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生活中的比课件优选

生活中的课件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3-12-15

生活中的比课件优选

2023-12-15 12:43:27

本文是小编用大量时间和精力为您创作的一篇“生活中的比课件”。教案和课件是每位老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每位老师都非常熟悉。教案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教师的重要助手。让我们共同追求卓越,共同实现梦想!

生活中的比课件(篇1)

3.对该小组的情况进行分析后,出现了人们处理垃圾的现状。

社会:1。学生分组到周围的社交场所了解垃圾的数量和类型。(出示统计图)

2用**和录像带及录人们处理垃圾的方式和现场。

三。目的了解周原镇及周边地区生活垃圾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运用了观察、调查、等多种手段全面占有信息,使学生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社会问题与学生问题、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阶段

学校:1、对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有关“垃圾”的知识竞赛,了解学生对垃圾之知识的掌握情况。(习题另附)

2根据学生对知识练习的掌握情况,列出知识点,设计手抄报纸、知识卡片、黑板报等,对学生进行宣传。

三。在这节课上,我们进行了垃圾分类和放置的试验。(纸、塑料、其它)

家庭:1。对学生家庭垃圾处理现象进行梳理,进行分析,选择下一步的活动方式。

2小组成员请家长结合周边环境的变化,谈谈随意处置垃圾对生活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指导员带领团队来到图书馆,上网搜索垃圾对人们生活影响的信息。

4团队成员从自己的家庭做起,每个人都选择家庭中的一个突出现象,用自己的知识来宣传自己的家庭。

5、针对生活中的一些难以处理的垃圾(如废电池,废机油等)进行方法的查寻,总结。

设计意图:在上述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第二,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设计问卷和上网,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在交际活动中,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社会:1。走访环保工作者,了解洮西镇垃圾处理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活动)可收集清洁工人、垃圾箱、垃圾处理车的**,对**后的故事进行介绍、交流,感受清洁工人的辛勤劳动。

2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垃圾处理的几种具体操作方法。(可请指导老师作顾问)

三。带领小组成员学习一些基本的加工方法,并介绍给其它学生。(以录相片展示,以填埋法为主)

4带领学生调查长荡湖垃圾处理情况。(根据周原镇水厂近年来的具体情况了解垃圾的影响)

第三阶段

学校:1。调查学校垃圾处理现状,找出焚烧处理的危害。

2结合第一阶段垃圾分类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介绍并推广到其他类别。

家庭:1。向班上同学介绍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鼓励学生回家正确处理自己的垃圾。

2一些关于垃圾的危害和垃圾处理方法的材料被印制并分发给学生家庭,供他们了解和学习。

3、印发“垃圾正确处理及高害垃圾不随意丢弃”为主题的倡议书。(结合家中废电池的处理)

社会:1。在了解垃圾的危害后,引导学生找到垃圾的用途。

2、针对社会中垃圾处理的方法召开讨论会,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结合小组的集体智慧提出怎样有效处理垃圾的方案。

3、讨论我们每个人该怎么办?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推广自己的节目,和平行的书面材料。

设计意图: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有疑则思,有思则进。”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大胆引导学生求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周原街举办一次小型的垃圾处理科学知识展,提高人们的认识。

汇报交流

报告分为四组(家庭、学校、社会、宣传)

1针对各小组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交流了采取的措施和活动成果。

2、各组活动中,小组成员给合开展活动家中自己的体验进行交流,让每个孩子体验活动的快乐。

三。每个小组的成员互相提问,**其它小组提出他们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并共同改进。

4宣传组展示了整个活动的具体宣传方式、宣传材料和效果。

(设计意图: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如: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在小组内交流、欣赏时,教师也深入到学生中间去组织、引导,学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获得了情感体验。)

活动延伸

垃圾的处理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我们这次活动研究的只是生活中的垃圾,除此之外,还有服务行业、企业厂矿等等产生的垃圾,我们的城市正逐步被垃圾“包围”,合理“消化”垃圾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享一片蓝天,我们的家园的环境需要我们自己去关注、去保护……同学们,以后的主活中,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调查、去宣传、去保护我们的环境,为我们的地球母亲献上一份自己的礼物。

设计意图:学习的真正目的是用所学来指导实际生活。活动延伸,让学生通过设计广告、手抄报、科普展等手段把实践成果到家庭、社会去展示,既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又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能力。

同时,他们还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成就的喜悦。

反思:纵观这一案例,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建立课题,并采取小组合作和班级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遵循了“亲自实践、深度**”的原则,较好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在活动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调查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总而言之,本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注重让学生亲自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得,从而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活动。有句好话:我听到的事情,容易忘记;我看见的东西,可能记住;我亲手操作的,才真正理解。

我相信这样的活动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生活中的比课件(篇2)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

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

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

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

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进行实验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卡片;使学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出示课题并板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自己动手组装、摆放、调整器材。

1.观察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j2507型光具座。

让学生观察说明光具座主要组成部件。

2.学生对实验器材进行组装、摆放、调整。

探究按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何组装实验器材?

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有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3.设问:什么是物距(u)、像距(v)、焦距(f)?

学生对照光具座回答: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是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焦距是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及进行相关记录。

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摆放顺序、不同的移动对象来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如:

摆放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设问:如何使物体的像呈现在光屏上?

引导学生回答调整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设问:移动凸透镜或蜡烛,作用是否相同?

让学生明确:作用是相同的,都是改变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

注意: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时,要保证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继续设问: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

启发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

(四)学生实验

1.出示实验要求:

①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②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

③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2.学生两人一组开始独立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填写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按上面的文字说明做)。

附表 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

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

第_______小组 成员_______、_______ 要求:1.多次实验,观察成像的情况。

2.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所成像的物距和像距。

3.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启发、点拨或发提示卡片并提示学生。

教师应准备小组实验活动建议卡片,谁遇到疑难问题或不能继续进行实可向教师要卡片,按提示继续实验)

三、汇报交流

学生实验基本结束,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表。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重要的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及时反馈矫正实验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育。总结成功的经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延伸实验课的教学。以讨论方式进行。

(一)学生总结发现的现象、解决的问题及发现的规律性的问题。

学生回答的问题一般有:放大的像、缩小的像、等大(不变)的像、看不到实像(放大的虚像)等,靠移动蜡烛、光屏来解决,或移动凸透镜来观察??

看到有关的像时,你们所记录的物距和像距各是多少?

(二)教师根据板书学生的记录数据,引深讨论。

设问:对所记录的数据能分析一下吗?有规律吗?

学生讨论回答:物距和像距及焦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1.认识像与物等大这个关键点。

2.总结:凡是实像都是倒立的,像与物在透镜的两侧,在光屏上能得到。凡是虚像都是正立的,像与物在透镜的同侧,在光屏上不能得到。

3.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及放大的虚像的条件,有什么关键的位置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物体通过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决定于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物体离凸透镜由远移近时,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

2.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总是比物体小。物体移到二倍焦距以内时(焦点以外),像就变大到比物体还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实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像就由实像变成了虚像,发生了质的变化。(用计算机多媒体突破像变大或变小这个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一下吗?

学生总结归纳:焦点是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像的放大或缩小的分界点。

(三)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回答能对自己做个评价吗?

启发学生回答: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明确物理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应该多想、合作解决;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不一定相同;自己动手动脑做出的实验现象有意思、真实??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规律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思考:水珠还能成其他的像吗?

投影图片讨论其中蕴涵什么物理规律?

学生回答:水珠离另一侧的花朵较远(u>2f),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当花朵离水珠较近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像。

当花朵离水珠很近时(u<f),成正立放大的像。

3.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提示本节课所总结的规律是下一节应用学习的原理。

透镜”的创新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理念: ①“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即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②“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即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包括技术设计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为了体现这些新的理念,“透镜”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从“冰透镜向日取火”的实况录像直接切入课题“透镜”;就地取材,用学生熟悉的眼镜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如何用多种方法判别凸透镜与凹透镜以及如何测量凸透镜焦距等问题;并从中提炼出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鼓励学生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本课的教学流程为:引入课题→判别透镜→测定焦距→总结方法→课题研究。2 过程设计 2.1 引入课题

通过“冰透镜向日取火”的实况录像,结合配音资料,开门见山地引出课题“透镜”,并介绍透镜的概念。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得知,冰透镜是教师自己动手制成,这一段录像是本校摄制时,更激起学生对物理课学习的重视

【学生实验1】感受凸透镜与凹透镜中间及边缘的厚与薄,使学生悟出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定义。

2.2 判别透镜

问题: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的镜片分别是用什么类型透镜做的?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认识到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而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判别凸透镜与凹透镜?也即如何区分近视镜与老花镜?

【学生实验2】组织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多种方法判别眼镜。学生介绍判别眼镜镜片的方法: 方法①摸:用手直接去摸眼镜的镜片,发现镜片中间薄、边缘厚的则为近视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则为老花镜。教师表扬学生能活学活用,利用刚学的凸、凹透镜的定义区分眼镜,并及时指出光学仪器一般不允许用手摸。

方法②看:使眼镜靠近书本,透过镜片观察字的变化,发现字变小的是近视镜,字变大的是老花镜。

【学生实验3】制作水膜透镜:将铅丝紧绕在透镜的金属柄上,绕成一个封闭的小圈。把小圈浸入水中,取出后小圈上形成一个水膜透镜。用此透镜观察字的变化。有发现字变大的,有发现字变小的,而发现字变大的甩一甩后又发现字变小了。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成放大像的水膜形成的是凸透镜,成缩小像的形成的是凹透镜。

【学生实验4】移动透镜,观察现象。使两种透镜从靠近书本慢慢远离书本,透过镜片观察字的变化。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凹透镜在移动的过程中,总是成正立缩小的像;而凸透镜在移动过程中,既能成正立的像,又能成倒立的像,即可以成放大的像,也可以成缩小的像。其中有什么规律,鼓励学生课后去研究。

教师结合凸透镜与凹透镜对光不同作用的动画讲解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而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并介绍焦点、焦距的概念。教师补充判别眼镜的方法:

方法④晃:把两种眼镜放在字前慢慢摇晃,透过镜片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5】学生晃动两种眼镜,发现像的移动方向与近视镜的移动方向相同,而老花镜则相反。

以上判别近视镜与老花镜的方法,其实也是区分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方法。点评:教师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接着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实验,找出了多个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还经历了作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2.3 测定焦距

问题:眼镜有不同的度数,度数表示什么意思? 显示资料:眼镜的度数一般不用焦距f表示,而用屈光度φ表示,其关系如下:φ=(1/f)×100。

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眼镜的度数与镜片的焦距有关,怎样来测焦距呢? 【学生实验6】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测凸透镜的焦距。(学生一般都能用平行光聚焦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2.4 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怎样区分近视镜与老花镜和怎样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探究,从中可以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以区分眼镜为例,怎样判别近视镜与老花镜,这是问题的提出(显示“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讨论、猜想有哪些方法,例如有学生想到“摸”、“看”等方法(显示“设计方案”)。接着用实验去探究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及寻找更多的方法(显示“实验探究”)。方法找到后,还要对方法进行交流、评估,如“摸”虽为一种方法,但光学仪器不允许用手摸(显示“交流评估”)这就是人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交流评估。2.5 课题研究

针对上述方法,提出4个课题,鼓励学生学用方法作课后研究。

课题①:为什么凹透镜晃动时像的移动方向与镜片的移动方向相同,而凸透镜则相反? 课题②:平行光聚焦法能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怎样测凹透镜的焦距? 课题③:怎样用透镜组合成望远镜? 【学生实验7】用透镜组合望远镜。课题④:透镜与现代文明有什么关系? 演讲:的确,人类自从发明了望远镜,从而认识了广阔无垠的宇宙,也推动了航海业的发展,人类也许正是因为发明了望远镜才加快走进了现代文明。透镜可以组合成望远镜,那么透镜与现代文明有什么关系呢?

3 对“透镜”展示课教学设计的点评

在判别凸透镜与凹透镜的环节中,用学生熟悉的老花镜与近视镜等生活常见的物品来判别,用最普通的铅丝、水来做水膜透镜,使学生有亲切感,感到物理课程不是想象中那样枯燥、难以下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最后设计课题组合望远镜及研究透镜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整节课设计了大量的学生实验,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做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逐渐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做中学”。对学生来说学习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往往是不成熟的、分散和粗糙的。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实验方法,帮助他们总结提高,从而使学生找到一条进行科学探究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的最后提出4个课题,鼓励学生用学到的方法作课后研究,让学生带着科学探究的余兴和问题离开课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堂课课堂教学的效果。

生活中的比课件(篇3)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口语交际”。

1、对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进行成果展示。

2、检验学生课外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祖国的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老子,学习了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同时还了解了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赵州桥、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清明上河图》。通过学习,我们对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已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还有哪些呢?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在课外合作收集有关材料了,有些小组收集得还不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展示一下吧。

1、各小组先汇报展示的内容:

(1)、民间工艺;

(2)、风俗习惯;

(3)、神话故事;

(4)、书法绘画;

(5)、古诗赏析;

(6)饮食文化

2、请各合作小组上台展示。

(1)、有实物的话要出示实物,让大家充分了解。

(2)、小组成员要确定谁先介绍,谁补充。

(3)、如果台下同学有疑问,要尽量回答。

(4)、还要介绍你们小组是如何完成任务的。

3、全班评价。哪一组展示得?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个巨大的宝库啊!在这一座宝库中,还有很多的传统文化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认识呢。希望以后同学都能多多的留意和观察。那么,通过这一次活动,你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又有了哪些深刻的认识?有了哪些收获呢?请写下来吧。

生活中的比课件(篇4)

活动调整后的教案:

数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字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字,体验发现的乐趣。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字标志,初步理解数字的不同意义。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数字的实物。

2、与数字相关的生活场景和物品照片的课件。

3、笔、台历、空白名片卡。

生活经验准备:了解自己的号数及家里的门牌号、生日是几月几日。

重点: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幼儿的表述。

幼儿年龄:4----5岁

活动过程:

一、讲讲我找到的数字

1、引入:“今天数字和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请你找找哪件物品上面有数字。”

2、分组观察物品。

3、请幼儿说说发现了哪些物品上有数字?有什么数字?(日历、书、电话、遥控器、钟表、口杯等)

4、师生共同小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字。

二、找找生活中的数字

1、回忆生活中的有关数字,进一步感知数字的用途。

教师:“生活中除了这些,你还在哪里见到过数字?”(如:车牌、广告牌、救护车、运动服、银行门口等等)

2、观看与数字相关的生活场景和物品照片的课件,让幼儿了解数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用途、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物品上的数字在10以内,是整数)

食品、门牌号、车牌、电话、钟表、书本

⑴不同的物品上的数字的用途。

⑵同样的数字在不同物品上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

3、师生共同小结。

师:“很多东西上有数字,表示不同的意思。有表示时间日期的,有表示地址的,有表示不同号码的,有表示价钱的,有表示物体重量的,还有表示物体长短的。有了这些数字,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就会很有序、方便、准确!”

4、讨论:“如果没有数字,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

三、制作个人名片

1、展示、示范名片卡的制作。(姓名或自己的号数,几岁,家里的门牌号,生日是几月几日)

2、幼儿分组制作名片卡。(由于幼儿对11——31的数字的填写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每个桌子上投放一个台历,幼儿可以看台历上的数字来填写。教师自己可以在相关方面做准备:准备一个台历,把孩子的生日记录在自己的台历上,在指导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幼儿忘记了自己的生日教师就可以提醒他)

3、与他人交换名片(同伴间交换)。

四、活动结束

师:“今天小朋友们找了很多生活中的数字,它们都有不同的用途,请小朋友以后再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数字?它们又有什么用途? ”

生活中的比课件(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了解其作用。

2、尝试设计幼儿园里的标志,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兔子先生去散步》视频、常见的生活标志的图片、彩笔蜡笔若干、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知道标志的重要性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兔子先生,他今天要出去散步,那么在路上他都看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事呢?

2、教师播放《兔子先生去散步》视频。

3、提问:兔子先生去散步的时候在路上见到了什么?(一些标志)都是什么标志?兔子先生在路上走,没有看到小心斜坡和小心坑洞的标志发生了什么事?(在斜坡处摔倒了,掉进了坑洞里)

4、总结:标志是生活中对人们的一种指示,它告诉了我们是什么和怎么做,如果我们不认识标志或者不看标志,有时可能会发生危险。所以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些常见的生活标志。

二、认识常见的生活标志

1、生活中我们会在很多地方看到标志,标志上有什么?

马路上有安全标志:红绿灯、禁止鸣笛、禁止拐弯、斑马线。

厕所有标志:男厕所、女厕所。

大楼里有标志:紧急出口。

公共场所有标志:禁止吸烟、节约用水。

其他标志:饮用水标志、高速公路紧急电话标志。

2、常见标志都有什么特点?

形状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颜色多为红色的、黄色的、黑色的、蓝色的。

3、总结:认识了这些标志,生活中会很方便,尤其是一些安全标志,可以防止危险的发生。

三、设计标志

1、引导幼儿想一想,在我们幼儿园,哪些地方需要设立标志。

我们班里哪里有危险的地方?(电源插头、水桶、门。)

幼儿园哪里需要贴上标志?(草坪、厕所、洗手处。)

2、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绘画。

3、请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标志,并说说可以粘贴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生活中的比课件(篇6)

1、我与传统文化作文

想我华夏,人杰地灵,泱泱大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遥望明月,曾可记否,对影三人,酒问青天。传统文化,扎根吾心,深刻吾心,曾可记否,登高望远,遍插茱萸。传统文化,清净吾魂,涤荡吾心,曾可记否,炮竹震天,锣鼓喧天,传统文化,曾可记否?

风似狼牙月如钩,寂寞梧桐锁清秋,月圆佳节,自古以来,便为亲友团聚,举杯共庆之佳节。然至如今,中秋之意,已淡出人心,,光怪陆离,繁弦急管,弄得人憔悴。只知工作,麻木不堪,令人叹,令人忧。

曾记否?忆童年时,亲人好友。团聚一桌,当明月,载歌载舞,风吹人身心更暖,淡淡秋风,拂去铅华,留予本真,任多劳苦,亦溶于微风,展开幸福笑颜,就一片虫声,与空中皎月,和衣入眠。

望如今,蛙声虫声,已消逝不见,高楼大厦,虽壮观宏大,却已失其神,灭其采,凡雕栏花刻,随漫漫时光长河,慢慢淡出眼眶,童年所闻,早已不见,传统文化,似已消逝。

世界之大,千变万化,中外文化,差异颇大,华夏传统,内敛含蓄,外国文化,迥乎不同,以其直白热情,受世人所爱。

华夏似树人似叶,叶落归根化春泥,根于华夏,我们乃炎黄子孙,需随潮流,亦须斟酌,失其根本,树亦难活。文化乃根,可汲取长处,却不可舍本逐末。

忆古时,流觞曲水,论画闲谈,可叹世事,变化无常,时间长河,拭其印记,高山流水,月明天清,再难找回。

取一壶清茶,对饮明月,月光冷淡,如怨如慕,如悲如泣,哀传统一去不复返,叹今人不重拾文化,愁若弯月,淡淡愁光,望四处,寂寥无人。

何人低吟,何人浅唱,似至古朝,望其焚香,弹琴,吟诗,坐谈,古人之影,至如今,亦依稀可见。

掬一捧月光,尝一口粗茶,感古人风采,望现世沉浮,观传统,呡这口岁月陈酿,岁月愈逝,味愈醇。

华夏传统,源远流长,望古人吟诗作对,看文化深厚底蕴,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传统文化,让其归家,叶落归根,壮吾中华!

高一:赵一鸣

2、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的唐诗宋词、四大名着;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穿的服装、用的瓷器等等。这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它们数不胜数,随处可见。

传统文化也包括节日,我国有各种各样的节日:过春节可以吃到象征幸福平安的饺子;过清明可以拜祭去世的亲人;端午节可以吃到香甜的粽子;中秋节是全家团圆,一起吃月饼、赏月的好日子;重阳节是登高、佩戴茱萸的日子;国庆节是庆祝建设国家的节日……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我最喜欢的还是春节。

在春节那天,大街小巷都洋溢着换了喜庆的气息。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挂上红灯笼,贴上红春联,嘻嘻哈哈地放鞭炮。那些辛勤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在家内出入,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大年三十的晚上,人们把各种的食物端上桌,打开电视,边看春晚边吃食物边唠家常,其乐融融。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只有传统节日,还有传统美德。

雷锋,一个万众皆知的名字,一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没有沙场上浴血搏杀的经历;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有着一颗朴实无华的心,有着乐于助人的精神,仅仅凭这些,他的名字被人们深深的铭记在心。“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句话是赞美雷锋的,他走到哪里,好事就会做到哪里;他走到哪里,他那帮助别人而又不图回报的思想就会带到哪里。雷锋说过:“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自己的生活岗位上……让我们向雷锋学习,献出自己的所有力量去帮助别人,为他人着想。

这,就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这,就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一个具有数亿人的国家;一个……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学校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要礼貌。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牵的牢。爱护公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这是一首文明礼貌歌。

礼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礼貌的定义:是指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的尊重与友好的体现。

小时候,父母总是说见到人一定要叫。小时候的我天真烂漫,很听父母的话,一见到认识的人就会叫个不停,什么阿姨叔叔啊;姑父姑母啊……

现在的我已是一个高一的学生了,不怎么爱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会叫人。一般见到熟人也就笑笑而已了……老妈一直说“见认识的人一定要叫,这是礼貌问题。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老师也经常说“在校一定要叫老师好,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学生。”可是现在的我,总觉的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一直嘴边挂着阿姨叔叔什么的,会被我自己的朋友、同学笑话。

我承认这一点我做的不好,但我有自信的说我有一点做的很好----那就是尊老爱幼。

坐车是一件很普通的事,特别是公交车。在公交车上,后门一开就能看见三把黄色的单人座椅,这三把座椅是专门为老弱病残所设的。但我总是会看见一个孕妇或老人站着,偏偏会有年轻人、中年人坐在旁边。其实我猜想坐着的人有想让位的,但就是自己不想吃亏。直到售票员说“谁能让一下位???!!!”我有信心说我不是这样的!因为我做到,看见这样的情况会主动让位!

礼貌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礼貌能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礼貌相待的人喜悦!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来继续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礼貌!

高一:乔书婷

生活中的比课件(篇7)

活动目标: 通过在参观数字展览区的情景中,幼儿获得按照数字内容归类的经验.

体验到生活中各种数字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已经到马路上寻找过数字,数字展区内是幼儿找到的数字照片,记录纸,以及其它的资料等,剪刀,双面胶

活动过程:

参观数字展览区

1,回忆

1)在哪里看到这些数字宝宝?

2)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的意思?

2,归类

1)我们在生活中找到这么多数字,它们哪些是一样的?哪些是不一样的?

2)这么多的数字贴在一起,看也看不清楚,怎么办?

幼儿教师讨论

总结:按照电话号码,门牌号码这样的一样的内容放在一起就能看清楚了.

3)幼儿操作:

把相同内容的资料粘贴在一起。

《我生气的故事》绘画活动反思

活动反思:

活动以孩子们喜爱的动画片“图图”的视屏切入,用一种动态的、夸张的形式让孩子们一下子感受到了生气时的表情特征。在孩子观察与表现生气表情的环节中,我也能紧扣活动的目标,时刻引导孩子发现图片中生气时夸张的地方,如:皱皱的眉头、冒火的眼睛、竖起的头发等,并鼓励孩子也能用夸张的方式来模仿这些夸张的表情,让他们体验到一种夸张后的乐趣。活动中,我能鼓励孩子大胆地来讲述自己生气的故事,并能根据孩子的回答进行引导,使整个活动能紧紧围绕目标而展开。

由于一开始我们考虑到要结合主题活动“高高兴兴”的开展,所以,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一直考虑的是如何才能使活动与主题贴合得更近,最后还是决定采用画画的形式让孩子记录自己生气的故事,再引导孩子讲述。活动中还引导孩子知道生气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及使自己高兴起来的方法。通过今天的教研活动,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调整或改进的地方。

1.对中班孩子来说一个活动抓两个点可能更多了,而让孩子用故事的形式来表现画面可能太难了。既然孩子对夸张的表情很感兴趣,而且活动前面的环节也引导得比较到位,可以重点就让孩子来画生气的夸张表情。

2.我在活动中的引导还过多,比较注重面面俱到,有时可以退位,让孩子讲述的机会再多一些。

中班科学《自由自在的电线》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选自《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中的“弯弯绕绕”主题。电线既有一定的刚性又柔软易折曲,是弯折造型的好材料。它可以帮助、支持幼儿自由、充分地表达内心图景。《纲要》中强调科学领域的教育内容应从身边选择材料。是啊,孩子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都是俯拾即是的自然物,但这些往往不一定能引起孩子的关注,也常常被我们老师所忽略。但恰恰就是这些取材简便的自然物,如电线,是我们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宝贵课程资源。教师的任务就是关注、挖掘身边的自然物、自然现象,为我所用,为幼儿享用,并以此引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家长和孩子们都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电线,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原来废旧的电线可以这么好玩。有的孩子把电线做成了小鱼,有的孩子做成了眼镜,有的孩子用电线做成了气球,有的孩子做成了英文字母,还有的孩子做成了帽子,``````孩子们发挥着自己的想象,用电线制作着各种各样的造型。活动效果很好,在有趣的环节中,孩子们可是探索如何让电线站起来呢?有的用积木,有的用橡皮泥,有的用透明胶,有的用瓶子,有的开动脑筋,不借助物品直接让电线站起来。在活动中,孩子很享受这个创造的过程,当看到很多电线艺术品展现在我们眼前时,孩子们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活动结束后,我发现幼儿的兴趣很高,在第三部分让电线站起来的环节中,我本来设计是幼儿有2次操作过程,第一次是尝试玩,第二次是根据幼儿的回答在已有经验上玩,使活动更加丰富性。可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我发现孩子们第一次尝试就兴趣很浓,后来我顺水推舟直接引入到了第二次操作,可是我巡视一圈后,就有点后悔了。孩子们就在尽情地玩,活动中没有层次性的突出,显地很平淡,环节没有亮点,就连最后的收尾也是延伸到区域中。我发现教师的语言真地很重要,适当的引导很重要,对幼儿提出的要求要明确,更要关注到一些细节方面,我想如果考虑地更加周到些的话效果会更好的!

优质课促成长——中班语言《大馅饼》反思

昆虫的世界充满了生机,充满了趣味。无论是绚丽多彩的春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大自然中随处可见昆虫忙碌的身影。面对这一切,成人可能会不屑一顾,而孩子却会欢呼雀跃,用充满好奇的眼睛去观望,用充满灵性的耳朵去聆听,大馅饼这个故事发生在有趣的蚂蚁家族,借助这个故事可以让幼儿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更多的了解,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了解蚂蚁家族团结合作的搬运过程和有趣的分工情况,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在活动过程中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带领幼儿用报纸当作大馅饼,学习有力的吆喝声,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

整个教学活动下来,我觉得故事的内容很独特,里面的对话工整、有序,阐述的道理明显、易懂,整个环节把握得比较合理,但同时也带给我一些启示。

1、第一环节出示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我没有引导好,当幼儿回答蚂蚁在搬石头时,我没有很好引导,导致幼儿以为真的是大石头。其实我可以引导他们,“这真的是大石头吗?”引出这是一片香肠,不是石头。

2、在讲述第三张图片时,应该重点讲述,上课时我有点急,“蚂蚁为什么要吆喝着把大馅饼运回洞?”这个问题我没有抛出去,导致这张图片没有讲透,还可以让孩子学习蚂蚁们的吆喝声“嘿哟,嘿哟”。

3、讲述故事时,我一张张地出示,让孩子一张张地看,一张张地讲,让他们猜测下一张图片的事情,幼儿不太会猜对,有点难度,其实,可以把图片一起出示,让幼儿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概念。

4、最后环节游戏《运馅饼》,让幼儿切身体验小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将分工与合作在游戏中体现出来。游戏,能使整个过程动静结合。但是我在游戏前没有讲清楚游戏规则,导致孩子都拿着刀,不知怎么玩了,要是能讲一下6人一组,二人当兵蚁,四人当工蚁,那么他们就清楚了。可能是用了玩具刀的缘故,导致孩子对刀非常感兴趣,看起来也有点危险,刀可以不用。《运馅饼》的儿歌一时半会不大可能学会,我想:不要也可以,就让他们一边搬大馅饼,一边吆喝:“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就可以了。

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留给我的启示会一直引领我今后的教学工作,相信:只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一定会在教育教学中有所突破与长进的。

生活中的比课件(篇8)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千米=()米1千克=()克

1米=()厘米1吨=()千克

1时=()分1分=()秒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20平方厘米9年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1)0.95米=()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

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

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千克0.86平方米=()平方分米

0.3千克=()克2.63千米=()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

(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

80厘米=()米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吨7450米=()千米

23分米=()米1350克=()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三、巩固练习

1、71页6题

2、()分米=1.5米()千克=4.08吨

510米=()千米516厘米=()米

4700克=()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362厘米284克()0.284千克

1480米()1.5千米532厘米()5.3米

4、72页10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

2、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难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生活中的比课件(篇9)

1?生活中的小数。

(1)主题图中呈现了四个不同情境中的小数,包括质量、身高、成绩、体温,并且让学生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结合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2)做一做通过让学生说生活中小数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

2?名数的改写。

(1)情境图。

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出小数与名数的改写,突出这种改写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改写的必要性。

(2)例1.

教学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的情况,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改写的方法。

做一做是对学生熟悉的名数的改写,虽然名数之间的进率不同,但改写它们所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加深学生对改写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例2.

教学把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

呈现了两种改写方法,学生用哪种方法改写都可以,只要有道理,教师就要予以肯定。

(4)引导学生归纳名数改写时要注意的几点:①先分清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还是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从而决定怎么计算。②要清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还是1000。③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判断确定小数点应该向左还是右移动,移动几位。

生活中的比课件(篇10)

“数”**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生活中寻找数字的活动是灵活而丰富的。根据大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生活经验,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心。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分享大班数学活动中的数字课堂草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大班数学领域《生活中的数字》。《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生活,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因此我选择了这一活动。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字,了解数字在不同对象中的不同用途。

2尝试使用数码纸进行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乐趣。

三。孩子可以对数字感兴趣,可以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着。在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时刻教育。以互动开放的研究理念,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因此,我采用了操作法、场景法、互动法,并设计了游戏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本次活动中,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让幼儿在游戏和实际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生活中的数字,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中的关系。这种活动使孩子们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发现生活中的数字,了解数字的用途,了解人与数字的密切关系。

1数字找到朋友-激发孩子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寻找数字——孩子们在食物上寻找数字,鼓励他们互相交流,谈论他们的发现。

3、生活中的数字——通过讲述、猜想来激励幼儿畅所欲言,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拓展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4、幸运号码——通过游戏发现数字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从而更真切的体会数字的神奇,随便的调换数字的位置就可以排成不同的数字组合。

5、设计**号码——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为自己编**号码。让没个幼儿参与其中,从而体验成功感,使他们对数字产生极大的兴趣,激励幼儿在生活中主动观察事物和运用数字,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本活动利用游戏导入,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气氛活跃,而重点部分的教学采取动手操作实践,保证数学活动效果,本教学活动是环环相扣的,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使新知识得到巩固和利用。

生活中的比课件(篇11)

活动目标: 通过在参观数字展览区的情景中,幼儿获得按照数字内容归类的经验.

体验到生活中各种数字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已经到马路上寻找过数字,数字展区内是幼儿找到的数字照片,记录纸,以及其它的资料等,剪刀,双面胶

活动过程:

参观数字展览区

1,回忆

1)在哪里看到这些数字宝宝?

2)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的意思?

2,归类

1)我们在生活中找到这么多数字,它们哪些是一样的?哪些是不一样的?

2)这么多的数字贴在一起,看也看不清楚,怎么办?

幼儿教师讨论

总结:按照电话号码,门牌号码这样的一样的内容放在一起就能看清楚了.

3)幼儿操作:

把相同内容的资料粘贴在一起。

《我生气的故事》绘画活动反思

活动反思:

活动以孩子们喜爱的动画片“图图”的视屏切入,用一种动态的、夸张的形式让孩子们一下子感受到了生气时的表情特征。在孩子观察与表现生气表情的环节中,我也能紧扣活动的目标,时刻引导孩子发现图片中生气时夸张的地方,如:皱皱的眉头、冒火的眼睛、竖起的头发等,并鼓励孩子也能用夸张的方式来模仿这些夸张的表情,让他们体验到一种夸张后的乐趣。活动中,我能鼓励孩子大胆地来讲述自己生气的故事,并能根据孩子的回答进行引导,使整个活动能紧紧围绕目标而展开。

由于一开始我们考虑到要结合主题活动“高高兴兴”的开展,所以,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一直考虑的是如何才能使活动与主题贴合得更近,最后还是决定采用画画的形式让孩子记录自己生气的故事,再引导孩子讲述。活动中还引导孩子知道生气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及使自己高兴起来的方法。通过今天的教研活动,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调整或改进的地方。

1.对中班孩子来说一个活动抓两个点可能更多了,而让孩子用故事的形式来表现画面可能太难了。既然孩子对夸张的表情很感兴趣,而且活动前面的环节也引导得比较到位,可以重点就让孩子来画生气的夸张表情。

2.我在活动中的引导还过多,比较注重面面俱到,有时可以退位,让孩子讲述的机会再多一些。

中班科学《自由自在的电线》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选自《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中的“弯弯绕绕”主题。电线既有一定的刚性又柔软易折曲,是弯折造型的好材料。它可以帮助、支持幼儿自由、充分地表达内心图景。《纲要》中强调科学领域的教育内容应从身边选择材料。是啊,孩子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都是俯拾即是的自然物,但这些往往不一定能引起孩子的关注,也常常被我们老师所忽略。但恰恰就是这些取材简便的自然物,如电线,是我们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宝贵课程资源。教师的任务就是关注、挖掘身边的自然物、自然现象,为我所用,为幼儿享用,并以此引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家长和孩子们都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电线,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原来废旧的电线可以这么好玩。有的孩子把电线做成了小鱼,有的孩子做成了眼镜,有的孩子用电线做成了气球,有的孩子做成了英文字母,还有的孩子做成了帽子,``````孩子们发挥着自己的想象,用电线制作着各种各样的造型。活动效果很好,在有趣的环节中,孩子们可是探索如何让电线站起来呢?有的用积木,有的用橡皮泥,有的用透明胶,有的用瓶子,有的开动脑筋,不借助物品直接让电线站起来。在活动中,孩子很享受这个创造的过程,当看到很多电线艺术品展现在我们眼前时,孩子们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活动结束后,我发现幼儿的兴趣很高,在第三部分让电线站起来的环节中,我本来设计是幼儿有2次操作过程,第一次是尝试玩,第二次是根据幼儿的回答在已有经验上玩,使活动更加丰富性。可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我发现孩子们第一次尝试就兴趣很浓,后来我顺水推舟直接引入到了第二次操作,可是我巡视一圈后,就有点后悔了。孩子们就在尽情地玩,活动中没有层次性的突出,显地很平淡,环节没有亮点,就连最后的收尾也是延伸到区域中。我发现教师的语言真地很重要,适当的引导很重要,对幼儿提出的要求要明确,更要关注到一些细节方面,我想如果考虑地更加周到些的话效果会更好的!

优质课促成长——中班语言《大馅饼》反思

昆虫的世界充满了生机,充满了趣味。无论是绚丽多彩的春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大自然中随处可见昆虫忙碌的身影。面对这一切,成人可能会不屑一顾,而孩子却会欢呼雀跃,用充满好奇的眼睛去观望,用充满灵性的耳朵去聆听,大馅饼这个故事发生在有趣的蚂蚁家族,借助这个故事可以让幼儿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更多的了解,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了解蚂蚁家族团结合作的搬运过程和有趣的分工情况,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在活动过程中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带领幼儿用报纸当作大馅饼,学习有力的吆喝声,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

整个教学活动下来,我觉得故事的内容很独特,里面的对话工整、有序,阐述的道理明显、易懂,整个环节把握得比较合理,但同时也带给我一些启示。

1、第一环节出示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我没有引导好,当幼儿回答蚂蚁在搬石头时,我没有很好引导,导致幼儿以为真的是大石头。其实我可以引导他们,“这真的是大石头吗?”引出这是一片香肠,不是石头。

2、在讲述第三张图片时,应该重点讲述,上课时我有点急,“蚂蚁为什么要吆喝着把大馅饼运回洞?”这个问题我没有抛出去,导致这张图片没有讲透,还可以让孩子学习蚂蚁们的吆喝声“嘿哟,嘿哟”。

3、讲述故事时,我一张张地出示,让孩子一张张地看,一张张地讲,让他们猜测下一张图片的事情,幼儿不太会猜对,有点难度,其实,可以把图片一起出示,让幼儿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概念。

4、最后环节游戏《运馅饼》,让幼儿切身体验小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将分工与合作在游戏中体现出来。游戏,能使整个过程动静结合。但是我在游戏前没有讲清楚游戏规则,导致孩子都拿着刀,不知怎么玩了,要是能讲一下6人一组,二人当兵蚁,四人当工蚁,那么他们就清楚了。可能是用了玩具刀的缘故,导致孩子对刀非常感兴趣,看起来也有点危险,刀可以不用。《运馅饼》的儿歌一时半会不大可能学会,我想:不要也可以,就让他们一边搬大馅饼,一边吆喝:“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就可以了。

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留给我的启示会一直引领我今后的教学工作,相信:只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一定会在教育教学中有所突破与长进的。

生活中的比课件(篇12)

活动目标: 通过在参观数字展览区的情景中,幼儿获得按照数字内容归类的经验.

体验到生活中各种数字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已经到马路上寻找过数字,数字展区内是幼儿找到的数字照片,记录纸,以及其它的资料等,剪刀,双面胶

活动过程:

参观数字展览区

1,回忆

1)在哪里看到这些数字宝宝?

2)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的意思?

2,归类

1)我们在生活中找到这么多数字,它们哪些是一样的?哪些是不一样的?

2)这么多的数字贴在一起,看也看不清楚,怎么办?

幼儿教师讨论

总结:按照电话号码,门牌号码这样的一样的内容放在一起就能看清楚了.

3)幼儿操作:

把相同内容的资料粘贴在一起。

《我生气的故事》绘画活动反思

活动反思:

活动以孩子们喜爱的动画片“图图”的视屏切入,用一种动态的、夸张的形式让孩子们一下子感受到了生气时的表情特征。在孩子观察与表现生气表情的环节中,我也能紧扣活动的目标,时刻引导孩子发现图片中生气时夸张的地方,如:皱皱的眉头、冒火的眼睛、竖起的头发等,并鼓励孩子也能用夸张的方式来模仿这些夸张的表情,让他们体验到一种夸张后的乐趣。活动中,我能鼓励孩子大胆地来讲述自己生气的故事,并能根据孩子的回答进行引导,使整个活动能紧紧围绕目标而展开。

由于一开始我们考虑到要结合主题活动“高高兴兴”的开展,所以,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一直考虑的是如何才能使活动与主题贴合得更近,最后还是决定采用画画的形式让孩子记录自己生气的故事,再引导孩子讲述。活动中还引导孩子知道生气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及使自己高兴起来的`方法。通过今天的教研活动,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调整或改进的地方。

1.对中班孩子来说一个活动抓两个点可能更多了,而让孩子用故事的形式来表现画面可能太难了。既然孩子对夸张的表情很感兴趣,而且活动前面的环节也引导得比较到位,可以重点就让孩子来画生气的夸张表情。

2.我在活动中的引导还过多,比较注重面面俱到,有时可以退位,让孩子讲述的机会再多一些。

中班科学《自由自在的电线》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选自《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中的“弯弯绕绕”主题。电线既有一定的刚性又柔软易折曲,是弯折造型的好材料。它可以帮助、支持幼儿自由、充分地表达内心图景。《纲要》中强调科学领域的教育内容应从身边选择材料。是啊,孩子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都是俯拾即是的自然物,但这些往往不一定能引起孩子的关注,也常常被我们老师所忽略。但恰恰就是这些取材简便的自然物,如电线,是我们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宝贵课程资源。教师的任务就是关注、挖掘身边的自然物、自然现象,为我所用,为幼儿享用,并以此引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家长和孩子们都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电线,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原来废旧的电线可以这么好玩。有的孩子把电线做成了小鱼,有的孩子做成了眼镜,有的孩子用电线做成了气球,有的孩子做成了英文字母,还有的孩子做成了帽子,``````孩子们发挥着自己的想象,用电线制作着各种各样的造型。活动效果很好,在有趣的环节中,孩子们可是探索如何让电线站起来呢?有的用积木,有的用橡皮泥,有的用透明胶,有的用瓶子,有的开动脑筋,不借助物品直接让电线站起来。在活动中,孩子很享受这个创造的过程,当看到很多电线艺术品展现在我们眼前时,孩子们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活动结束后,我发现幼儿的兴趣很高,在第三部分让电线站起来的环节中,我本来设计是幼儿有2次操作过程,第一次是尝试玩,第二次是根据幼儿的回答在已有经验上玩,使活动更加丰富性。可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我发现孩子们第一次尝试就兴趣很浓,后来我顺水推舟直接引入到了第二次操作,可是我巡视一圈后,就有点后悔了。孩子们就在尽情地玩,活动中没有层次性的突出,显地很平淡,环节没有亮点,就连最后的收尾也是延伸到区域中。我发现教师的语言真地很重要,适当的引导很重要,对幼儿提出的要求要明确,更要关注到一些细节方面,我想如果考虑地更加周到些的话效果会更好的!

优质课促成长——中班语言《大馅饼》反思

昆虫的世界充满了生机,充满了趣味。无论是绚丽多彩的春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大自然中随处可见昆虫忙碌的身影。面对这一切,成人可能会不屑一顾,而孩子却会欢呼雀跃,用充满好奇的眼睛去观望,用充满灵性的耳朵去聆听,大馅饼这个故事发生在有趣的蚂蚁家族,借助这个故事可以让幼儿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更多的了解,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了解蚂蚁家族团结合作的搬运过程和有趣的分工情况,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在活动过程中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带领幼儿用报纸当作大馅饼,学习有力的吆喝声,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

整个教学活动下来,我觉得故事的内容很独特,里面的对话工整、有序,阐述的道理明显、易懂,整个环节把握得比较合理,但同时也带给我一些启示。

1、第一环节出示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我没有引导好,当幼儿回答蚂蚁在搬石头时,我没有很好引导,导致幼儿以为真的是大石头。其实我可以引导他们,“这真的是大石头吗?”引出这是一片香肠,不是石头。

2、在讲述第三张图片时,应该重点讲述,上课时我有点急,“蚂蚁为什么要吆喝着把大馅饼运回洞?”这个问题我没有抛出去,导致这张图片没有讲透,还可以让孩子学习蚂蚁们的吆喝声“嘿哟,嘿哟”。

3、讲述故事时,我一张张地出示,让孩子一张张地看,一张张地讲,让他们猜测下一张图片的事情,幼儿不太会猜对,有点难度,其实,可以把图片一起出示,让幼儿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概念。

4、最后环节游戏《运馅饼》,让幼儿切身体验小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将分工与合作在游戏中体现出来。游戏,能使整个过程动静结合。但是我在游戏前没有讲清楚游戏规则,导致孩子都拿着刀,不知怎么玩了,要是能讲一下6人一组,二人当兵蚁,四人当工蚁,那么他们就清楚了。可能是用了玩具刀的缘故,导致孩子对刀非常感兴趣,看起来也有点危险,刀可以不用。《运馅饼》的儿歌一时半会不大可能学会,我想:不要也可以,就让他们一边搬大馅饼,一边吆喝:“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就可以了。

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留给我的启示会一直引领我今后的教学工作,相信:只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一定会在教育教学中有所突破与长进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下一篇 : 钢结构合同
  • w
    比长短课件

    发布时间:2023-11-27

    每个老师在授课之前,都会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因此,他们每天都会按时按质地完成教案和课件的准备工作。教案是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的基础,那么老师应该如何制作出优秀的教案和课件呢?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一些经验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启示。如果您觉得有帮助,请分享给身边的人!...

  • w
    生活中的作文

    发布时间:2023-11-15

      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五彩缤纷;生活像一幕电影,每时每刻精彩放映;生活还像一个放大镜,能清楚地想起出点点滴滴。十三岁的我,度过了婴儿时期,童年时期还有正沉浸在的少年时期。尤其是童年时期,每一件事是那么的难忘,那么的欢乐,那么的感人。  美好的童年,犹如浩瀚的大海,使人看后都难以忘怀;像一幅名画家的...

  • w
    讲课的课件优选

    发布时间:2023-12-03

    第二节第三节济源市实验中学周莲花第四节教学目标 :第五节一、知识与技能 :第六节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第7 2节。用速度公式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第九节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我们可以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的主要特征,运动的快慢济源市实验中...

  • w
    乡村生活的作文优选

    发布时间:2023-10-16

    金秋时节,我们去燕郊游玩。清新的空气,挂满枝头的果实和累累的蔬菜,让我领略了别样的田园风光。我们住在一个乡村度假村,度假村东边有一片大大的菜园。进入菜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油油的白菜地,一颗颗、一行行,丰硕饱满。旁边是一架架的豇豆、丝瓜,顺着棚架自由自在的垂下来。还有紫色的茄子、绿色的大葱、成熟的黄...

  • w
    生活中的美作文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29

    身居陋室,却拥有一小片屋顶平台。我以为这恰到好处,它为我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我可以在那上面悠闲地坐着享受冬日里温暖的阳光,我可以在那上面养鱼养龟,当然我还可以在那上面摆上几盆我心爱的花卉盆景。可是去年初冬的一天,我下班后走到那片平台上,看到那似黄又绿的树桩盆景,突然生出几分不满意。虽然我平日里也是...

  • w
    比一比课件(汇总7篇)

    发布时间:2023-10-21

    让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下我们为大家准备的“比一比课件”。如果你认为这份资料很有帮助,希望你能够与需要的人分享。每位教师在上课前都需要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和课件,相信教师对这件事已经非常熟悉了。教师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 w
    摆的课件(优选十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每位教师对于编写教案课件都十分熟悉。教案是改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有力工具。在这里,编辑特意为您准备了“摆的课件”,希望这些材料能够对您的工作和学习产生实质性的推动效果!...

  • w
    苏轼的课件(优选7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2、体会苏轼心系民生的感情、乐观豁达,胸怀宽广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学会勤诵读、多联想、抓意象的赏析方法。教学难点:体会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大爱的宽广情怀。一、导入:周杰伦的《东风破》这首歌怎么来的?是词作者方文山根据苏轼的词《东风破》改编而成,...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