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黄鹤楼送别教案汇总11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3-11-08

黄鹤楼送别教案汇总11篇

2023-11-08 16:15:41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

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

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

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处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注。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六个您”说明了什么?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4)、“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诗篇”我们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春晓》、

5)、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别之情。

为什么要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过渡:听了李贤弟的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的话中又读出了什么?自由读孟浩然说的话。

6)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3、小结:读的不错,孟浩然一方面在劝慰李白不要为离别伤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两人的友谊之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

4、听了两人临别前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

过渡:说不完的别情,道不完的友谊,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名接读第四小节)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

2、此情此景,不仅打动了我们,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课件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上沙鸥点点,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渡:此时此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

2、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是一首怎样的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文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课文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景象,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浏览一下。

师:文中说随着江风远去的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孤”字是整首诗的眼睛,让我们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大诗人的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经典诗篇,齐背诵。

过渡: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1、《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读)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结合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把课文读流利,达到有感情。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文中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结合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初步感知古诗,体会意思。

教学重难点

把课文读流利,达到有感情。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生字的书写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指名交流。

自由读,读准字音。

齐读,指名读。

齐读课题。

对课题质疑

根据要求自读课文。

个别读,开火车读生字。

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齐读。

个别分小节读课文。

交流回答刚才提出的疑问。

交流识记方法及注意点。

描红,临写。

自读后采用质疑的形式,让学生提出初读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读后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对李白与孟浩然以及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

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真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课文的诗。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文中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二.诗文对照,体会别情。

三、背诵古诗,升华情感。

四.总结全文。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一篇课文,那么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在黄鹤楼上,谁送谁?

谁向谁道别呢?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2、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1、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

2、提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哪些话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二句诗?边读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在边上写批注。

(1)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从哪里知道的?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幻灯出示画面)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2、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3、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1).指读。从他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敬仰孟浩然,舍不得他离开〉

(2).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大诗人李白对好朋友孟浩然很敬仰,也舍不得他离开呢?(请你用不同的符号划出)

4、是啊,两人心中都有依依惜别的感情,所以,两人都不愿意开口,但最终李白说话了。(出示孟夫子......此杯吧)

教师补充说明孟浩然的人品。(出示李白写的另一首诗《赠孟浩然》。

(4).指导朗读。

谁愿意来读出这种敬仰、不舍呢?自己先试一试。

过渡:

其实,我们的孟夫子心里和李白一样的不舍,但他没有表现出来,而把这种不舍埋藏在心里,反而来安慰李白。让我们一起来把他的话读一读。(出示王勃说的好......永世不绝)

5、分角色朗读。

⑴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⑵指名表演。

(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2、孤帆是什么意思?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李白为什么用孤帆?

过渡:尽管不忍离别,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这时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诗来,现在你们准能读出味来了。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2、指名读。评议,再读。(注意读出诗的韵味)

3、练习背诵。(可自加动作)

4、男女生赛背。齐背。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了解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希望大家能在课后进一步朗读课文,加深印象。

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朗读古诗。

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按要求自读课文。

理解故人的意思。

理解烟花三月想象情景。

理解词意。

练说诗意。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回答问题。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交流。

从孟夫子......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敬仰孟浩然。

从今天您就要......满饮此杯吧看出李白舍不得孟浩然离去。

自读。

指名读评议指名读评议

齐读。

齐读句子。

同桌练习表演。

交流表演。

解释诗句。

交流: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佩,感情深厚。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自由读。

指名读

自由背诵。

比赛背

齐背。

指导学生对古诗和文中对对应的句子进行反复吟诵,加深体会。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2、搜集送别诗。

板书设计

送孟浩然

25、黄鹤楼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别李白

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3)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文章,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一篇新颖的文本,可以培养学生将语言环境与故事情境联系起来,激发情感。

【学情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中描述的场景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一个五年级孩子难以体会的。抓住课文中几个关键词“终于、一饮而尽、凝视、伫立”体会感悟:

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却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为基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学习的重要手段。努力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主动阅读故事,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

三。在阅读语言的同时,感受古诗文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词,正确流畅地阅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课文按“观景——话别——目送”的顺序行文,叙写了送别的过程。

3.意象再现诗歌情境,感受诗歌的深邃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诗歌,了解课文内容和诗歌的意义。

【教学难点】

意象再现诗歌情境,感受诗歌的深邃意境。

【教学准备】

更多的课件,相关的视听资料和文本资源。

【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诗导入

1.揭题释疑。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谁知道是在什么地方送别?

本文是根据李白的一首诗写成的。谁知道李白的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下面看题目,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了题目你知道写的是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去呢?(生可以结合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谈。)

二、认读生字

1你从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的诗中知道吗?(烟花三月、暮春三月)

(1)下面请同学们**影视课文《黄鹤楼送别》,说一说烟花三月和暮春三月是怎样的景象呢?

(2) 学生在阅读完全文后,将第一组单词进行交流和揭示。

课件出示:

烟花三月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杨柳依依一江春水

繁花似锦沙鸥点点浩浩荡荡

(3)好好读这组词,体会这组词的用法。(描写春天的景色)

2.黄鹤楼是怎么样的?在**?想看看吗?【****《黄鹤楼》】

(1)书上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课件出示:

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2)黄鹤楼在武汉。这两个词给你怎样的感觉?(檐,屋檐;飞,气势雄伟。)

3.再来看表示看的词。

(1)课件出示:

仰望远眺凝视

(2) 这三个词中哪一个表示看见?

(3)生答,师点红:望、眺、视。

(4)这三种“看”有什么不一样?同桌交流后回答。

4.课件出示:

脍炙人口按捺不住

(1)注拼音,齐读。

(2)解释字义:用已经掌握的词语解释“捺”。

(3)解释“脍炙人口”中“脍”“炙”。

形:月字旁、月字头。义: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

三、整体感知

1.看题目。关于“送别”,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带着问题安静地阅读,然后用简单的语言交流。

2.生读书后交流,板书揭示:

揭示饯行(看景)——黄鹤楼送别(话别)——吟出名诗(目送)

3.作批注。示范:“看景”批注在第2自然段旁边。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揭示饯行看景

黄鹤楼送别话别

吟出名诗目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说再见总是一个悲伤的话题。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尤其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今日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

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在分别之时,往往都把满腔离情别绪,化作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昨天,我们就学习了其中的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古诗。

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二、学文悟情

当朋友们分开时,我不禁感到依恋和悲伤。请快速浏览文本,找到最能描述李白和孟浩然心情的词语。

1你觉得哪个词最能形容李白和孟浩然此时的心情?你理解这个词吗?(依依惜别)

2在课文中,我们从**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感情?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句子、单词,甚至标点符号,仔细品味产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沟通:(1)告别前,是什么场景打动了你?为什么打动了你?

课件出示: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①抓住“藏”字来理解。他们是怎么“藏”的?

②一会儿……一会儿……

③江边的景色如何呢?【****《扬州春景》】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呢?(春末三月,长江烟雾缭绕,花团锦簇。)

④这么美的景色,观赏的人心情该会多么愉快呀!是这样吗?他们真的很享受迷人的春色吗?

⑤ 哦,一个随意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暴露了自己的真情。那他们是在干什么?(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伤感。)

⑥他们真的这样认为吗?谁来扮演李白,我来问一问他:李白啊李白,你的老朋友就要和你分别了,你怎么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就是不说话呀?(不想说再见,怕对方难过。)

m孟浩然的知己是谁,我也问他:孟子,孟大诗人,你要乘船旅行,为什么不说话呢?

⑧是啊,在这相聚的最后时刻,他们谁也不愿提起分别的话题,都把依依惜别之情深藏心底。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认识你以来,我一直把你当做我的哥哥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过渡:然而,不忍别,终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控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引读)。

(2)你读懂了什么?(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①李白的话中用了几个“您”?此外,李白还称孟浩然?

②从“您”“夫子(古时候对学者的尊称)”“兄长”“老师”,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板书:敬仰。)

(3) 如果我们多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就能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话。上课前请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我们谈谈吧。【****《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与王维齐名,史称“王孟”。他有许多诗歌流传至今,其中《春晓》家喻户晓。他曾经做过官,后来因朝廷日益腐败,他不愿意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所以辞官,归隐田园。

引读——孟浩然一生洁身自好,不愿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所以说——您的人品令人敬仰。

孟浩然一共写了260多首诗,有很多还流传至今,如《春晓》,所以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孟浩然当时40岁左右,已经是名扬天下的大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为——兄长和老师。

(4) 学生们读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意。他们还读了什么?(李白的依依惜别。)

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要读出心中的不舍。(板书:依依惜别。)

(5)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子里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钦佩和依恋。让我们读一下李白的这段话。

4.课件出示: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板书:永世不绝。)

(1) 孟浩然接过杯子喝了下去。他接受友谊和祝福。请读一下孟浩然的话。

(2) 孟浩然在词中引用了王勃的一首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即使他远在他乡,他也像一个近邻。)

(3) 孟浩然引用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话,意思是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即使你们不在一起,你们也和邻居一样亲密。友谊不会因为山河相隔而受到影响。

他想让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虽然人不在一起,但因为友情,心才能亲近。

孟浩然把他和李白的友谊比作一条长河。时间会过去,但友谊永远不会改变。这种差别只是暂时的。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他希望李白乐观一点,因为没有今天的分离,明天就没有团聚。今天的分离是为了明天的再见。

因为他年纪大了,这时他安慰李白。

(4) 孟浩然真的不愧为是兄。有了你的理解,他用和哥哥一样的语气安慰李白。他找学生读这个句子。

5.一个满怀敬仰,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谊深长,从话别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浓浓的友情,一份深深的离情。下面,同位之间分角色来朗读第3自然段段。(指名分角色读。

男女生分角色读。)

6.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风飘散,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人有情,景也通情,只见岸边——(引读)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①借景抒情。岸边杨柳依依,好像——在与孟浩然挥手告别,江上沙鸥点点,仿佛——也不忍离去,此处是借景来抒发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啊!这真是人有情,景通情啊!

理解“伫立”“凝视”和省略号的含义。

友人登船时,李白依然——,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依然——,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仍然——,只见一江春水流向天边,李白还是——

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的,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

(2) 让我们站在李白身边,感受他的心情。谁来读这篇文章?(评价:读了李白那无边的惆怅和无尽的思念,真好。)

(3)齐读,配乐。

三、学诗解意

满腔离情,万千愁绪,此时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首千古名作一咏而出:

老朋友到西边黄鹤楼,烟花三月到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出示古诗,生齐读。

2.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诗句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请同学们读一读诗句,再回过头去读一读课文,你能读出诗的

一、二两行对应的是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吗?诗的

三、四两行呢?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 俯临长江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沙鸥点点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5)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揭题导入

1、板书:送别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回忆了不少关于送别的诗。请你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相送》《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治广陵》……

2、板书:黄鹤楼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来细细品读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学文悟情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介绍黄鹤楼

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友情的见证地,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高50多米,巍峨耸立,凌空而起。

出示图片

课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黄鹤楼的雄伟壮观。

出示: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指导朗读词语

(2)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设酒送行,(板书:饯行)

a理解“烟花三月”

晚春三月,春意正浓,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用一个词,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柳絮飘飞,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这就是诗中所描述的——

“烟花三月”

c结合地图理解“下扬州”

出示地图,烟花三月,好友孟浩然从黄鹤楼出发,自西向东,前往繁华的扬州城,扬州那时候也叫广陵。

(3)绚丽多彩的季节,在巍峨耸立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出示1,2自然段

学生交流,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依依惜别”

李白与孟浩然相视无语,谁也不忍开口道别。配音朗读1,2自然段。

2、 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不忍别,终需别,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引读

课件出示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只到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洒脱、率直的礼拜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洋溢在字里行间,请你细细品读李白的话,从他的言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a敬仰之情

生: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生: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

师: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指名读,

师: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

生: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

生:不仅多,还有很多名篇呢?有《春晓》《过故人庄》……

师:的确,这些诗篇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指名背诵。

师:孟浩然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让李白深深折服。

指导朗读,

生:我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师: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齐读

b、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交流

就是这样一位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的朋友、兄长、老师 ,此时就要顺江东下前往万里之遥的扬州,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酒请您——引读

为什么遥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

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2)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你来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板书:话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

(3)引读第四自然段

a不忍别,终需别。你看,那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那是在述说这千言万语,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b(师配音描述)滔滔的江水,流淌着友情,此时,在李白的眼中,就只剩下孟浩然所乘的那一只小船了,他就这样站着,站着,看着,看着……直到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水天一色,他还在看什么?想什么?心里还在默默地说什么?

学生交流

板书:目送

c齐读第四小节

(4)他的祝福,他的牵挂就让这滚滚的长江水伴随友人直到扬州。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此时的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板书:吟诵

配音齐读

(2)喜欢这一首诗吗?它是一首千古传诵,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脍炙人口的名诗。配音背诵。

板书:

饯行

黄鹤楼送别 话别 依依惜别

目送

本课设计充分运用了宋代大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将学生放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地位。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合作讨论到商讨解决问题,从音乐、图画朗读到诗配画,从听、读、说到悟,无不使学生尽显主人翁的风采,处于全方位美的享受,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了学此类课文的方法。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景。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课文配有插图,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诗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第一课时

了解诗歌时代背景,读通课文,沥青课文脉络。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第二课时

师生同唱《长亭送别》,生述唱后感受,导出本诗。

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自读,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d..有疑问吗?带着疑问读课文。

归纳出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理解字、词、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据此来读课文。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读文思考后讨论。

第一、二行:

1、你通过读课文读懂了哪些字词?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懂的?

a、“烟花三月”“西辞”、“故人”、“黄鹤楼”

(师板画“桃红柳绿”、黄鹤楼)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暮春三月的景色?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中看出?什么是饯行?

指导读好课文的第1、2、3节。

c、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板书:依依惜别)

齐读:依依惜别。“依依”是什么意思?(互相依恋着)

用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好第二节。

d、第一段中还有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的句子吗?

出示第三节,生再读,述感受,抓住“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理解,指导读。

(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对孟的敬仰、难舍)

② 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老友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意?师圈出: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不知……见面)

③ 正因为孟浩然既是李白的兄长又是他的老师,所以孟浩然顺江东去才使李白依依不舍,满腹忧愁。在读李白的话时,除了读出敬仰之情外,还要带有一丝忧愁去读。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依依惜别”。

李白是这样的依恋不舍,那孟夫子呢?他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友李白,谁来把孟夫子的话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句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3)提问:

a解释带点字。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b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c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远不绝的)

过渡:谁读懂了下面两句,来说说这句什么意思?(第4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

2、请一对好朋友配乐朗读第三节。

指导读好第一二行诗,指名读,齐读。

第三四行

通过读课文你又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孤帆、碧空尽、天际流......)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齐读:依依惜别)

从哪些语句读懂的?(4、5节)

生述感受。(抓住“凝视”“伫立”理解)

此时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望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

现在李白的心情怎样?可能会想些什么呢?(理解“孤帆”)师板画:沙鸥、白帆、李白。

再读:依依惜别

指导朗读第四节,配乐赏读本节。

指导读好三、四两行诗,点出这是名句。

过渡:李白望着、想着,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来。什么是“脍炙人口”?指导读好全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感情深厚,离别时依依不舍)

述:谁来把这首诗背一背

1、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你对这首诗理解了吗?师生合作配乐齐读课文。

2、自古以来,像这样的送别诗还有很多,你能吟诵几首吗?

(“为什么课文上讲到扬州去而课题上写广陵”等)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诵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抄写课文中的词语。

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上的,在学生对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后教者在从旁予以辅导点拨。本课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教者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附以音乐、图画、诗配画,让学生有美的熏陶,深深体会到两个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6)

一、这节课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

三、初读古诗,读课文。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

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平常读古诗时发现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诉你,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认真读书,一定能理解诗意。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书。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

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习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

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十二岁,因为仕途不得志,便稳居田园。他俩在襄阳碰面,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李白曾经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指导朗读。读好“您”、“!”和“满饮此杯”。

3、孟浩然的话中抓住“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和长江联系起来。体会“永世不绝”。指导朗读。

4、分角色朗读。指名读,同桌配合读。

5、请学生上台表演此节。(准备一个酒杯)

*学习第四节。

过渡:如果李白的好友孟浩然不去扬州该多好啊!可是老友就要远行了。

1、(放音乐)师读第四节“岸边杨柳……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个别学生读此节,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抓住“伫立”、“凝视”板书,(从外表看很平静,而内心却是波澜起伏,他心里会说什么?想什么?——祝福、担忧、回忆、期盼等)

3、读出依依惜别之情。强调和诗句有关的两句话,回到诗句“孤帆远影……”

4、师质疑:暮春时节,正是大忙季节,水陆运输一定很繁忙,这么宽的江上怎么可能只有一条船呢?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而对其它的船,其它的人视而不见,“孤”更能表现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学生齐读此节,一生表演“伫立”、“凝视”,另一生站在位上演孟浩然,可以创造性地加上招手等动作。

*读古诗。

1、指名读。

2、读诗。

6、配乐背诵。

五、拓展。

读背送别的诗。

结束语:送别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以后也会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心体会这份情感,珍惜亲情、友情。

板书:

黄鹤楼送别依依惜别您!

永世不绝

伫立凝视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7)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诗意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依依惜别”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细细品味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都在欣赏美景吗?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到此时两人都无心欣赏美景,都有一种老朋友离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但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借助学生搜集的资料,明确能够得到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的敬重,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一定非常好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让学生谈谈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体会孟浩然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

以上三句话,在学生感悟之后再通过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充分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能把课文读好,只有建立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这样的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有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表演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

(学生表演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尽情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8)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这篇课文的知识与技能是让学生学会7个生字,认识两个不写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达到背诵的效果,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往今来,当我们面对离别的时候有谁能那么坦然呢?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播放歌曲《干杯,朋友》

1、听着听着,你感受到了什么?

2、歌声唱出了朋友间深深的友情,浓浓的不舍,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现在喜欢用歌声来表达这种情感,而古人最喜欢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对啊,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朋友间的友谊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你看,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齐读古诗

二、自学课文,感悟离情

自学要求:多么深情的诗啊,这是李白心灵的产儿,饱含着他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谊,文也如此,字里行间的丰满盈润,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的心去读一读每一个字,感受一下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的句子,多读一读,想一想,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也可以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交流,品悟真情

A:1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2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3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尤其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这种真情?

1如:敬仰李白敬仰他的什么?孟浩然有哪些品质令人敬仰呢?(引导想象:孟浩然是怎样对李白的?

人品: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有诗为证,《赠孟浩然》:(生读)师简单介绍诗意。

令人敬仰的除了他的人品还有他的什么?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读过他的诗吗?(指名说)

多不多?好不好?指名读好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当时李白还是初出茅庐,而孟浩然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界名士了,就像现在的文学作家秦文君,梅子函一样有名,只要提到他的人、他的诗,没人不知道的。和这样的的人做朋友你会感到怎么样?读出你的(指名读句1)

(可以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称孟浩然为什么?(夫子是古人的一种尊称:我们称孔子为什么?李白称孟浩然为――看出什么?)指名读1齐读1

过渡:真令人敬仰,这种敬仰之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2(兄长和老师,在你心里对兄长和老师是怎么样的?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是发自内心的吗?从什么地方看出?(从结识开始就、一直)读出你的真心(指名读2)再读再评

言由心生,再读读李白的话,除了着深深的敬意还有什么?

3(满饮此杯;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平时的酒是什么味的?李白的这杯满满的酒里有什味?为什么?)

总结:不管是甜味,还是苦味,不管是酸的还是辣的,这酒里饱含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意,深深的敬仰,依依的不舍,创设情境:李白端起酒杯,用你的情和你的话来请孟浩然满饮此杯吧!指名读句

(引导评:听了你的读我可以喝下?口酒,谁能让孟浩然满饮此杯?再读)

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千言万语涌心头,终于,李白端起酒,对孟浩然说(齐读李白的话)

引读:贤弟啊,你的这杯酒我一滴也不会洒,你的这份情我一丝也不会忘,孟浩然接过酒杯然后说道

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自由读读孟浩然的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你的心里怎么样了(宽慰、不难过)

3、不愧是令人敬仰的大诗人啊,此时此刻他把这种深深的眷恋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反而去安慰李白说指名读(评:真朋友总是希望对方能开心)齐读

B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依依惜别这种情是藏在那里的?表面上他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做做这个动作,一会儿一会儿,读读这两小节,他们一会儿还会怎样?这里的景色不美吗?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自由读读它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画面)如果让你来到这里你会怎么样?他们呢?(这么美的景色却没心欣赏,他们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3、指名读:阳春三月,桃红柳绿,如此明媚的春光丝毫动不了他们的心就因为他们心底那份强烈的,足可见他们的友谊!谁想来读读这两小节?

4、读着读着,你想用哪两句诗来概括这两段内容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谁来读?(指名几人读)读出了你的依依惜别,尤其从哪两个词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深情?故人的意思就是

过渡:课文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

C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1、伫立(体会古时候的船是怎样行进的来体会时间的长)?

凝视是什么意思?李白深情地凝视着什么?(可以引说:开始是一只慢慢的变成了一片,随后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最后)

2、从省略号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中似有千言万语无法割舍的是朋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如果你是李白,当看到你的兄长、你的老师、你的挚友孟浩然在自己的眼中渐行渐远,渐行渐远时你会想些什么?

3、引读:一个省略号写尽了千言万语,道出了李白满腹的心声,传达着他的深请,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船离岸,李白依然,船渐行渐远,只看到模糊的帆影了,李白,最后连帆影也消失了,李白只见

4、思考:顺着江水流去的还有李白的什么呢?

小结:说的多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是李白无尽的思念和祝福啊!指名读(配乐)

5、其实,这段内容是诗的哪两句?指名读(评:多浓的情谊啊!流不尽的是李白对孟浩然那浓浓的情谊)6、过渡: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谁是李白来吟诵这首诗?

(评:饱满的情感,横溢的才情,造就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还有谁来读真不错,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了这首诗中李白就在我的身边)

同学们,有相聚就有别离,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吧(齐读诗)

四、拓展延伸:

唐诗三百首,吟尽万般情,你还能吟诵出其它的送别诗吗?

五练习: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把它改写成一篇文章!

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

一、导入:由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歌曲中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文本中,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本。

二、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认真听课文范读,以次理解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印象,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课文内容。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语,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过程中的基础中,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词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此时我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认识。

四、角色表演:在学生对诗人的感情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还安排了一个原始重现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步。因此我让学生自由合作,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同位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地合作,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像不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

五、小结质疑:这个环节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收获,并提出还没有弄明白的地方。

六、作业设计:1、收集分别的诗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写分别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策略的研究为突破口,以问题带动,引发思索,来体现课程改革。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9)

学生课堂上交流的离别诗,我整理了一下,李白所写的离别诗也是比较多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王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课前思考: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我想在课堂在利用多媒体创设了离别情境后,让学生找自己的朋友,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分角色扮演李白和孟浩然进行说话练习。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找好友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演一演,学生自信心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的合作学习,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象不仅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从而产生了1+1>2的效果。

教学反思:

在对本课的教学中,我不但关注了表达了什么,还关注了如何表达的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以下四点体会:

1、让课堂从繁琐、僵化中走出,以简洁、开放的环节设计引领学生浸染在语言文字之中。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我以为这课的难点与重点之一便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那非同寻常的情感。这就要求一切的教学行为必须为这点服务,抓住核心所在,避免节外生枝,以提高课堂效率。

2、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在关注表达了什么的同时,必须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关注如何表达这一问题。因此,对第2、3、4节的处理就不能仅仅满足于体会两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更应从写作的角度,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在可触可感的语文材料中,感受课文别具匠心的写法,为习作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3、文包诗这种课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当课文的处理入木三分了,对诗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对一些关键词的点拨、推敲是为了更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

4、《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这就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应该是语文积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抹上绚丽的一笔。

课前思考: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朗读这句,既可以品诗,在诗中对应故人、黄鹤楼、烟花三月,人、地、时尽在,又可以感受到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柳絮翻飞,是烟是雾;繁花乱眼,似云似锦,正是阳春三月春意最浓时。在此情此景下,年轻而又浪漫的李白送别同是风流潇洒的孟浩然,别情也如诗如画。

课文中还有一些景物描写,更多的寄托着情感。例如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读来令人回味。

但在教学中需注意的正如韦老师提到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不仅有依依惜别之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在教学中可以紧扣李白的为人,以及课文中李白目送的那一段,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体会。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就抓住依依惜别这个词,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深情厚意。同时我还觉得文章的写作方法也很值得一提,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及周围的环境来表达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但因为担心讲写作方法而冲淡文章的感情线,所以我只是点到为止。

在教学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着句时,让学生读后,领悟到黄鹤楼,是李、孟两人友情的见证地,这里曾多次留下他们多次愉快的交往。黄鹤楼本身也是传说中的仙人飞天之处。俯临长江,飞檐凌空,又使它无形中添了一分仙气。在分别时刻渐渐逼近时,他们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千言万语寄托于眼前仙景,眷恋之情跃然纸上。诗中虽找不出可对应之处,然,这正是作者的高妙。景、人、情尽显,为理解古诗营造了一个十分好的意境,读来是那么地亲切自然,触境生情。再让学生找句中一个藏字,更能说明他们的友谊深厚。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0)

师:在哪里送?

生:在黄鹤楼送。送孟浩然去扬州。

师:好,稍等一下,时间?

生:暮春三月。

师:完整地说一次。

生: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送别。

师:书上有一词叫

生:饯行。

师:那么,暮春三月长江边是怎么的一种美景呢?想不想欣赏一下。

生:想。

师:好吧,说去就去。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多媒体出示:

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俯临长江飞檐临空

师:其实,这一组词就是风景,这一组词就是一个美丽的画面。只要你轻轻地去读一读它,并且用心地去想一想。就能看到一幅美景。细

细地读一读吧。

生自读

师:能不能看到?能,好,那我找一个同学把这一组词读一下,谁愿意?

指名读

师:请看一下烟雾迷蒙这个词,联系今天早晨的天气讲一讲。雾很大,看不到十米以外。那么长江边就是这样的,烟雾迷蒙,江边的

雾气(生:很大),还有暮春三月,江边的柳树呀。再读一遍呀。

指名读。

师:读杨柳依依的时候,你看到柳树很多,很轻,依依,风吹着

生:风吹着飘来飘去。

师:噢,再读一次。

生:杨柳依依

师:这么一读,柳树就活了。

生再读

师:俯临长江,飞檐临空,读了后你看到什么?

生:长江非常美。

师:俯临长江,飞檐临空这两个词语你知道是指什么的?

生:是指黄鹤楼的。

师:看到什么?

生:黄鹤楼的屋檐正往上翘着,

师:非常的雄伟,很壮观,是不是,你再读一次,好吗?

生读。

师:哎,这么一读,我就看到了。还有谁愿意再读一下。

指名读。

师:听他这么一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一幅画了吗?谁能来说一说。

生: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很大,花儿长得非常茂盛,风吹着柳树随风摆动,沙鸥点点,是岸上的沙鸥在飞来飞去,俯临长江,是黄鹤楼

紧贴着长江,飞檐凌空,是黄鹤楼的屋檐是往上翘的。

师:黄鹤楼雄伟壮观,是吧,来,一起读一下。

齐读。

师:李白这首诗就写在这美丽而又令人伤感的烟花三月。(出示诗)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

师:很好,还有谁愿意再读一下?

指名读。齐读。

师: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受呢?从这首李白的送别诗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用得好呀,这是课文里的一个词。(师板书:依依惜别)说到依依这个词呀,我想到刚才那边戴眼镜的小姑娘读到过一个词,她

读的是什么呀?

生:杨柳依依。

师:那这两个依依一样不一样呢?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能具体地说说吗?是什么意思?

生:是孟浩然非常地依恋。

师:那边戴眼镜的小姑娘,刚才是你读杨柳依依的,那你说你那个依依是什么意思?

生:依依是指杨柳在风中随风飘动。

师:是呀,大家要注意区别它的两层含义。李白和孟浩然舍不得分开,因为什么呢?

师:是因为他们感情

生:非常深

师:课文的哪些文字向我们传达了这种情感呀?打开书,拿出笔,请你把这篇课文浏览一下,然后呢,把你认为最能体现他们俩深情厚意

或者体现他们俩依依惜别的句子,把它们画下来,画好了之后呢,再读一读。会浏览课文吗?对,快速地看一遍。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生浏览课文

师:有的同学在第二节画得很多,有的在第三节画得很多,还有画到了第四节。

生继续浏览课文

师:画好的同学就把书拿起来,把画线的部分读一读。

生读

师:我想你一定会对你读的内容有一定的体会,那么这样,你把你的体会变成一个词或者两个词,写下来。

师:好,写好的同学可能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师:好,现在让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分享一下你阅读的收获,我刚才看了,有的同学画了好多线,还有的写的不仅仅是词,还有句子,

你看这位小姑娘,写的话很多,你对这一节,你有什么体会?是哪一节,第三节,你从这一节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李白和孟浩然都舍不得对方,舍不得分手。

师:舍不得对方,把你画的读一下。

生:读李白举起了酒杯说永世不绝。

师指导: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生再读,读得很好。

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从李白的话中,我们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李白不忍心离开孟浩然,(此处听不清楚)。

师: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

生:敬仰孟浩然

师:从哪些词看出来李白很敬仰孟浩然?

生:您,夫子

师:还有吗?

生:兄长和老师

师:好呀。我们想一下,只有什么样的人才会被称为夫子呀?

生:很有学问的人。

师:比如孔夫子。还有您呢?心中有你才称为您呀。我们知道,李白号称诗-仙-,那么孟浩然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值

得李白如此敬仰呢?你了解孟浩然吗?说一下看看。

师:我们回忆一下,你背过孟浩然的诗吗?谁来说?

生:春晓。

师:大家会不会,一起来背一下。(生背)还有没有?记不起来了呀?我记得还有一首叫《宿建德江》,(师背了两句,无人接)。噢,

不会呀,那不会就算了吧。就说第一首《春晓》吧,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出口吟诵。这就叫,文中的一个词叫:

生:脍炙人口。

师:还有一个词说孟浩然的诗篇是誉满天下,把这个词读给我听听。

连读三次。越读越响

师:就这个满腹诗篇的孟浩然,不愿意与贪官污吏为伍,不想做官,李白还有一首诗,就是这样赞美孟浩然的。大家一起来读。出示:

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师:孟浩然年轻的时候,他不愿意为官,他宁愿和青松和白云相伴到老,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崇高人格的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有着誉满天

下的诗篇的孟浩然。怎么能让李白不敬仰呢?刚才是谁说的,是你说的吧,好,你把书捧起来,把李白的话再读一遍。让我们听一听这敬仰之

情。

生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

师:从李白的话中,我们仅仅体会到的是李白的敬仰之情吗?还有什么?

生:还有依依惜别之情。

师:是哪个句子?

生: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满饮此杯吧

师:不知何日才能见面,未曾分手,已经盼着再次的相见。从这里,足见他对孟浩然的难舍难分。我想请你把李白的话再读一次。大家听

一听这份难舍之情。

生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深情、伤感)

师:你就是那伤感离别的李白,如果你真的是他,你认为在我们班谁会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

生:黄笑雨

师:噢,好,黄笑雨是他的知己孟浩然,那黄笑雨你接着把孟浩然的话读出来吧。

生读:孟浩然接过酒杯,永世不绝

师:再来一遍,我们的友谊--

生读我们的友谊却像

师:我想问一下,什么是知己呀?他说你是他的知己,你说什么叫知己?

生:朋友

师:就像你和他,是不是?是什么样的朋友?

生:友谊深厚的朋友

师:你们俩在一起怎么是知己的?

生:互相认识、互相帮助。

师:互相帮助,在一起说真心的话。是这样吗?

生:嗯

师:是这样吗,那个男孩?好的。你是他的知己,他是你的故人,相信你能够听出来他的话中的宽慰和难舍之情,你再读一遍,我们大家

再听一听孟浩然的话。

生再读。

师:王勃的这首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呢?

生:虽然,我们的友谊却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他用书上的话来解释,用自己的话呢?

生:用自己的话,虽然我们隔着江河,但是我们的友谊会很浓厚。

师:虽然我们会分手,但是我们的心却永远在一起。女同学你们来做一回李白,男同学做一回孟浩然,我们一起合作一下,再现一下那个

话别的场面。

师引,读白,女生读,男生读。

师:举起这杯离别的酒,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但是在分手的时候,他们为什么还要一起仰望蓝天白云呢?一会儿远眺江上的美色谁

来把上一节读一下。

指生读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他们都不愿意触动那惜别之情,而是把这份情藏在心底。

师:好,谁还愿意读。

生读。

师:在这样的大好春色里,如果孟浩然他不去扬州,他会和李白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会在一起游览天下,而且还会把酒言欢。

生:欣赏黄鹤楼的美景

生:在长江边欣赏长江的那种气势。

师:他们还会在一起吟诗

生:吟诗作对。

师:是呀,可是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一样的蓝天白云,一样的良宵美景,他们这一次的相约却是为了分手,他们这一次的饮酒却是

为了话别,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生附和)你们看,江边这醉景的兰花似乎也收敛了笑容,他们在为这对友人的分手而伤感

(音乐起)你们看到柳树了吗?你们觉得柳树好像都怎么样?

生:依依的柳树仿佛也在挽留孟浩然匆匆的脚步。希望孟浩然不要这么快的就走。

师:你看到那点点沙鸥了吗?你觉得它们在干什么?

生:那点点沙鸥,他们飞着向孟浩然送别。希望他慢点走。

师:它想对孟浩然说什么?

生:它想说孟浩然,你慢点走,难道你不想再看看李白吗?

师:不忍离别但是终须别呀。同学们,我们也一起送送我们的友人孟浩然吧。起立,大家一起来读,友人,开始。

生读: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边

师: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读

生读:李白依然流向天边

师: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读

生读:李白依然流向天边

师:滚滚的江水带着故人流向远方,但李白却久久地站在这里,不忍离去,李白此时在想些什么呢?

生:他在想,孟浩然到了扬州之后会不会写信给他,会不会早点回来,大家回忆以前的往事。

师:牵挂他。还有呢?

生:他还想,如果我一直看着孟夫子的船,他一定不会走远,他一定还会再回来的。

师:他会回来的,船走远了,但是我的心会陪伴着他,思念着他。你还要说?说吧

生:李白肯定会想,虽然孟夫子已经离我远去了,但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的心会一直陪伴着他走向远方

师:这份思念,这份牵挂,就像是一江春水

生: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这样的深情厚意,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写得淋漓尽致,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再读一次。

生读

师:人生难得是欢聚,可叹别离多,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把它吟诵一遍,

读。

生读全诗。

师:每当我们吟诵起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春日的江边,读。

生:暮春三月,长江边飞檐凌空

师:透过诗中的每一句,我们仿佛还能看到,读。

生: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边

师:此情此景,都将像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一样,永远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课文学到这儿,我想大家对这首诗的意思一定有所了

解了。噢,都想说,给你一个机会,把学习手册打开,第67页第5题第二小题,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我想给大家一个合作的机会,因为时间比

较短,同桌一个写前两句,另外一个写后两句,这两句一个是写景叙事的,另一个是写景抒情的。你们俩分工好了以后就可以开始读了。

指名交流。

师:李白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我们中国流传的一段千古佳话。(音乐起,歌词如下:)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西湖瘦。

师:课后大家可以再读一读这两首诗。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潇潇斑马鸣。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我,从来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完)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1)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结合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3、通过诗文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和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诗人和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领悟诗文深邃的意境;感受朋友间的深情。

3、抓住诗文的空白进行想象。

2、朗读(师生互动)。

3、说说诗句大意。(教师简评:说得不好不要紧,让我们一起学完了《黄鹤楼送别》一文,我相信大家不但会理解诗意,而且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分步板书:①板书“黄鹤楼”,介绍有关地理位置及历史;②板书“送别”,理解意思;③读题,指导读出“别”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速读第一自然段(30秒)。

时间:暮春三月;地点:长江边的黄鹤楼;人物:李白、孟浩然;事件:饯行(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过渡:两位大诗人,一对好朋友就要分手了,①他们的心情怎样?②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默读2、3自然段。

2、讨论:

(以上三句话由多媒体出示,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并作简要板书,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和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你就是李白,你就是孟浩然会说些什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因为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话别”场面谁也不清楚,编写教材的人也是想象的,学生也可以尝试。)(这一环节的训练比理解原文更重要)

五、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过渡: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教师引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学生跟读后文)

(“伫立、凝视”,这两个词表面看起来如雕塑一般,但是透过这种“平静”,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内心怎样?)

过渡: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

3、说诗句意思。

六、拓展:

课文从孟浩然登船之后就没有再写到他,假如你是孟浩然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呢?(讨论,由学生想象关于孟浩然别李白后的内容,并且完成板书。)(抓住诗文的空白进行想象)

九、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游黄鹤楼作文

    发布时间:2024-04-07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都经常会遇到写作文的情况。作文是通过思维和语言的组织,用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的记叙方法。写作文常常会让很多人感到头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黄鹤楼作文,希望可以给有需要的朋友提供帮助和参考。游黄鹤楼作文 篇1  走过了拥挤的马路,走进了冷冷清清的街道,我一边走一边想:“为什么...

  • w
    黄鹤楼课件(合集九篇)

    发布时间:2023-10-28

    教员们都必须准备教案和课件,每位教员都需认真备课。教案是改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有效工具。如果您想阅读一篇出色的文章,栏目小编推荐您阅读"黄鹤楼课件",希望该文可以解答您的疑惑!...

  • w
    黄鹤楼课件(合集十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01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教案是教师思想与行动的有机统一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度探讨和分析“黄鹤楼课件”,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收藏我们的网站随时了解最新信息!...

  • w
    黄鹤楼观后感(范文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4-02-10

    为什么我们不能创作一篇属于自己的电影观后感与他人分享呢?每当我们重新观看一部电影时,我们沉浸在其中,心中的思考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写观后感需要注重对作品元素和结构的分析和把握,在观看与感受之间做好平衡,使抒情和叙述相结合。这里精选的“黄鹤楼观后感”一定能够迎合您的品味,请务必保存本网页的网址以方便日...

  • w
    黄鹤楼作文集锦九篇

    发布时间:2024-03-26

    江水川流不息地滚滚向东流去,犹如一条蛟龙咆哮而去,一直延伸到天边,直到再也看不见。奔流不息的江水边,草木茂盛地生长着。在草木的掩映下,耸立起了一座壮丽的楼台,它有如李天王手上的宝塔,坐落在着青山绿水之间。然而,曾经常乘着黄鹤来此歇驾的仙人,也早已乘着那黄鹤远去,无影无踪,渺无音讯,只留下黄鹤楼孤独地...

  • w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9篇

    发布时间:2023-11-17

    小编向大家提供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为了帮助其他朋友我在此将我的经验总结提供给你参考。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编写好教案是当代教育教学研究的必要手段。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案编写能力,确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我们可以借鉴先进...

  • w
    登岳阳楼教案

    发布时间:2023-11-05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提供关于“登岳阳楼教案”的详细信息,帮助您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进步。对于学生们来说,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提前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现在,请大家开始撰写自己的课堂教案和课件吧。完整的教案制作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 w
    兔子楼教案反思(集锦9篇)

    发布时间:2023-10-21

    编辑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为您呈现出这篇“兔子楼教案反思”,希望这些数据能够为你提供一些实用的信息和建议。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成功教学的必备条件。...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