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中医脉诊活动总结

中医脉诊活动总结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8-04

中医脉诊活动总结

2024-08-04 13:49:49

中医脉诊活动总结 篇1

我在一个省级中医院实习。虽然时间还不长,但感慨良多。

一、西医排头阵,中医靠边站。

以前看书经常看到有人提过这这种情况,但体会不深,现在深深体会到问题的严重性。

到医院的第一天,老师就问我会不会看化验单,我说不会,他就不太高兴了。他说,现在无论在哪里做医生,你都要懂西医,会开西药,稳住病人,这是最基本的。至于中医该怎样,针灸该怎样,那都是你用西医西药把病人的病情稳定住以后的事。你的中医如何厉害,针术如何了得,那只是提高你的知名度的东西。

我明白他的意思。在他看来,无论大病小病,都必须先上西药,实在不行了,再考虑用中医。换言之,中医就是不行!

当然,事实并非中医不行,而是他的中医不行——他压根就没学好中医,甚至还没入中医的门。我没有轻视老师的意思,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因为有一次查完房,开好了医嘱,医生们都没事了,就坐在办公室里边看报纸边闲聊。不知是谁首先问了一句我们实习生说:“你们现在医学课程都是怎么安排呀?我们当年中西医的比例是7:3。”我们的组长说大概是五五吧。我说:“哪里,几乎已经是4:6了!”我的口气有点重,本来是想发发牢骚的——我们现在中医四大经典都已经沦为选修课了,因为选的人少,有些课甚至开不起来。孰料某老师接口道:“这还差不多!应该多学点西医,才能跟临床相衔接。我们当年就是学的西医太少了,中医也没学懂。”又有老师道:“中医就是有点玄,不好懂。”主任说:“学中医啊,讲究悟性。像咱都不是那个料。”

主任平时好开玩笑,但说这话的时候不像是开玩笑。他平时就是以开西药为主。一科之主任尚且如此,其他人还用说吗?<莲山课~件 >

二、西医抓襟见肘,中医束之高阁

不可否认,许多方面西医有其长处,西药对不少疾病确有良效。可是同样不容否认的是,西医的发展有限,极多西药在愈病的同时其副作用亦“蔚为壮观”。比如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常可以导致头晕、视力模糊;镇静药艾司唑仑常让病人口干、嗜睡、乏力;脑血管扩张药长春西汀也可见头痛、头重、眩晕和困倦感。在我所在的神经内科病区里,因为都是西药治疗为主,中风(脑梗死、脑出血)病人因为用阿托伐他汀、长春西汀等药,腰腿乏力会长期无法好转,经常可见头晕等;如果病人合并焦虑症的,便用艾司唑仑和(或)阿普唑仑,随即又产生嗜睡或者睡眠紊乱,甚至抑郁症;帕金森病人因为长期使用盐酸苯海索而产生严重幻觉的亦大有人在。

每个病治到一定阶段,症状已经很难再有改善,西医西药没有办法了,这时“中医师”们才会想起可以用汤药。可是因为本来就学的不怎么透彻,又极少运用,临时开中药也就成了瞎胡闹——一点都不讲究辨证论治,又不识变方加减,只是套用成方。像脑病科,凡是中风病人一律是气虚血瘀证的,方子几乎永远是补阳还五汤。当然,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又得出结论——中医就是不行。于是更加不用中医中药了!

三、摆脱恶性循环,扬我中医

我们是中医院,就应该以中医中药为主。当然这就要求我们中医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极强的临证能力,要求我们中医师有敢于面对和解决急症、重症的自信和胆量。

这又要溯源于中医的教育现状了。教育是人才的基石。中医教育如果出了问题,人才培养或者说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必然会有问题。教育的话题历来就是比较大的话题,不好讨论。但有一点是谁都很容易理解的,就是,如果中医教育的主修课程不是中医而是西医,那培养出来的人才还能叫中医么?许多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中西医比例是5:5,甚至是4:6的,也就是说大学四年(除去一年的实习时间)的理论学习有至少一半的时间是学西医的。这样的后果是,少数只钟情于中医的人因为排斥心理,西医课程都学的不好;有一半的人偏向于转学西医(既“科学”,又赚钱);剩下的一大批人便成了“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了点皮毛,西医也懂那么一点点。我曾N次听到有同学抱怨说,都快五年了,他却感觉自己中医还没入门!这样的教育现状,实在令人忧心,别说培养什么中医大师、一代大家,只怕中医将后继无人矣!中医的教育有其自身规律要求,需要重视经典,重视对前人的继承,重视对基础理论的掌握。诚如国医大师邓铁涛所言:“只有继承好了,才能谈创新和发展。抛开前人的理论、经验而一味求新,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还好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注重经典,并做了一些教育改革。作为一个中医者,我希望中医教育改革往更有利于中医的发展的方向前进!

人才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基石。有一大批志于中医事业的人才,中医才能发展。<莲山课~件 >

一旦有了人才,我们就要让其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医,我们就要运用中医。所以无论是中医诊所还是中医院,中药要随时可以配备,随时可以急煎,有医院制剂,成药等等,以应付急危重症。这不是说要抵制西医,更不是无视现代科技成果,而是寻求中医的进步,让中医在当代环境下遵从自身发展规律来发展自己。

不过光有人才还不够,还要有让人才施展才华的环境和条件。为什么许多学中医的会转西医?为什么许多中医师不愿用中医中药而喜欢用西药?因为用西药获利大,经济效益好。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没有人不想多挣点钱,没有医院不想获取更大利润。而西医西药正是这种大环境下的产物。西医讲究精细,用某个药必须有哪几个指标都很明确,每个病人必须做这个那个检查,必须什么都查个清楚才能用药,好像这样就能保证药到病除。可惜经常事与愿违,有些病根本就查不出来什么;查清楚的,很多又没有办法;有办法的,不是开刀切这割那就是用价格昂贵的西药——而且这些药往往有许多相当明显的毒副作用。看看这个过程,我们就会发现,首先各项检查就是一宗大生意了;然后动手术的话——手术费有多高大家都知道的;再就是上西药了,西药再便宜,也要比中草药贵的。反观中医,中医历来以“验、便、廉”著称,本来就没有注重经济效益的传统——她更注重的是疗效!中医也没有强调借助器械做什么检查的传统,望闻问切四诊都主要依靠医生对病人面对面、手把手的操作,所以没有什么检查费收入;中医不主张轻易动刀,崇尚内治法,加之大多数中草药价格便宜,经济收入自然无法与西医相提并论。今年两会有代表指出:“……医生劳务技术价值长期偏低,医生不能通过“阳光收入”实现自我价值。由于劳务技术定价远远低于成本,违背了价值规律,导致很多医生开“大处方”,从药品回扣中进行补偿。”西医尚且如此,中医更不待言。中医师的劳务、技术价值一直严重偏低,不但与其他行业相比基本工资收入偏低,也与西医师的基本收入偏低。西医还可以从处方用药上刮油水,真正的中医却无法这样也不忍心这样做!许多学中医的人会被告诫“中医不赚钱,西医赚钱——还是转西医吧”!就是在这种一切都追求经济增长的大浪潮下,西医正在以强大的攻势同化中医。

因为不赚钱,很多疗效极佳的简易方药都在慢慢被人遗弃;因为不赚钱,中医会慢慢没有人愿意使用;因为不赚钱,中医会慢慢没有人愿意学……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要摆脱这个恶性循环,政府、医院、教育机构和中医师个人都要努力。政府应该发挥导向作用,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生尤其是中医师的经济待遇,不能一切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让医院成为只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试问健康和生命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吗?医院和教育机构是改革和发展中医的切入点,中医现代化不应该是一个口号,更不应该是偷天换日以中医西化取代中医的现代化,需要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广大中医师是继承和发展中医的主体,要勇于承担责任,自强不息。

附:

中医在20世纪已经走了许多的弯路,最初是政府的作为对中医不利,中医处于从属地位。自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之后,这个从属转到中医本身对中医自己不相信,没有信心。为什么没信心呢?因为他没有掌握真本事,没有学到真本事。感觉自己对病人没有把握。所以就只有追求西医的东西,搞内科的,就打开《实用内科学》去对吧,他也能找到一点路。而对中医,他心中没底。但,他如果跟到一些老师,看过老师用一些中医中药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个信心就会生起来。树立信心之后,他自己再读书,再临证,就上路了。他不一定都要带。带入门很重要,入门就是相信中医,知道中医能够解决问题。

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来培养中医的信心,这一点很重要。要培养中医的信心,<莲山课~件 >首先你的学术水平要提高,过去这个水平所以下降,就是把四大经典作为选修课,这是个最大的错误!以为用一千七百年前的《伤寒》、《金匮》来做课本,这在全世界都是没有的。但是,他们不知道美国的西点军校还要读《孙子兵法》。

中国的文化跟外国的不一样,你不知道读了四大经典之后,中医的辨证思维才能树立起来。中医跟西医不一样,像心脏的病名中医都没有,所以一来就不相信中医。像失音这个病,我们没有讲它是脑血管的病,可是治疗后能使他讲话,后来脑CT一做,说它是脑中风,其实中医就是治疗脑中风,可他们认为是我们误诊了。其实病人在好,能讲话了。所以,有些人拿西医的病名来做标尺,你都没诊断出这个病,你怎么会治这个病呢?现在的人就很容易这样来理解。他不知道去罗马是有好多条道可走的,可以从法国去,可以从德国去,也可以从土耳其去,是吗?我们中医有我们自己的路,现在我们忽视了自己的路,而去搬别人的路,所以,水平就会下降。只要我们的辨证论治,中医的系统理论你能够熟练掌握了,任何新的疾病谱,只要我们用我们这一套去进行研究,慢慢就会摸索出对付的方法,而且把它根治。

中医脉诊活动总结 篇2

我于20xx年3月9日至13日参加了中医护理培训学习,学习期间,我们从中医相关基础理论到操作实践进行了强化学习。这期学习班起点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前中医理论历史,又关注了实践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更让我学习到了新的操作技能。虽然本期学习班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

一、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这次学习,我完成了40学时的课程计划,浙江省中医院及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中医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一是学习了很多中医理论基础疼痛方面相关知识,中医经典在护理中的应用、手法通乳、中药热盐包、腕踝针、药罐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临床应用推广等,科学的护理管理及病人管理方法。可以说,通过这次学习,切实地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二是学习了很多新颖的思维方法。如浙江省中医院的蔡亚红老师的中医癌痛病房规范化管理,俞国红老师的护理管理介绍,汪永坚老师分享的乳腺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实践及效果评价,这些新的思维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规和规律,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际上,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三是学习了很多有效的沟通方法。医患沟通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简言之,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摒弃隔阂,就是密切关系,求得谅解,增进感情,达成共识。

但凡成功的管理者,无一不是善于沟通的好手。作为一名责任组长,一方面加强团队内部管理,需要与护理成员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够使团队成员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图,能够激大家的参与感和热情,能够引导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发奋努力。另一方面创设团队发展的良好环境,要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无论是要争取领导的政策支持,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是要赢得临床科室的大力帮助,这都需要重视沟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满诚意,另一方面要善于寻找双方的关注点、兴奋点和共同点,促进工作的有效推进。坐诊,给病人予以全面的中医调护,使中医护理操作走出病房,走向门诊,扩大的潜在的病人群体,为医院、给自身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三、提高了认识,完善了自身

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这是我参加本次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班的重要心得体会之一。通过学习,不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过学习,还促进了反思。要注重提高理论修养。通过这次学习,各位老师引用古代文献中的相关经典,深入潜出得将那些刻板的文立文讲解得生动有趣,我深刻地感觉到得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和管理理论水平离工作实践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这不仅体现在自己学习的习惯上,没有养成有计划、有规律地学习理论知识的习惯,而且体现在自己的学习成效上,既没有对各种理论做到大量涉猎,扩充知识面,又没有精读某种理论,融会贯通,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因此,以后要在学习上更进一步加强,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成长。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提炼而成。专家们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成果,都是因为他们不仅勇于实践、不断探索,而且是因为他们善于总结,注重积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使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并逐步成为自身工作特色,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要注重提高业务水平。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做好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医疗水平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医院发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勇立潮头,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脉诊活动总结 篇3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结合生活实际融深奥医理于浅显地生活常识当中。中医基础理论重于思辨、抽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具体、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联系夏天长期在河水中浸泡的石头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所生苔藓形状为例,来理解滑腻之性状,说明舌苔滑腻与水湿的关系,并由此理解湿性粘腻的致病特点。结合既往临床实践,融抽象理论于常见病证之中。如人体皮肤受凉之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感冒症状,中医给以宣肺解表药物治疗后,感冒痊愈。以此说明肺主宣发、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

也发现这门学科跟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也不断吸收外国文化,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一些中草药,大都原产地都不是中国,足以证明这一点。然而,提高中医素质,中医从业人员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要打好基本功应具备以下三个步骤:

中医的临床工作分为识病、辨病、立法、处方、用药五大环节,最终必须落实在方药上。如果没有精确的处方,绝对不会有好的疗效。故中医历来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蒙“三件宝”。“汤头”即“方歌”。中医素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集解》辅行。要求“汤头”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自如。“脉诀”是指脉学方面的歌诀。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流行最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切实用,故云脉必“二李”。当然有精力多读几部更好。诸如:《四诊抉微》、《脉诀汇辨》、《脉理求真》等。《药性赋》是民间流传多年且影响极大的入门读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确实对初学用药可具初步轮廓。尽管有些内容已不合时代的要求,但仍为广大中医所喜爱。除上述“三件宝”外,不可忽略的就是“针灸歌赋”。众所周知,针灸是国粹,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利器”。要想学好针灸,熟诵歌赋是必备的基本功。诸如:十四经循行、主病、穴位分寸歌、标幽赋、金针赋、通会指要赋、流注指微赋、胜玉歌、玉龙歌以及十二经子母补泻、流注八法等方面的歌诀均应熟背如流。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以上第一步功夫,属中医的“背诵功”。

背诵功之后的第二步功,就是加强古文和医史的学习。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中医文化,不愧是伟大的宝库,等待后人去努力发掘。而这些文献均是用古文写成。若不在古文上下工夫,势必很难理解。如文字的构成、词汇的衍变、语法的差异及古代文学常识、古天文学知识等等均需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学习医古文非常困难。

文言文学得好,犹如与古人相与对坐应答,能进行跨时代的交流,也乃人生一大快事,而且学好古文是打开中医药宝库大门的钥匙。故第二步功夫首先必须“学好古文”。

任何事情,任何学问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所以不管学什么都必须了解本门的发展史。搞政治要学政史,搞文学要学文学史。当然中医也不例外,也应学好医学史。只有学好医学史,才能了解各朝各代的名医、名著及其学术观点,也就是说要了解这些名医名著是在何等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下形成的。同时也应了解前世名医的奇闻逸事。譬如:朱丹溪三十岁学医,三十五岁就能临证而成大家。叶天士十四岁学医,先后师从十七人等。这对一个中医的学习和成长均有一定的启发。然而今人视学史为多余,似乎与临证无关,实属大谬。

学古文具备了读古书的能力,学医史明确了读古书的取舍,在选书读书过程中,自然不会陷入歧途。同时还要博览历代医家的医论、医著、医案,对历代医家的成果有一个框架性得了解,对学术理论的构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第二步功夫为“基础功”。

要想学好中医,则必须精读一些古典医籍,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神农本草经》、《医学心悟》等。

《内经》、《难经》是中医基础的奠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诊法治则、五运六气均需从《内经》、《难经》二经中探求。然《内经》中《灵枢》、《素问》各八十一篇,《难经》八十一难,共二百四十余篇,要想快速通读,谈何容易?故初学者可选用明代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或近贤秦伯未的《内经知要浅解》为读本,部分章句必须熟背。

《伤寒论》是六经辨证的典范;《金匮要略》辨脏腑经络,是辨治杂病的基础。《温病条辨》系统论述三焦辨证,与《伤寒论》相对而言,使“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温病条辨·凡例》)。《温热经纬》以《内经》、仲景为经,以叶、薛、陈、余诸家为纬。其中“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主要论述卫气营血辨证系统,也应熟背。《神农本草经》是方药学之祖,自然也是必读之书。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可视为初学者较好的读本。《医学心悟》一般视为入门的启蒙书,它是系统论述“八纲八法”之作,且书中载有很多疗效高、实用性广的方剂,如启膈散、开噤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皆临床习用之方。这些医籍的精读,可使中医理论的框架构架起来。故第三步功夫为“构架功”。

如上所述,背诵功、基础功、构架功为“真中医”必须具备的三步功夫。在这三步功的基础上,进而博览群书,淹通众家之长,并广泛吸取今人经验,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早临床、多临床,从而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铁杆“真中医”。

漫漫岐黄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医脉诊活动总结 篇4

转眼间,曾经翘首以盼的见习生活已经过去一半,原先的猜测、忐忑及兴奋早已悄悄褪去,逐渐进入状态,融入医院的工作中后,生活变得简单而忙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有时候看着带教老师的身影,情不自禁地就会憧憬未来,想着几十年后,我会不会就成了你?呵呵,应该是吧。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紧张过,开心过,努力过,醒悟过,自信过。这些从未有过的经历,让我们进步了,成长了,学会了一些在学校以前从未学过的东西。

刚进入病房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对临床的工作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也对于自己在这样的新环境里能够做的事还没有一种成型的概念。庆幸的是我们有老师为我们带教,他们经验丰富,能够让我们较快的适应这里的新环境。这应该算见习阶段第一个收获:学会适应,学会在新环境中成长与生存。在这里我们从零学起:如何向病人自我介绍,如何倾听病人的需要,如何团队之间相互合作,如何给与病人最好的照顾。如皋方言很难懂,刚来这里什么都听不明白,连去食堂打饭交流都困难,更别提和病人交谈了。于是我们从细节做起,留心周围人的每一句对话,观察他们说话的表情,慢慢揣度其中的意思,不断地听、学、练,终于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收获二: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需要熟练的操作技巧,更需要优秀的职业素质。按照学校和医院的要求,我们进行了教学查房,病历书写等。更深刻地了解一些疾病,掌握了各项基本检查技能操作,将书本知识和病人的临床表现相结合。

内科病房的工作庞大而又琐碎,我的带教老师一个人就得主管二十多个病人,其辛苦可想而知。接诊之初就要详细询问病人病情,以准确施治;查房时要全面了解患者康复状况,来增减医嘱;之后还要认真书写病例、病程,以期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常常加班到八九点,没有半句抱怨!若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高尚的医德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

查房时老师不仅让我们亲身查看病人的阳性体征,还会适时地联系书本为我们讲解,更会时不时地向我们发问,督促我们掌握知识,我们因此也收获了很多:看到了恶病质,触到了肿大的肝脏,叩到了液波震颤,听到了哮鸣音……

两周的病房结束了,我们又轮转到了针灸科。虽然针灸科的工作看起来比较简单,但要想做好还真不容易。就拿拔罐来说,那罐子就是不听话,拔上不一会就掉了,还得重新拔一下。有一次老爷爷的腿上竟拔了三次!这还算好的,最尴尬的就是插针了,每一针都是一阵唏嘘,真不知道是我们的技术不好还是病人太敏感~~

不过也有值得骄傲的,每次帮病人拔针的时候,病人都说拔的不错,一点也不疼。有一次帮病人拔完针,睡着他竟然还没醒。(偷笑啊)在这里我们还做了隔姜灸(需要极大的耐心),走罐(绝对力气活),温灸器灸(熏的够呛)等,可惜我们去晚了,没能见到传说中的化脓灸。当然这里还有牵引,以及免费赠送的推拿,我们也乘机学到了点,如一指禅和滚法。

这里的主任惜字如金,一天和我也说不到一句话,唉~而阮老师却恰恰相反,是个话篓子。一天他问我得气时医者的手下感觉如何,书中有一句最形象的描述。我一时说不出。“如鱼吞钩饵之浮沉”他说,还补充只有喜爱钓鱼的人才能体会(他每天钓鱼),还说以后会多让我练习感受。可惜的是到最后一天我都没能感觉到(唉,算了,回家钓鱼吧)。

总的说来针灸的疗效还是不容忽视的,对于面瘫,,漏肩风,腰腿疼,中风后遗症等都还是有着独特疗效的。例如,有一位36岁的中风后遗症患者经过两个月的康复治疗,肌力由原来的0级恢复到现在4级,一家人甚是惊喜。对了,我们这还有针灸减肥的,一个疗程减了8斤呢,还无需节食。

通过在针灸的一个月使我们明白了要“少说话多做事”,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不能做眼高手低,纸上谈兵之人。在这边实习的还有海安针灸推拿专业的同学,这帮小朋友只能用勤快二字来形容,速度之快无人能及,老师刚扎完针,“乎”地一下都去接线了,我们也不自觉地被感染了,努力工作。甚至现在只要听到“嘀,嘀,嘀”声,我们都会停下手上的事情,以为是要拔针了,呵呵,自己有时都觉得可笑。

见习生活总的来说还是愉快的,但也有一些小困难。比如说:吃饭,睡觉,最困难的是洗澡。在病房时可以去值班室洗,到了针灸问题就来了,大家都在打游击,医生烦,护士烦,我们就更烦了,就拿今晚来说吧,花了一个小时都没借到洗澡的地,最后只好在病房十分钟解决,差点就是冷水澡了。没办法,还有一段时间,只能厚着脸皮去借了。

社会是一本活的百科全书,医院是它的一个缩影。在医院中,我们学到的并不仅仅是医学知识,更多的是接触社会,逐渐用自己的身心去发现生活的真实面目,去探寻我们存在的理由与价值,去爱自己、爱别人,去勇敢地承担每一份责任,珍惜生命存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总之,这个月的见习生活让我们获益匪浅,它不仅是我们生活中的一段珍贵记忆,更是我们另一段人生的起点。我相信在未来的路上我们会做得更好。

中医脉诊活动总结 篇5

研修期间,我们按照由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及人文素养三大知识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强化学习。可以说,这期研修班起点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今公共管理和理论前沿,又关注了教育管理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虽然本期研修班只有短短的17天时间,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一下个人的感受:

一、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这次研修,我们完成了120学时的课程计划,22门课程基本涵盖了公共管理专业应涉猎的主要领域,从宏观经济学、危机管理、公共管理、公共财政、公共政策、教育管理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人力资源管理、媒体新环境及应对策略、领导语言艺术、信息技术等等,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聆听了教育部有关官员及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人保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电视台等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一是学习了很多科学的管理方法。如中国人民大学侯景新教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周石教授的“高绩效团队建设”、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李克实教授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国际关系学院郭惠民教授的“突发事件处置与危机管理”等专题讲座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可以说,通过这次研修,切实地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管理的一半是科学”指的是管理的制度要合理、科学,即既要符合当前的教育方针政策,又要适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管理的一半是艺术”指的是学校的管理要讲究技巧。即要“善管巧理”。 它告诉我们,只有把合理的制度和管理的技巧两者合二为一,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可以预见,在培训期间所学到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必将给我今后的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是学习了很多新颖的思维方法。如清华大学韩廷春教授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清华大学王孙禺教授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谢明教授的“公共政策分析”、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处刘培俊处长的“关于中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若干思考”、清华大学袁本涛教授的“教育的公共性与教育公平”、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的“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清华大学李越教授的“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乔玉全处长的“中国基础教育办学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教授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宏观背景与战略选择”、清华大学王有强教授的“公共财政学”等,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出发,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展现了许多新颖的思维方法,这些新的思维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规和教育规律,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

三是学习了很多有效的沟通方法。如中国教育电视台闻闸教授的“领导者语言表达艺术”、 清华大学孙静惟教授的“媒体新环境与应带策略”、清华大学孟波讲师的“管理沟通”等课程,

都结合了生动的案例分析,为我们讲述了沟通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简言之,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摒弃隔阂,就是密切关系,求得谅解,增进感情,达成共识。但凡成功的管理者,无一不是善于沟通的好手。作为管理者,一方面加强团队内部管理,需要与成员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够使团队成员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图,能够激大家的参与感和热情,能够引导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发奋努力。另一方面创设团队发展的良好环境,要与外界沟通。无论是要争取领导的政策支持,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是要赢得外界的大力帮助,这都需要重视沟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满诚意,另一方面要善于寻找双方的关注点、兴奋点和共同点,促进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是提升了个人修养。如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的“科学发展观与干部素质提升”、清华大学李燕教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漫谈”、清华大学朱汉城教授的“走进音乐世界——音乐赏析”等课程,对提高个人的素养有莫大的帮助。

三、提高了认识,完善了自身

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这是我这次研修的重要心得体会之一。通过学习,不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过学习,还促进了反思。一是要注重提高理论修养。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感觉到得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管理理论水平离工作实践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这不仅体现在自己学习的习惯上,没有养成有计划、有规律地学习理论知识的习惯,而且体现在自己的学习成效上,既没有对各种理论做到大量涉猎,扩充知识面,又没有精读某种理论,融会贯通,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以后要在学习上更进一步加强,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成长。二是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提炼而成。专家们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成果,都是因为他们不仅勇于实践、不断探索,而且是因为他们善于总结,注重积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使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并逐步成为自身工作特色,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要注重提高业务水平。通过这次研修,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做好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一名管理者的要求。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掌握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使学校发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勇立潮头,立于不败之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小中医区域活动总结15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难忘的活动已经结束了,我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感想吧,这时候写一份活动总结就很重要了。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毫无头绪的状态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小中医区域活动总结 篇1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俗话说:“医...

  • w
    中医体质调理活动总结11篇

    发布时间:2024-06-29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11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中医体质调理活动总结 篇1  一年来,在院领导和护理部的正确领导下,科室护理姐妹们的...

  • w
    2023门诊实习总结

    发布时间:2023-11-09

    本次实习我选择了儿科门诊护士实习,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许多经验,收获了很多感悟。首先,我想谈一下对护理技能的提高。在儿科门诊中,护理技能不仅仅是尺温、验血之类基础的技能,更需要我们有耐心、细致、温柔。在给儿童抽血、注射、清理伤口等操作时,我们需要运用多种口头和非语言技能,利用语言启发、鼓励儿童,使...

  • w
    中医药宣传活动总结6篇

    发布时间:2023-1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将于20xx年7月1日起施行,为加大对中医药法的宣传力度,推动中医药法贯彻落实,普及中医药法知识,永兴县卫生计生局组织开展了《中医药法》主题宣传周活动。宣传周活动以“依法发展中医、服务大众健康”为主题。6月22日,在县级《中医药法》宣传活动现场,悬挂...

  • w
    中医药宣传活动总结(必备15篇)

    发布时间:2024-06-15

      经历了充满意义的活动后,在这段活动中,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体会吧,这时候写一份活动总结就很重要了。现在你是否对活动总结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活动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中医药宣传活动总结 篇1  7月1日,南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南阳市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举办...

  • w
    诊改工作总结5篇

    发布时间:2024-05-02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质量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诊改工作总结 篇1  为加快我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工作规范...

  • w
    诊改报告集锦

    发布时间:2023-12-05

    大家都说,实践后才会有收获,当一项任务即将结束时。一般都会需要撰写报告,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单向性、事后性和沟通性五个属性,你是否正在为写报告犯愁呢?不知道该看什么好文章我们推荐您看看“精妙报告写作技巧”,请您好好看看本文!...

  • w
    中医实习总结

    发布时间:2023-10-24

    办公自动化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处理和管理文档,因此在使用范文的场合更加常见了。范文的框架不仅是文本结构的基础,也是思想表达的方式。经过调研和整理,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您呈现了这篇“中医实习总结”,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您能在其中找到所需的信息!...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