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教育是没有用读后感(经典11篇)
阅读完一本书后,读后感可以作为一种表达自己思想和感受的方式。当我们从作者的作品中得到启发时,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表达自己的感悟。要写好读后感,重要的是简要概括原文内容,并重点表达自己的感受,避免偏离主题。如果你觉得无法下笔写作,不妨参考一篇非常有用的“教育是没有用读后感”,小编在众多阅读资料中挑选出来。如果这个网站对你有帮助,请将其添加到浏览器收藏夹中!
我们在以前学到的对老师的歌颂中经常听到这么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今天我却看到了格林老师这样的一个观点,他说:教师要做“火柴”,不做“蜡烛”。长期以来,我么教育者以蜡烛自喻,认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情操与美德。实际上这个自喻表明了教育着内心的虚弱与执拗,最根本的原因教育是一种互动,教育的目标是对象的完善,当教育者满怀深情的歌咏自己的时候,他已经把教育的目标遗忘了。所以教是为了不教,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做引导者,做“律师”不做“法官”。做“农夫”不做“园丁”,做“拉拉队”不做“陪跑者”。
实现不教而教非教育家的专利,只要你愿意凝神静心,回归心灵的深处,品位教育的真味,普通人也可以实现,如果天下所有的教育者都能实现不教而教,那么我们的孩子就有福了。
实现不教而教,关键在于“自我概念”者四个字,孩子建立了自我概念,就可以自己教自己。而协助孩子建立自我概念的前提是了解人的需求,关于需求就是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感情上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并满足孩子的层次需求,是建立孩子良好自我概念的基本线索。
在这里我认为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问题,尊重每一个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渴望孩子不用我们一遍遍的唠叨就能很好的遵守纪律、认真学习、表现优异。可事实并非这样,往往就有些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于是作为教师,我们就一遍遍的苦口婆心的`劝导,从好好学习对自己的好处、家长老师的期望等方面让学生明白他应该努力地去付出,可效果怎么样?我相信对一些学生是管用的,对一些学生在一段时间也是有效果的,反而有一些成了我们教师叮咛的常客。是我们说的还不够打动他们吗?是这些学生太麻木了吗?他们没有动力,最跟本的不就是没建立起自我概念吗?自己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没有目标和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达到什么目标,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就这样漫无目的的在校园里,看到别人学习就看点书,没有了暂时的激励就不学习了。没有长远的持久的动力,没有坚定地奋斗和追求,就想没有航行目标的船,整日在大海游荡而到达不了梦想的彼岸。那么学生没有目标我们就不管了吗?不,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自我概念,去给他们的人生导航,为他们梦想的小船扬起风帆,这就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坚定地信念和努力的目标,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不需扬鞭自奋蹄了!
与“教育是没有用读后感(经典11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