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湿地安全自查报告锦集十七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环境保护自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听了王老师一学期的组织行为学,整体感觉是,这是一门不错的管理人的理论和方法论。首先,它对公司、团队甚至一个小群体中存在的行为现象做出了合理解释,并提出一系列理论,比如知觉与归因、情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而后,针对组织中不利于组织发展的行为现象,它又给出了解决办法,比如激励、沟通、领导等。
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平日所学一方面是把基础知识学扎实,能够举一反三进而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就是王阳明的核心思想——知行合一,也就是学以致用,让知识真正成为一个人的力量。而我们的实验课恰好配合课堂教学相得益彰。下面讲一下我对实验课的感受。
第一次实验课的内容主要是团队建设,建立自己的团队名称、口号、文化精神等,并展示出自己的特色。说实话,作为一个大二的学生再来做这些东西时,确实感觉很幼稚,心中有种抵触情绪——所谓“来得容易去得快”,如果一个团队在短短一个小时之内完成了团队建设,那么这个团队必然是不长久的,而且当初想好的队名、口号,在几天之内就忘得一干二净,若不是我们组的qq群名称就是“擎天”,我还真不记得组名是什么。我想,我们组的其他成员、其他组的不少人也都是这样。因为在这个初建的团队里,我们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来作支撑,唯一的任务就是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而这种任务给我们的唯一激励就是最后的分数。(当然,有的游戏还是很有意思的,比如用报纸做衣服。这也可以算作一种激励。)因此,这种团队在一起做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成员之间很难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彼此之间走得不会很近。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拥有自己现成的文化特色,喜欢他的人加入,不喜欢的可以拒绝,只为高薪酬或抱有其他目的而进入的人如果不及时调整自己,即从众的话,便会感受到群体压力,最终退出。而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则较难一些,因为在一起的人不一定价值观相同,志向有大有小,处事风格各异,因此在创业初期大家性格、技能互补,同甘共苦能够坚持下去,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会面临危机。对于我们班级里的团队也一样,随机安排的人价值观差异很大,仅关于队名、口号的讨论就稍有争执,但毕竟这个团队是做给人看的,而不是自己发自内心的想拥有这样一个组织,因此,互相妥协一下,也就ok了。这种速成的团队,就像是我们考试周之前的突击一样,迅速完成了本身需要很久才能完成的任务,但实际收效甚微。正如张晓峰老师说的,“所有速成的东西都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因为你能速成,别人也能速成。”
虽然这种团队没什么意义,但在团队建设过程中,一个人的领导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都会在期间彰显出来,而这个人也基本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担任组长。根据领导者的权威观,组长的诞生是符合巴纳德的“权威接受论”,即领导者的权...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