一句话 “对不起,可是我不想当皇帝,我不会干这行。”

李尔王读后感【篇7】

记得学生时代曾接触过莎翁笔下的四大悲剧及四大喜剧,可能是因为学生时代的浪漫情怀,致使我对莎翁笔下的悲剧提不起丝毫的兴趣,只是读过几部经典喜剧的些许片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可能经历过挫折,也许有些工作上的不尽如人意,浪漫情怀也逐渐在社会现实中弥漫,悲剧也成了生活的调味品!

《李尔王》作为莎翁笔下的经典悲剧,主要讲述了几种矛盾的社会关系:老人与子女、私生子与继承权、畸形的爱情,同时通过对两个家庭的纠葛,利用谎言与真相,把矛盾推向了高峰,形成了最后的悲剧效果。我也曾初步浏览过《李尔王》的故事概要,起初感觉并没有那么惨,但观影后实则不然,大概率是因为剧中演员表演技艺精湛,将人性丑恶展现的淋漓尽致,甚至有些情节我也一度看的咬牙切齿。

剧中李尔王老来昏聩,喜怒无常,喜欢听奉承的话,并引以为真,不能通过理性去判断是非,听信了大女儿和二女儿的甜言蜜语把自己的国土和权力分给了两人,并与拒绝逢迎、一心真诚的小女儿断绝了父女关系。李尔作为老国王,放弃了权力,却保留了一百人的强大武装,让获得权力的两个女儿没有安全感,担心惹他不顺心的时候,会给她俩带来生命危险,所以想方设法的削弱这一百人的武装力量,这也是李尔王与女儿们的矛盾焦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出戏还有一条主线。伯爵的私生子爱德蒙决心获得公正的权益,抛弃父子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以欺骗和告密的手段谋求自己想要得地位和财产。就在爱德蒙通过这种不正当的、甚至说是卑劣的手段取得他所谓的成功时,李尔王的两个女儿,竟然同时爱上了爱德蒙,并对爱德蒙的行为青眼有加,认为只有爱德蒙这样的人才会配得上自己。两个已婚的女人为了争夺爱德蒙而自相残杀,更是给予这种人性的泯灭、道德的沦丧以极大的讽刺,这三个臭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最终自食恶果。

作品中的几个暴风雨场面营造了一种阴暗恐怖的气氛。当情节发展到下半场,人性就失去了,道德就失去了,世界就变成了地狱。但光明伴随着李尔小女儿一同到来,她是“善”与“美”的化身。

虽然父亲对她很无情,但当她得知父亲的悲剧后,她还是开始反抗,但最终还是被打败而死。李尔王也在悲痛中死去。

这样的结局虽然会引来很多的不满,但这就是残酷现实,在那个人性泯灭、道德沦丧的黑暗**的世界中,怎么能允许“美”和“善”全身而退呢?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对美好事物的毁灭。但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不仅善的东西被摧毁,**的东西也被摧毁。我一直相信,虽然一切都被摧毁了,但光明依然存在,新世界终究会是美丽的。

李尔王读后感【篇8】

李尔王老来昏聩,喜怒无常,喜欢听奉承的话,并引以为真,不能通过理性去判断是非,听信了大女儿和二女儿的甜言蜜语把自己的国土和权力分给了两人,并与拒绝逢迎、一心真诚的小女儿断绝了父女关系。作为老国王,放弃了权力,却保留了一百人的强大武装,再加上刚愎自用、反复无常的性格,让获得权力的两个女儿没有安全感,担心惹他不顺心的时候,给她俩带来生命危险,所以想方设法的削弱这一百人的武装力量,这也是李尔王与女儿们的矛盾焦点,成为了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动机。李尔王的决策,无疑是昏庸的,纵观中国历代王朝,除非死亡,没有一个君王会在自己有生之年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力,因为在这个位置上,权力意味着自己生命的保障,即使像乾隆帝做了太上皇,也仍然通过和珅把持着国家权力。包括现代社会的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处理,类似的例子也层出不穷,很多子女都是为了老人的遗产而去孝敬老人,当老人的资产如果已经到手,就会变得不能相处,恨不能老人早日归西,正所谓: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老父满囊金,儿女尽孝心。父母子女的关系,不应该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在从情感和伦理上,这才是符合人性的,动物尚且懂得反哺,作为父母和子女都不应该唯物质论,这样才能和谐,才能共享天伦之乐,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美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狼王梦读后感(8篇)

    发布时间:2023-11-02

    我们应该借鉴别的作品吗?读了作品后,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读后感是我们读了一篇文章之后写出来的感想和启发,你不可错过的一篇文章我们特别为你推荐“狼王梦读后感”。...

  • w
    刷子李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1-23

    好工具范文网编辑在海量资料中发现了一篇非常实用的“刷子李读后感”。读完作者的作品后,我感到非常愉悦。我认真阅读了这篇文章,并写下了一篇深入的读后感。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提供参考和启发,帮助您解决问题!...

  • w
    李尔王读书笔记(合集14篇)

    发布时间:2023-10-23

    读《李尔王》有感zlb2013级 blcu莎翁的《李尔王》让我感受最为深刻之处就是剧中疯癫与理性。这部剧塑造了三个十分形象的疯癫人物:弄人、埃德加以及李尔王。他们或是滑稽可笑,或是语言混乱,或是口出狂言,但又疯疯癫癫得不一样。弄人至始至终都是一个傻子的形象,对李尔王不离不弃,总是说着逗趣的“疯言...

  • w
    《狼王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1-28

    编辑为您推荐了下面的“《狼王梦》读后感”,作者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阅读后感是一种理解书籍思想和内涵的方式,这篇文章充实的内容中一定包含了您所需的信息!...

  • w
    狼王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1-14

    希望了解"狼王梦读后感"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本文绝对不能错过,相信您阅读后会获得新的收获。读后感是人们对书中事物的感叹,揭示出世间的真理。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我们更能深刻理解这本书所隐藏的现实意义。无数读者的读后感正是建立在对这本书核心思想的领悟之上。...

  • w
    狼王梦读后感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3-10-18

      星期天的清晨,我走进书房里,随手拿起一本名叫《狼王梦》的书,坐在柔软的椅子上津津有味地看着。当看到“老雕也摔死了,它那只左翅膀最后扑棱了两下,便停止了挣扎。火红的夕阳下,那只金色的翅膀直直地僵硬地伸向天空,犹如一块金色的墓碑。这是老母狼紫岚的墓碑。”这最后一段时。  我合上书,闭上了眼睛,静静地...

  • w
    2024象王泪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1-19

    同学们,相信你们在假期中读了很多书,我也读了一本叫《象王泪》的书,现在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吧!《象王泪》一共有十二个故事,首先为大家介绍第一个故事《虎患发生后老象王为自己而悲哀》:乳象丫丫被蓝眼虎所杀害在猴岭,所以每一头象都要低头默哀,这时天空中划过了一道道闪电,随时会夺去一连串的生命,但没有象王的...

  • w
    料理鼠王读后感9篇

    发布时间:2023-10-28

    由于人们的智慧不同,所以他们对事物的观察方式也各有不同。当我们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文字如同一支笔,在纸上生动地展现出了美丽的画面。通过用文字记录下对事物的感悟,我们能够丰富自己的思维,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而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如何具体地阐述呢?感谢您的阅读,好工具范文网推荐您接下...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