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四年级教科版科学教案优选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开始做一个计划。好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之间一定构成一个电的通路。
2.知道可以用不同的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乐于思考,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测试活动,运用比较、分析、推理解决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勇于挑战、缜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发现电器内部多种的电路连接,感受科学技术应用的复杂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内部的电路。
难点:根据检测的结果判断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情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电路检测器、4个接线柱的接线盒(有3组通路)、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按动教室里日光灯的开关,使灯先熄灭再亮起。
2.提问:我们一按墙上的开关,电灯就亮起或熄灭,你们知道电灯的电路是怎么连接的吗?(预设:不知道。)
3.讲解:(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31集成电路板图片。)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各个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的。家庭电路中常用到接线盒,它不仅可以保护和连接电线,还方便维修。
4.追问:该怎么判断接线盒内部哪里连通,哪里断开呢?(预设: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根据小灯泡能否亮起来判断。)
5.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在不打开接线盒的情况下,通过电路检测器来研究里面看不到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板书: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设计意图】通过教室里的日光灯引发学生对看不见的电路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探究接线盒里面的电路如何连接的兴趣。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检测打不开的接线盒
1.过渡:给每个小组发一个接线盒,引导学生观察接线盒外面的4个接线柱及其对应的数字标号。
2.布置任务:这4个接线柱在接线盒内部有的相连,有的不一定相连。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你们能知道哪两个接线柱之间是通路吗?请各个小组讨论一下,如何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以及按照怎样的顺序去检测才能把4个接线柱之间所有可能的连接都检测到?
3.活动:指导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方法和顺序检测接线柱之间是通路还是断路,并将检测结果补充到接线柱通断检测记录表中。(教学提示:提醒学生检测电路前,先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以检测它能否正常工作;并且,每两个接线柱之间至少要检测三次,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检测方案并进行检测,既检验了学生使用电路检测器的情况,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排列方法。
探索二:推测接线盒内部是怎样连接的
1.过渡:说说你们的接线盒的检测结果。(预设:电路检测器的检测头接1号接线柱和其他接线柱时,小...
查看详情>>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经常需要准备教案,它是课程大纲和教材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连接和衔接。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这里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有难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小孔成像实验盒的实验,在此基础上再组织思考、讨论,千万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盒,并能够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实验;
2、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感受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奇妙。
教学准备
教师——抄有单元小诗的小黑板、有关光的教学图片、手电筒、蜡烛、小孔成像道具。
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光源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首优美的小诗。
小黑板出示单元小诗,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师:“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学生猜猜。
3、师: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光与色彩”方面的内容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谈谈关于光与色彩都有哪些了解。
4、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我们怎样给这些光源分类?
(我们可以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设计意图:以谜语小诗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学生没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因此,应由教师引出这样的概念,学生以此进行分类。
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1、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样行进的呢?
2、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
3、师:这只是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呢?
师生讨论实验方法和要点:怎样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
4、出示材料,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5、交流:你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说明了什么?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设计意图:科学课不能单纯地传授科学知识,应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再设计实验验证,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过程与方法: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勇于挑战、缤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难点】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用不...
查看详情>>2024四年级科学教案10篇
一般来说,老师在上课前会使用教案课件,他们通常都会认真负责地设计好教案。教案是体现学科探究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工具。栏目小编向大家推荐了一篇关于“四年级科学教案”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喜欢。如果你正在寻找解决方案,不妨参考以下内容!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
2、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3、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2、知道蚕卵能孵出蚁蚕。
3、能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4、知道蚁蚕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2、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3、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讨论蚁蚕的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干毛笔、纸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一块丝绸,给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2、那你们知道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
3、蚕是怎样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想不想亲自看一看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养蚕,亲自体验一下养蚕的乐趣。
二、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1、关于养蚕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2、小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谁养过蚕?能告诉大家养蚕要注意什么吗?没养过蚕的同学也可以说说,你准备养蚕了,你将要做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5、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三、观察蚕卵
1、要养蚕首先要了解蚕卵是什么样的。你知道蚕卵长什么样的?
2、下面我们来观察蚕卵(出示蚕卵并分发给各组)。
3、小组观察:分别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把你看到的写下来或画下来,用尺子量一量蚕卵有多长?
4、汇报:说一说蚕卵是什么样的?
5、关于蚕卵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6、师生讨论解决办法。
四、观察蚁蚕
1、蚕宝宝出世了,你们看刚出壳的蚕像什么(将刚出生的蚁蚕分发给学生)?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2、学生给刚出生的蚕宝宝起名字。
3、告诉学生刚出生的蚕的名字,让学生比较一下自己取的名字和大人们取的名字有什么不同。
4、仔细观察蚁蚕,用尺子测量它的长度并做记录(可以写,也可以画下来)。
5、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6、指导学生做好第一篇养蚕日记
7、面对可爱的蚁蚕宝宝,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五、情感教育
教育学生要爱护蚕宝宝,珍爱小生命。
板书设计:
1、我们来养蚕
蚕的一生:蚕卵—蚁蚕-蚕-蚕蛹-蚕鹅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天气/声音/溶解/我们的身体 天 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
查看详情>>与“2024四年级科学教案10篇”相关的文章
四年级科学教案十一篇
栏目小编为您准备了“四年级科学教案”,典籍可读四方荐书统领天下欢迎借鉴阅读。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教师需要在制定教案的过程中体现教育公平。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科学教案。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教学目标:
1.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
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
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引导学生做出解释。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
查看详情>>搜索更多内容
推荐栏目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