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民族风俗日记

发布时间:2024-06-03
1

民族风俗日记必备9篇

民族风俗日记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下面我们来看看清明节传统风俗日记,欢迎阅读借鉴。

民族风俗日记 篇1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个“大家庭”。

对于蒙古族,大家肯定不陌生吧!那么,对于蒙古族的礼节,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当你来到蒙古的大草原时,你会不由得陶醉在其中,有种惬意的感觉。不久后,你就会看见路边出现一位蒙古族人,你不用奇怪,这是蒙古族主人来迎接你们来啦。接着会不断有蒙古族主人来迎接,他们会在你车子的前后左右围成一个圈给你们带路。

当你来到蒙古包时,你肯定会由衷地赞叹起来:“这里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你要是用临时学的蒙古语“赛怒!赛怒!”来赞叹的话,蒙古族人会更加高兴的。

接着,主人会给你倒上自己酿制而成的香甜的奶酒,醇香的奶酒会使你更加喜欢这个民族,甚至会深深爱上这个民族。这也是对主人的尊重和亲密。

品尝完了香甜的奶酒,主人会带你到美丽无边的大草原上游览一番,观赏那美丽的风景。既然,生活在大草原上,马是必不可少的。蒙古族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主人会给你挑上一批上等的好马,有主人带路,先熟悉一下蒙古的地理。接下来,主人会目视你在绿色的海洋里自由驰骋。

蒙古族,是不是很特别呢,有这么多的特色。五十六个民族,有着如此多不同的风俗,真是令人赞叹不已啊!

民族风俗日记 篇2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都曾用漂亮的辞藻描写着端午节的盛况。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粽子,赛龙舟等端午习俗,直至今日都在华夏大地上盛行。

相传,战国的屈原特别爱国,为了不让楚国被秦国侵略,经常劝楚王和齐国联手,可楚王不但不听劝告,反而把屈原流放了。被流放后的屈原,看到百姓们生活贫困,饱受战争的摧残,深觉自己愧对国民,便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跳江自杀了。

人们为了祭奠屈原,便在端午那日往汨罗江里扔下许多粮食,希望江底的屈原不愁吃喝,借此表达他们对屈原的爱戴。可有一日,一位年老的老人却告诉大家,他梦到了消瘦的屈原,屈原还告诉老人说:百姓们给的食物全被鱼吃掉了,他终日饥肠辘辘。后来,人们便改进了投食的方式,在食物外包上树叶。这样,就只有聪明的屈原可以解开绳索,吃到食物了。这,就是最早的粽子。

如今,沉溺汨罗江的屈原早已化作流水,消失湖底;但是吃粽子过端午的习俗,却仍焕发生机,流传至今。而这粽子,也是大有讲究呢。

家里的老人告诉我:粽子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柊叶、箬叶或菰芦叶。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的粽子。可现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路边摆摊的,超市堆砌的粽子,还是以三角形的居多。

粽子不仅形状多样,味道也各有不同:甜的红枣粽,...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