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感动中国孙家栋观后感优选8篇

感动中国孙家栋观后感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3-11-20

感动中国孙家栋观后感优选8篇

2023-11-20 08:36:49

感动中国孙家栋观后感 篇1

提起“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就有无数个“中国第一”跟他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等等,有人曾评价,翻开孙家栋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也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等等的荣誉。

1929 年 4 月 8 日,孙家栋出生于辽宁省瓦房店市。1942 年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青年的他本想成为一名建筑师,在地上建起高楼,从未想过多年以后他竟能在太空「搞建筑」。中国人民在二战中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付出的牺牲深深震撼了孙家栋,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科技救国的种子。1958年,从苏联学成归国的孙家栋,进入国防部参与导弹总体设计。在随后的九年时间里,他跟着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边干边学,攻坚克难,将严谨的科学精神贯彻始终。孙家栋在航天事业的领域里披荆斩棘,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举国欢庆,孙家栋在人群中热泪盈眶,因这一成功实在来之不易。之后的五十年,一颗颗卫星在他的总设计与引领下陆续升空。

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时,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挑起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大多数人在这样的高龄都功成身退,孙家栋却冒着风险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他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面对赫赫功勋,孙家栋始终保持低调,从不居功自傲。在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和一批身经百战的老革命带领下,第一代航天人开启了中国航天的艰辛探索之路,孕育了伟大的航天精神,此后这一精神代代传承。这位当年钱学森先生“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如今也在践行钱老做一位人民科学家的庄严承诺。孙家栋说,钱老给我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我也要像他那样,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

如今,年事已高的孙家栋已退居二线,但他仍像一颗卫星一样旋转不停。正如感动中国给孙家栋的颁奖词中所写的那样,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感动中国孙家栋观后感 篇2

3月30日晚,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庆祝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的人群中,有一位老人的身影。东方红一号卫星、嫦娥卫星、北斗导航,这些“中国奇迹”、“国家标识”的背后都有他艰辛的付出。

耄耋之年,孙家栋仍然奔走在发射场,一年要穿破几双布鞋。

我们面前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笑容可掬、敏捷睿智,丝毫看不出已是86岁的老人。

钱学森曾这样评价孙家栋:“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孙家栋65岁时,担任了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工程总设计师;75岁时,担任了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83岁时,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并指导北斗第16颗导航应用卫星发射任务,至此北斗区域性卫星组网建设圆满完成。时间在孙家栋身上仿佛停止了,他始终保持在“青春状态”,同事们说:“他坐在那里,就是无形的支持”。

7年学飞机,40多年放卫星,75岁高龄时又担起总设计师的重担。孙家栋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都听从了祖国的召唤。

孙家栋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老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多项第一:领导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1970年,“东方红一号”开启中国太空时代,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自主研制并发射卫星的国家。消息传来,短时间内,天安门广场就挤满了激动万分的人群;2007年,“嫦娥一号”迈出中国深空征程,中华民族终于圆了千年奔月的梦想。而他,只是平淡一句:“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面对赫赫功勋,孙家栋始终保持低调,从不居功自傲。在两个多小时的对话中,孙家栋多次谈到航天是集体的事业,他个人的贡献微不足道。他说自己:“仅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最先进的武器是买不来的,军工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孙家栋说。在以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和一批身经百战的老革命带领下,第一代航天人开启了中国航天的艰辛探索之路,孕育了伟大的航天精神,此后这一精神代代传承。这位当年钱学森先生“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如今也在践行钱老做一位人民科学家的庄严承诺。孙家栋说,钱老给我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我也要像他那样,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

孙家栋平时就爱听两个字:“正常”。但“正常”背后,对“质量就是航天生命”的认识,是用几十年的血泪经验换来的。在航天发展困难时期,孙家栋收到一位老大妈的信:“我是卖茶鸡蛋的,听说你们搞航天的这么困难,我愿意把这几年卖茶鸡蛋挣的钱支援你。”孙家栋看得直想掉眼泪。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努力,今天中国航天人取得的成就又令多少国人热泪盈眶。而这一切在孙家栋看来,都是源于对信仰的坚持、对国家和事业的热爱。

尽管孙家栋一贯淡泊名利,但是党和国家、人民没有忘记他,不仅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他,同时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孙家栋星”。

谈到心中的航天梦,孙家栋坚定而自信:“让中国航天的触角能够伸向更加遥远的太空”“航天强了我们宇宙安全就更可靠了,地面的经济建设就能得到更大的支持,更能很好实现国强民富,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2009年,在孙家栋80华诞之际,他收到当时健在的钱学森先生的贺信。钱老说“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体,健康生活,做一名百岁航天老人”。采访结束之际,我们也向孙老表达了我们的真诚祝愿:愿他这颗中国星永远闪亮!

感动中国孙家栋观后感 篇3

这些人物衬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放飞追逐着我们的中国梦。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心灵。感动中国孙家栋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感动中国孙家栋观后感一: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46年之后的这一天,当中国迎来首个“航天日”的时候,孙家栋院士感慨万千。

“心情高兴,设立航天日是国家对航天事业60年发展的充分肯定。”孙家栋说,更重要的是鼓舞,让年青一代不忘历史、展望未来,热爱科学,热爱航天,传承航天真正的精神。

“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

中国人从不缺少飞天梦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耳蜗补天等口头古老传说,诉说着对神秘空间的向往。

从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中国的航天之路走得越来越远。xx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成功上下太空;xx年,嫦娥一号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梦想;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飞行试验成功

“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产生新的工程,这些工程反过来又进一步拉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在孙家栋眼里,科学技术和工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孙家栋说。

月球离地球最近,研究卫星和地球两者的关系,力学上叫“二体运动”。到了月球以后,研究对象变成三个,各种计算公式、力量考虑、规律都不一样。

中国探月工程总体分“绕”“落”“回”三步走,“嫦娥一号”完成了一期“绕月”使命,“嫦娥三号”实现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探测,计划于xx年前后执行的“嫦娥五号”任务,将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

孙家栋认为,技术促进进步,需求推动发展。“在竞争过程中不断改进,改进过程中不断思考,思考过程中产生新的认识,这是一个循环。”

这一循环让中国航天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梦想一次次成真。

孙家栋笑言,地球和月球到底什么关系虽然还未有结论,但他相信世界各国发展深空探测的终极目的是研究宇宙的形成,以及探索人类起源问题。

感动中国孙家栋观后感二:今天,我**了“xx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感人的汉字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孙家栋。

87岁的孙家栋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事业的许多第一次紧密相连。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在他领导下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到了中国航天飞机总量的三分之一。xx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孙家栋的颁奖词是: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默默地为社会做贡献,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牺牲自己,如果没有这样的人不追求自己的幸福,只追求别人的幸福,我们的社会就没有活力,没有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

我要学***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感动中国孙家栋观后感三:获得xx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荣誉的分别是: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三进火海舍己救人的王锋、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扎根农村的秦玥飞、训练中壮烈牺牲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电焊工李万军、让众多患者挺直脊梁的好医生梁益建、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量子通讯的领跑者潘建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

并向中国女排表达特别致敬。

**完颁奖典礼令我泪流满面,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今年的十大人物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功勋科学家——孙家栋。

我至今还记得那句震撼人心的颁奖词:年轻人勤奋学习,年轻人是国家的脊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孙家栋:功勋科学家,星斗焕文章

孙家栋,男,87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1929年4月生,1956年8月入党。

孙家栋同志是著名的航天专家,“两弹一星”元勋,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在我国自主研发的100多颗卫星中,由他担任技术负责人的就有35颗50年多来,他倾注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的辉煌。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

先后担任探月工程一期和北斗导航工程总设计师,建成了第一代北斗导航系统。

曾任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2号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等3颗中国第二代应用卫星项目总设计师,主持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问题,所有的项目都成功了。他提出的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为我国突破卫星基础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础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孙家栋同志xx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xx年被授予“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xx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感动中国孙家栋观后感 篇4

与我国许多爱国科学家一样,孙家栋的兴趣爱好,以及每一次改变专业与研究方向,都是围绕祖国的需要而进行的。他常常说道:“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1929年,孙家栋生于中国辽宁省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在中、小学里,他的各科成绩都十分优秀。1942年,他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那时的最大愿望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将来可以去修大桥,实业救国,但中途却因日本侵略中国而“失学”。

几年后,孙家栋考入国民政府的锦州大学。由于时局动荡,当时在锦州上学的青年学子们有不少人跟随国民党溃败的军队撤向关内、天津以及北平。但是孙家栋却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了中国,于是决定逆向而行,先转道沈阳,后马不停蹄地赶到当时已经解放的哈尔滨,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专修俄文。

1950年的元宵节,因等待晚餐自己爱吃的红烧肉,在饭桌上听到了校领导宣布的新中国空军的招人启事。不满21岁的孙家栋当即填报了从军申请,当晚他便登上了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列车去报到。1950年1月,孙家栋正式成为一名身着蓝军装、头戴制式帽的军人,他当时可能没想到,贪馋也会贪出个锦绣前程。

1951年9月,孙家栋因成绩优异,入选中国第一批留苏空军学员,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并以全优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的最高奖——一枚纯金质的斯大林头像奖章。

1958 年,孙家栋学成回国,这位学了七年航空理论的高才生,却因为国家需要被安排去搞导弹研究,虽然当时想不通,但一打听同时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的同事,有学力学的、数学的、化学的、纺织的、文史的,就是没有学导弹理论的。自己所学的航空理论,还算与导弹专业离得最近。

于是,祖国需要,我就去做吧,孙家栋没有更多的想法,与同事们一头扎进了导弹研制的相关工作中,并且这一做就做了9年。1967年,中国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担任院长。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孙家栋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这一年孙家栋37岁。已是五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的他,再次放弃自己熟悉的知识,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那时候想法也很简单,叫去就去吧”,他再次选择了服从祖国需要。而且,从此为我国的发射卫星这项崇高事业一干就是50年。

感动中国孙家栋观后感 篇5

作为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从事空间技术研究50余年,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从中国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这位中国航天的“大总师”带领着中国航天人书写和见证了我国航天历史上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本期节目通过戏剧演绎的方式,讲述了孙家栋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见证和参与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非凡篇章。此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北斗二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慧、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将共同讲述孙家栋的航天人生。

几千年来,我们对头顶的那轮明月,从未停止想象与神往。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孙家栋担任首任总设计师。当时,他与栾恩杰、欧阳自远被人们称为探月铁三角。回忆起10多年前,嫦娥一号成功进入月球轨道,开始绕月飞行的时刻,欧阳自远难掩激动:“我和孙家栋拥抱着,被这件事情振奋得我只会说‘绕起来了’四个字,中国终于实现了,而且一次就达到自己的目标。”杨慧与孙家栋共事多年,节目现场,她也用更多鲜活细节,勾勒出孙家栋日常的工作状态。

除此之外,节目组还将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为观众展示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珍贵物品——《东方红》乐曲的录音胶带复制件、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的月球土壤样本,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孙家栋亲历过的那些峥嵘岁月。

把“共和国勋章”献给老伴

年过九旬坚持推老伴在公园散步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是孙家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而生活中的孙家栋又是什么样的?本期节目邀请到孙家栋外孙女王丹妮,分享孙家栋晚年的感人瞬间。

在王丹妮的印象中,姥爷孙家栋和蔼可亲,和姥姥魏素萍在一起的时候,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019年家庭合影时,孙家栋还特地把“共和国勋章”挂到老伴的胸前,“应该是姥爷觉得他的荣誉,背后都有姥姥的付出,姥姥一直都挺被我姥爷宠爱的”。

值得期待的是,王丹妮还带来了一段亲自拍摄的视频。画面中,孙家栋小心翼翼地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伴,在公园里散步。“姥姥会指挥姥爷说往这边走、往那边走,然后姥爷就会乖乖地推着她往前,可能这就是他们俩享受自己二人世界的时光了”,王丹妮说。

如今,孙家栋虽已93岁高龄,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北京市八一学校小卫星团队的同学们就曾得到他的指导。节目最后,这群新一代航天爱好者也在视频连线中,向大家展示最新研究成果,表达立志逐梦苍穹的决心。

感动中国孙家栋观后感 篇6

孙家栋,1929年4月出生,辽宁省瓦房店人。1958年从苏联学成归国,在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跟着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搞了9年导弹,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导弹专家。1967年7月,钱学森亲自点将,让38岁的孙家栋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由此展开了孙家栋为之奋斗的卫星事业。孙家栋组建团队,克服困难,没日没夜地工作。这一年,他的女儿出生了,由于有任务在身,妻子叫了辆板车一个人去了医院,孩子出生时孙家栋也不知道。护士看不下去了,给孙家栋打电话,“你爱人给你生了个胖姑娘,你不过来看看?”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上天并成功入轨,传回了人们熟悉的《东方红》乐曲,举国欢腾,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自主研制并发射卫星的国家。之后的日子里,孙家栋又先后担任我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的总设计师。

作为总设计师,压力和责任是巨大的。1974年,我国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可升空21秒后卫星就爆炸了,任务宣告失败。作为责任人的孙家栋,想到团队几百人几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一个人跑到房间里大哭一场。之后的三天三夜,他和同事们在沙漠里,一寸一寸寻找火箭的残骸,甚至把沙地挖了一尺多深,把混在沙子里的螺丝钉、小钢块、小线头一点点收集起来,查找事故原因。当他发现是因为一节小小的导线,酿成了这场大爆炸后,他严抓细节,狠抓质量,逐步建立了中国航天第一套完整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把一颗颗卫星“捧”上了天。

感动中国孙家栋观后感 篇7

2月8日晚,《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荣获“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称号。以下是2016年中国人物孙家栋。》》》201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观后感汇总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孙家栋观后感:

今天,我**了“2017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在今年感人的汉字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孙家栋。

87岁的孙家栋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事业的许多第一次紧密相连。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在他领导下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到了中国航天飞机总量的三分之一。2009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孙家栋的颁奖词是: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

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默默地为社会做贡献,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牺牲自己,如果没有这样的人不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只追求别人的幸福,我们的社会就没有活力,没有希望。

这些伟大的人,我钦佩你!我想学习帮助他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感动中国孙家栋观后感 篇8

当孙家栋他们接受导弹研制任务时,中苏关系还很友好,苏联提供图纸、资料和专家帮助中国。谁知好景不长,中苏关系突然变冷,仅一个晚上,苏联专家就带着资料全部撤走了。

看着做到半截,即将完成的导弹,孙家栋等专家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这个事情也刺激、教育了他们,并充分认识到:搞“两弹一星”,必须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你不是把图纸资料等都拿走了吗?好,我们自己想办法搞。孙家栋斩钉截铁地说:“中国人,你是压不倒的!”

孙家栋的这番话鼓舞了同行们的斗志,并且在他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时得到了验证。因为在没有资料、经验、专家的情况下,研制“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的卫星,当时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而且多颗外国卫星上天已成事实,给他们造成非常大的外部压力,但孙家栋率领科研组的同事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忘我的战斗中。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不少研究项目虽然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是如何把这些零散的项目整合成一个卫星放上天,却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当时不到40岁的孙家栋身上有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他在全面了解和分析卫星研制情况的基础上,跑了两个多月,详细考察了各部门有特长的技术骨干,而后从中选出了18名航天干将。

在孙家栋等大批航天科研人员的努力下,1970年4月24日21时34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升空以后,我国航天科学家们偿到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甜头,而孙家栋的名字也就常常和中国卫星事业的首次连在一起。1971年3月中国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他为技术负责人;1975年,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1984年,第一颗同步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两次孙家栋都是总设计师。1986年4月,他还担任中国第二代卫星“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中巴合作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的总设计师。

以孙家栋为代表的科学家们,通过他们自己的拼搏努力,逐步壮大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并且为祖国争了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感动中国》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10-23

    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在搜索结果中发现了一篇非常有用的“《感动中国》观后感”,怎样写才是一篇合格的观后感呢?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故事情节,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影片本身。但是需要注意,所有提供的意见仅供参考,最终决策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 w
    感动中国观后感(优选十一篇)

    发布时间:2023-12-24

    几天前**了《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节目。在**的过程中总是抑制不了泪水的下落,这些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他们用无私和大爱感动着13亿中国人。在这个简单而丰富的舞台上,闪耀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星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之中有的默默守焦二十余载,用肩膀担起了责任,让祖国的...

  • w
    感动中国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11-14

    如果您对“感动中国观后感”感到好奇请阅读以下精心准备的资料。记忆中有许多相当经典的桥段都来自于一些经典影像,我们在思考过程中会领悟到不同的观点。观后感是对现实生活和教育价值的思考和总结,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再次体会原作的魅力。如何写出不乏新意的优质作品名观后感呢?阅读本页后你会发现自己对某些观点有全...

  • w
    感动中国观后感范本

    发布时间:2023-12-04

    感动中国刘伟观后感篇一:2019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刘伟观后感2019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刘伟观后感“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王子刘伟在第一届中国达人秀夺冠舞台上说过的励志名言;“抱怨命运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抱怨也没有用,不如花这个事件多睡一会儿或做一些自己...

  • w
    关于感动中国观后感合集

    发布时间:2023-10-21

    《 感动中国 》—— 观后感三(1)陈禹轩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很高兴见到我的长期老师和同学。八点半,我们在教室里收看了电视节目——《感动中国》。在《感动中国》里,有许多我们学习的榜样。其中,最感人的是舟曲武警中队队长王伟大叔。2010年8月7日,王伟家乡舟曲发生泥石流灾害。王伟顾不了自己的安危...

  • w
    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8篇

    发布时间:2023-12-27

    希望这份"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能够对您的学习产生帮助,你知道如何写一份观后感吗?为了及时记录我们的感悟和思考,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基本属于议论文范畴,写好观后感的“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请将这个网址收藏起来方便您下次查看!...

  • w
    感动中国观后感(精品14篇)

    发布时间:2024-01-08

      杨振宁,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家喻户晓的科学家。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留学归来的知名学者,1929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数学系教授。自此,清华园中8年的少年生活,给杨振宁留下了温馨的回忆。  清华园对聪颖好学的少年杨振宁,是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日后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  西南联大,在那战火纷...

  • w
    感动中国观后感(经典7篇)

    发布时间:2024-03-28

    必看的“感动中国观后感”相关文章让你更了解。我们欣赏到了优秀作品,令人赞叹,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部影视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观后感是对作品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领悟和表述,坚持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重新建立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观后感是否包含一些核心部件呢?感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分享让更多人...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