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范文8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中的“真实情境”认识
大单元、大概念,整合、情境,3月2日的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让我对新课标、新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思考。
会上三位老师的发言都提到了一个词——情境,这个词与也是新课标中的高频词。新课标总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多次强调通过情境创设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一种把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问题情境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语文核心素养需要依托“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来表现。
什么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我们可以借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王宁先生的话来理解:“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旨归,其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当下或者未来生活中可能面对的实际问题的品格和能力。这样的情境必须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的基础上,围绕语言文字设置,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领着学生往语言文字里面走,要能够引领学生沉浸到语言文字中。
立足学情,境由文生。好的“情境”,应该与学生认知和文本逻辑相契合的。申老师教学新闻单元,任务设计“如果你是新闻媒体的编辑,请你按照新闻的三个特性(真实性、及时性与简明性),联系具体的.语句,分析这篇新闻是否值得刊发”。陈老师教学《安塞腰鼓》要求学生“选择最能表达自己感受的段落用各种形式设计朗读脚本并朗诵,读出或静寂、或蓬勃、或豪放、或狂野的感觉”。于老师《竹节人》中设计的“请你依据课文,写一份“竹节人”的制作指南”。无一不是参照学生学习的心理体验和思想感情,结合学习的主题,将整个学习内容、学习进程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之中、在任务引领之下,自己去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思考,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使其在语文实践中积累言语经验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达成素养目标。
强化基于真实情境、真实问题的教学,增强学生认识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一条课程实施的要求,又是为我们提供的一条路径方法。立足于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立足于本堂课或本单元教学应该达成的预期目标,即学生学习之后在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发展的预期结果,搭建支架和阶梯,引领、协助学生向学习目标迈进,这是创设真实情境的目的,也是其创设的要领。
总之,根据课标、依托教材、针对学情,创设真实的语...
查看详情>>与“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范文8篇)”相关的文章
研讨会心得体会(收藏十四篇)
因此你知道正确的书写心得体会的格式吗?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心得体会总是一种表达自己的做好的办法。心得体会的作用在于指导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探索之路,以下是编辑整理的“研讨会心得体会”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将此页添加到书签列表以便随时查看!
小学语文高校课堂研讨会的心得体会
20xx年11月7号是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天,在这一天我收获的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提高,更是一种意识的进步。这一天我们来到了高里小学参加沂南县语文高校课堂研讨会,虽然条件相对来说简陋,我们没有漂亮的会议室,没有舒服的座椅,更没有先进的设备,有的却是老师们积极的`研讨热情,她们的热情给这个寒冷的冬天增添了温暖,让这个冬天不再冷,每一个老师的心里都是暖洋洋的,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听课的老师认认真真的做着听课纪律,讲课的老师更是激情四射,感觉站在课堂上只有这才是最重要的,孩子们认真的听着老师的讲课。课后的评论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感觉这是一个充满进取心的团队,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上台评论的老师个个文采飞扬,说得头头是道,感觉如沐春风一般,顿觉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一天的时间是短暂的,可是我的热情会一直延伸到我的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带着这样的热情我相信一定可以取得好的成绩。
一、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其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不够。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从而造成失分。我们一直强调抓基础,但总是抓得不实,总是不放心。其实近几年来中考命题事实已明确告诉我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终是中考数学试题考查的重点。选择题,填空题以及解答题中的基本常规题已达整份试卷的80%左右,特别是选择题、填空题主要是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但其命题的叙述或选择题往往具有迷惑性,有的选择题就是学生中常见的错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事实上,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更高、更严了,只有基础扎实的考生才能正确地判断。另一方面,由于试题量大,解题速度慢的考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
查看详情>>与“研讨会心得体会(收藏十四篇)”相关的文章
搜索更多内容
推荐栏目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