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我的思考日记9篇
今天上午,下数学课之前,老师给我们留下了一道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的思考题,让我们琢磨琢磨。题是这样的:比六分之一大,比五分这一小的分数有哪些?
怎样才能找到呢?一向不爱思考的我却对这节讲述“通分”的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到这个“古怪”的题目,我马上想到:六分之一和五分之一是邻居,中间没有其他分数啊!既然这节课的学的是通分,我就先通分吧。
通分后的分数是三十分之五和三十分之六,也没有相差的数啊,怎么做呢?
突然。我想起了老师说过,通分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不就是同时乘或除以相同非零自然数吗?这么简单,我乘2应该就有相差的分数了吧?
果然,不出我所料,三十分之五和三十分之六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乘2后是六十分之十和六十分之十二,找到一个了!----!我开心极了,这可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呀!
还有没有别的分数呢?我继续乘2,越来越多的数涌了上来……..
哇,我找到了这么多!
我突然觉得自己思考出结果的感觉好快乐!好开心!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像刚洗澡了一样的舒服!
从这节课后,我越来越喜欢数学课了,那些题在我眼中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思维的局限性,一个人若能跳出他所处的角色,环境,以另一个视角去思考问题,恐怕很难实现。这让我想起庄子的《击缶而歌》,从前一直觉得荒诞,现在想来,也许只因庄子跳出了他思维的局限,所以才能表现得那么反常。
常人之所以为常人,行为,思考方式等都大众化,非常之人的思维总是特别的,众人看来可能可笑,无理,滑稽,甚至于会觉得,这个人怕是个疯子,但真理应该是不会被埋没的,只是很多人等不到它被证实的那一天,又或者,一开始的不同寻常,渐渐的被周围众口一词所掩盖,然后惊慌,最后至于消失。
大道理总是乏味,我是不愿意听的,今天却听了不少,怕是少有的如此平静而没有冲突的听而非反驳与争辩。教育的核心在乎人,而育人的核心在乎师,家长。一个人应该做好自己,也应该给下一代做好榜样,身体力行去影响,引导而非完全借助外界去纠正孩子。一个师者,应该有一颗善心,这善?该有多善?该怎样善?依我理解,善并非无私,并非完全的利他性。人之为人,总要为己的。教育人的时候,并非只是为了被教育的对象而教育,首先应该是从自身出发,自己喜欢教育这项事情,自己乐意去教育,欣喜于教育的结果,也满足于教育过程以及教育完成以后的这个自己。而教育了人,这个结果只是附带的,并非一个完全的必须达到的目的。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教育这方面的善,也并非无私,没有多善。
该怎样善?很赞同现在的一句鸡汤话,你的善良该有些锋芒,善的同时能够保护好自己,身体上,心理上都应如此。如果是行为上的善,比如帮助人做某事,那肯定不能建立在伤害自己的基础上,如果是心理上辅导人,那也肯定不能被别人带偏,而导致自己内心的不愉悦。所以,无论是那种善,总归自己要足够强大,然后才能好好的为善。
愿你强大,好好为善,善待自己,...
查看详情>>