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哭泣的日记

发布时间:2024-06-11
1

哭泣的日记十篇

哭泣的日记

即将要到一天的结尾了,一定会有值得记录的想法吧,需要认真地为此写10篇日记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伤心日记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哭泣的日记 篇1

每当想起这件事,我都会伤心难过。因为它陪伴了我五年。这五年里它陪我一起笑、一起哭,可是它最终还是走了。

它是一条小黑狗,它和我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它的名字叫黑黑。它已离开我有七年了。

它经常保护我,不让别的小朋友欺负我。可是因为我的贪玩而让它失去了性命。

那是七年前的一天下午。我在马路边拍皮球玩,拍着拍着,皮球滚到了马路中间去了。我连忙跑过去准备拿起皮球,突然,迎面开来一辆汽车,当时我吓得脑子一片空白,什么反应都没有。这时一道黑影把我撞开,我只是擦破了一点皮,可黑黑却倒在了血泊之中,不管我怎么叫它,它都一点反应都没有。

应为我的贪玩让我失去了一位比亲人还亲的伙伴。

哭泣的日记 篇2

早上我起床准备去上学了,我匆匆忙忙的从家里出来,结果忘记穿鞋子了,所以就穿着拖鞋出来了。

我跑进学校,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每一个同学为什么都盯着我看,我也仔细的打量着我自己。我想我跟平常都一样,为什么他们总是盯着我看。

到了班级看到同学们惊奇的目光,于是都大笑了起来。同学们的嘲笑声让我有了很多疑问,我又一次打量着自己,“哎呀!”原来我穿着拖鞋,我脸红了,于是我低下了头,坐到座位上。

老师来了,有很多喜欢打小报告的同学都跟老师说我穿拖鞋,老师知道后批评了我一顿,我难过的低下了头。

从此我不要太糊涂了,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

哭泣的日记 篇3

我曾漫步悠闲在溪水边,亦曾驻足停泊于夜梦客家的船,漂泊游子的心,含情脉脉地凝视你那春风化雨般的笑脸。

我曾伤心,亦曾埋怨,你是我的希望,亦是我的挂牵。你的寂寞,如荷花般涟滟。即使泪水满眼,也打湿不了你柔弱的双肩。

在和煦的微风中,你是从我身边流过的溪水,亦是送给我的清泉。我很感慨,我们的童年星光满天,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听到你侃侃的言谈。

我也遗憾,与你相逢却与你无缘。只作相见是桃花谢了匆匆,又如昙花一现。你不必诧异,更无须欢喜,我们之间,多少欢笑?几分辛酸?举起我们杯中的酒,痛饮既尽,忘却从前,不再随风入潜。我们学过刻舟求剑,它是一篇寓言,却化解不了心头的苦水,梦中的思念。

也许我就是那个懵懂少年,一无所知,前途茫然。早已不知你的去向,却还奔跑在时间的前沿。你有你的理想,我有我的梦幻。不去想却又思念,仿佛在梦中,又如在眼前。从我身旁擦肩而过的那个梦中的你,只是调皮,而不是涣散,只是孩子,而不是成年。

悠悠的时光呵,载着你我的飘影,慢慢流过,轻轻地浮现。我凭头凝望,独语携栏,落寞地凝视着我们走过的路,滑过的船,坐过的石椅,游过的青山,泪水浸湿了眼线。

远方的你是否能听见,我的肺腑之言?是否能看见,思念你的人伫立在楼头,泪湿青衫?你是那般模糊又那般消散,如层层薄雾覆盖在我心头,是朦胧还是无言...

查看详情>>
2

哭泣的日记十一篇

哭泣日记

哭泣的日记(篇1)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地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身处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失声痛哭:“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止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四周多的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俄底浦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蘸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种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转型成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